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llo1810

2012-06-25 23:55:39

《鋼的琴》:敢想、敢幹、敢拚的精神縮影


       由張猛擔任導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劉星禹(來自瀋陽的童星)、田雨等主演的電影《鋼的琴》,以二十世紀90年代的東北產業改革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改制下崗後從事各行各業的產業工人,幫助主人公陳桂林,利用一堆廢棄的鋼鐵,為他的女兒造一架鋼琴的感人故事。影片並沒有什麼有著很大名氣的明星,扮演的也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卻將電影的藝術美與現實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體現生活的真實與殘酷的同時,也體現了陳桂林為代表的「父輩們」永不磨滅的激情和夢想。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從鋼廠下崗的陳桂林,憑著拉手風琴的技藝,組織了一個小樂隊,每天到處走穴演出,雖然收入不多,地位不高,對於陳桂林他們來說也很知足。不料,陳桂林的妻子小菊和一個假藥販子好上了,打算與陳桂林離婚,並要求帶走女兒小元,可是陳桂林不同意。小菊說,我會給小元幸福的。陳桂林卻說,你少拿幸福嚇唬我,小元跟我很幸福,我不會讓孩子跟你走。話是這麼說,但是陳桂林心裡清楚,目前他給不了孩子幸福。

       小元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上了彈鋼琴,並顯示出對鋼琴有著極高天賦。陳桂林知道,小元選擇跟誰,取決於誰能夠為小元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教育條件,特別是能夠為小元提供一架鋼琴。為了這架鋼琴,陳桂林決定去借錢,可是大家都不富裕,誰會借錢給他呢?陳桂林只好叫上自己的好兄弟,晚上去偷學校的琴,結果被學校發現,統統被關進了「局子」,幸好學校放棄追究而放了出來。思來想去,陳桂林心一橫——自己做鋼琴!他從廠圖書館找到一本名叫《鋼琴製造》的俄文書,力邀鋼廠老工程師「汪工」出山,並拽上過去一起在鋼廠工作過的同事季哥、胖頭、王抗美、二姐夫、快手等人,在這座廢舊的鋼廠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鋼琴工程......

       說到王千源扮演的陳桂林,首先是他對自己女兒的愛。由於女兒小元晚上在學校練琴影響教工休息,陳桂林被學校命令不許帶女兒到學校練琴,不得已他在家找了塊木板做成「琴鍵」讓女兒湊合著彈,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然而,當他借錢碰壁、偷琴失敗後,為了得到女兒的撫養權,為了給女兒接受鋼琴教育的環境,為了給女兒真正的幸福,他硬是鑽研起鋼琴的製造,叫上了那些對鋼琴製造也一竅不通的「戰友」們,目的就是一個——造鋼琴,為了他對女兒的愛與承諾,為了證明他有能力為女兒創造幸福。也許你看到陳桂林對小元粗魯的一面而感到反感,但是我對此很熟悉,這正是一個東北男人表達愛和內心痛苦的方式。

       但是,如果說陳桂林身上只有父愛,那就大錯特錯了。當偷琴被人發現時,大家都跑了,就他沒有跑,因為他不甘心到手的鋼琴就這樣沒了,體現了陳桂林做事的執著和敢作敢當;廠里打算拆掉被老一輩產業工人視為精神像徵的兩根煙囪,而陳桂林去汪工家裡拜訪時無意中對此提出了很多想法,為汪工爭取兩根煙囪的保留提供了靈感,體現了陳桂林本人做事情很有創意;當得知胖頭的女兒被小混混欺騙而懷孕,陳桂林沒有因為忙於造琴而袖手旁觀,而是大車小車一起上,齊心協力追趕小混混,將他們堵到無路可退的角落,體現了陳桂林的義氣情懷。不過,當他下定決心造鋼琴的時候,當他發現自己已經毫無退路的時候,當其他人開始對造琴產生眼圈和牴觸情緒的時候,他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為了女兒,更是為了自己和這幫兄弟,用汪工的話說,就是用「敢想、敢幹、敢拚的工人精神」,圓自己一個大事業的夢。這個夢,對陳桂林和兄弟們來說,與其說是難以磨滅的「美好的記憶」,不如說是向一個即將過去的年代致敬、告別。

