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 [Animation]

萤火虫之墓/再见萤火虫(港)/萤火挽歌

8.5 / 324,318人    89分鐘

導演: 高畑勳
編劇: 高畑勳
演員: 辰巳努 白石綾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零下237.15℃

2012-06-30 22:06:06

談《螢火蟲之墓》的意識形態


    不少人稱讚《螢火蟲之墓》是一部優秀的反戰片,但是我要指出,它雖然有著催人淚下的劇情,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其劇情背後扭曲著的意識形態。
    《螢火蟲之墓》的世界觀以一言蔽之----它是因為戰敗才反戰的。
有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戰爭中人民永遠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那些發動戰爭的少數人」,這句話誤導了很多人,「發動戰爭的少數人」根本就不存在,戰爭本質上是人民和政府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人民給了政府權利,擁護政府的行為,起到了為政府推波助瀾的作用,統治者的決策就是給這一條巨大鏈條扣上最後一環,之後的結果,是要由人民和政府共同承擔責任的。正如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戈培爾說的:「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不同情他們。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是他們給了我們統治的權力,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在德國在這部電影裡並沒有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納粹身上,更深刻地批判了在意識形態上盲從大環境、擁護納粹的德國人民。德國人反思自身過錯的徹底性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反觀《螢火蟲之墓》,誠田在螢火蟲的螢光中看到軍艦與父親時,是一派燈火通明,光輝燦爛的景像,父親站在甲板上顯得十分高大,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甚至學起父親的樣子比劃著名拿槍的動作,不難想像,父親的形像在他的心目中是完美無缺的,是他的榜樣和夢想,他對父親的行為是大力支持的,他希望父親能夠戰勝敵人,這一想法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於在他得知父親死訊之後也沒有徹底地反思以前的想法,直至片尾高煙勛也沒有深入探究導致這種結局的民族自身根本原因,而只是一味渲染、強化戰爭這一個方面所造成的悽慘程度以博取觀眾的淚水。
    有人忍不住要說:「這部電影的目的是要引起人們在人性上的共鳴,不能從政治的層面來看。」但是我要反駁,既然這部電影並沒有架空、隱去真實歷史,我們就不能讓我們的同情心把我們的視線遮蔽,儘管底下的根本原因是冷冰冰的,但我們不能對它視而不見。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人們的利害關係越錯綜複雜,相互忌恨的心理便越增長。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的理性都給自己指定一些準則,而這些準則與公共理性對社會全體所指定的恰恰相反,每個人都在他人的不幸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之間是這樣,那麼當時處於二戰中的國家之間就更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幸福要建立在他國的痛苦之上。那麼,作為反思二戰的反戰片,怎能忽略這一個政治本質因素而空談戰爭本身呢?
    又有人說,誠田之所以沒有反思自身,是軍國主義思想環境導致的,並不是他自身的錯誤。我想說,客觀條件固然不能忽略,但是否接受條件的影響,則是由人自己決定。很多人認為自己犯了什麼錯,是受了外在條件或過去狀況的影響,但歸根到底,至少他們任由這些客觀因素發揮作用,而不想辦法主動改變或制止,所以他們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認識的很透徹,他們明白自己的苦難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己選擇失誤所承擔的責任,而日本人卻試圖隱去自己的責任,或者說,他們把全部的責任推給外在條件。
    我們大都看過魯迅的《祥林嫂》、《孔乙己》,這些人的命運並不全是社會所造成的,也有其自身的消極原因,所以魯迅才會對他們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我們對《螢火蟲之墓》也應是同樣的態度,我們為這兩個孩子的命運感到悲哀,同時又對他們始終沒有反思自身責任、沒有摒棄軍國主義思想而感到憤怒。
    有人會說我小題大做,無非是個電影嘛,只要能打動人心就是個好電影。這是很危險的想法,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遠大於真刀實槍的戰爭,文化入侵往往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扭曲我們的價值觀與判斷力。當然,日本的文化也並非完全不可取,只是我們必須時刻擦亮眼睛,看清楚哪些是櫻花,哪些是隱藏在櫻花後面的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