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印度之旅/印度之路

7.4 / 14,974人    164分鐘

導演: 大衛連
編劇: E.M. Forster 大衛連
演員: 茱蒂戴維絲 Victor Banerjee Peggy Ashcrof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y西貢

2012-07-02 07:52:47

自我救贖之旅


一如看《面紗》時一樣的說不清的壓抑和觸動。把一個人丟到自己文化背景,信仰,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環境時,很多時候你就被迫的要去面對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曾經信仰的東西需要面對極限的挑戰,是否自己是真的堅守和遵循那些信仰。

開頭時實在不喜歡印度醫生艾斯那種把自己放得很低以及崇拜英國的「奴才樣」,實在不舒服。 但是後來才發現那是他內心深處渴望被接納,渴望被認可的自尊。他會不顧自己能力所及的操辦摩爾夫人和艾得娜的山洞探險之行,會超越宗教主動拉葛絲手幫助其爬山,雖然他馬上內疚的抽菸平靜自己的靈魂。同時,他也會在勝訴後突然態度180度轉彎的趾高氣揚或者翻身做主人似的和曾經一直友好的英國大學校長絕交,並無法原諒葛絲對自己的無辜指控。

這部電影看起來更像一部印度和英國愛與恨,理解和原諒的象徵片。曾經的傲慢和恭敬隨著歷史的推移或許會減少些傷痕。英國學者西利爾.康納利對《印度之行》有過一句精彩的評論:"《印度之行》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優雅地離開印度。而我們,也的確是這樣向印度告別了。「 east is east after all, it is a question of culture. 電影中有個英國太太這樣教導剛剛到達印度的摩爾太太和葛絲。 如果在別人的地盤撒野,卻不尊重和理解別人,那註定是悲劇。 對一個異己的文化,最先做的應該是尊重,然後要嘗試去理解。摩爾夫人像個先知似的說出各種類似佛家命題的言語,她也趕在自己的最後日子前離開這個神奇的國度,我想她是願意讓自己魂灑恆河的。

葛絲的勇氣和真實更是讓人佩服,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表述的一種姿態。我們會做錯事會有迷茫,要克服心中的恐懼,對未知和神秘的恐懼來面對真實的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氣。 超越膚色,超越階級,超越文化,超越宗教,超越名譽,超越虛榮,更重要的是超越內心那個薄弱的自己。 她做到了,站在審判庭上,她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這樣才能優雅的離開印度,那個被摩爾太太預言若說謊會一輩子跟隨她的回音終於消失了。

最讓人深思的或許是葛絲在山洞之行的迷茫以及幻覺,艾斯醫生的拉手開始讓她反思自己對愛情的不確定,異域的不適應又加強了這份孤獨感。電影中有好幾個鏡頭都是拍向那頂烈日,焦灼著初到印度的摩爾太太和葛絲。還有就是美麗的月光下的恆河,天上的銀河和地上的恆河交響呼應編織著人間真實的滌盪心靈的美景。在同一個太陽下,同樣的河水滋養下,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要去尋找那個真實的自己,看清楚不確定的事情。生生死死,因因果果,輪迴的宿命結局也都一樣。

當最後艾斯醫生終於提起筆寫到 親愛的葛絲 時,也就意味著經過這麼多年,艾斯醫生終於從心理上原諒了葛絲當年的無辜指控,或者昇華一下想說印度終於原諒了英國。無論怎樣的理解,作為兩個單獨存在的個體生命而言,他們都超越了自己的階級和文化去嘗試去接觸對方,並逼著自己面對真實的內心,實現了自我救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