       說到陳桂林,就必然要說到跟他在一起奮鬥的兄弟姐妹們:他們有的是小樂隊的成員,平日裡和陳桂林一起風餐露宿,為了造琴「放棄了歌唱事業」;有的還在鋼廠做著一個小管事的(季哥),由於鋼廠要被賣給別人,他負責在荒地變賣廢銅爛鐵;有的整日打麻將,總是出老千,因此總是被一幫「老娘們」追得滿街跑;有的幹著殺豬的「產業」;有的因撬鎖蹲過大牢;有的在學校當過門衛......可謂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他們當初答應陳桂林偷琴、造琴,也是看在朋友情誼的份上,而最終能否造出鋼琴來,心裡也沒譜。在造琴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生過衝突、矛盾和迷茫,甚至一度要放棄,但是他們還是做成了——過去跟著陳桂林做鋼琴,只是幫朋友的忙;現在跟著陳桂林做鋼琴,他們更多的則要證明作為產業工人的力量與價值。因為,在兩個煙囪倒下的一刻,他們便在為自己而戰,為產業工人最後的尊嚴和榮譽而戰,為這個即將過去、承載著他們青春、奮鬥和激情的鋼鐵時代發出最後的最強音。

       陳桂林說:「鋼琴是什麼東西啊,那就是一個會發聲的機器。對不對?我們有困難要上,沒困難我們創造困難還要上!我就不信了,要不是把這個鋼琴咱們能給整出來,我就去跳煙囪,有人跟我跳嗎?」無人應答。但是,這證明了一個真理:「此時無聲勝有聲。」當然,陳桂林也放棄過,但是他沒有去跳煙囪,因為他在造鋼琴的過程中找到了他奮鬥的真諦,他懂得如何為自己而活,就是「敢想、敢幹、敢拚」的工人精神。

       影片的最後,並沒有交代小元最後的選擇。事實上,這已經不重要了。也許小元會選擇自己的母親,因為她從媽媽身上看到了資本的力量。但是,當她真正從「鋼的琴」上彈奏出動聽的聲音時,她感受的,不僅是濃重的、不易言表的父愛,更是一種精神的繼承。以後無論小元走到哪裡,她不會忘記爸爸和叔叔阿姨嘔心瀝血造出的那架鋼琴,在心中如此重如千鈞。

       《鋼的琴》中,有很多充滿東北城市生活氣息的藝術場面,如在街頭開著麵包車唱歌、破舊的鋼廠和車間、溫馨的小酒館和小爐子、兩根代表著鋼鐵年代的大煙囪、陳桂林和兄弟們高唱《懷念戰友》、小區內到處可見的理髮店(就是那種普通的小亭子或小木屋),還有追趕小混混時,鐵道口和機車,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卻又那麼的陌生——熟悉是因為,這就發生在東北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而陌生是因為,這是父輩們經歷過的時光。而那段時光,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很苦,或許並不像今天那樣富足,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切,因為那是他們的青春,是他們的熱血,是他們的激情,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奉獻、拚搏和奮鬥的情懷。這樣的情懷體現在以陳桂林為代表的廣大曾經歷過光輝歲月的產業工人身上,就是「敢想、敢幹、敢拚」的精神,就是凝結成這樣一架鋼琴,一架「鋼的琴」,向人們、向時代、向自己宣告,我們這些老男孩,從來沒有退出!

       儘管由於各種原因,這部電影並沒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但是我們還是要感謝《鋼的琴》,用黑色幽默和熟悉的東北腔勾畫出生活的現實的同時,帶領我們走進「父輩們」的內心世界,感受這延續至今、光芒永存的「敢想、敢幹、敢拚」的精神,這也是他們的那段光輝歲月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