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09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頓

2012-07-04 05:51:51

陳導說了太多東西,我只能說其中一些


哈囉德•伊尼斯在《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的論述中包含了「傳播偏向」的思想。伊尼斯不太關心內容的問題——內容是可以說成是由媒介偏向造成的,他比較關心的是傳播的形式可能會對傳播的內容產生影響,即媒介偏向。

在伊尼斯看來,任何媒介都存在時間或空間的偏向性,並深刻作用於社會組織形式。在印刷術到來之前,石頭、陶泥、羊皮紙等能經受時間的消蝕,具有時間的偏向性。而之後的印刷紙張則是空間偏向的媒介,使用紙張的社會世俗制度完善,政治權威傾向於非集中化。

在探討20世紀的空間偏向時,伊尼斯只略為論及了電子媒介,對廣播只是發表了少許的意見,對電視只說了三言兩語。然而他斷言,這些媒介的加劇了印刷媒介固有的空間偏向。

如果伊尼斯有機會看到網際網路,他將發現這樣的空間偏向已經異常明顯:資訊零成本零時差的傳播速率將傳播空間無限放大,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以部落格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的傳播方式,讓多數人習慣了在140字中看「明白」一件事,然後給出自己的評價,輕輕地轉發。

真相和謠言用這樣的傳播方式並行。儘管我們知道,言論的開放和自由是人權的體現,儘管我們知道,理論上,謠言(或者說不實資訊)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試錯直到消失。

那麼,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中,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到底該怎麼做?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接受公眾仰視的傳統媒體一方面在資訊的海洋中地位下降競爭激烈,和同行搶獨家,和「公民記者」保持既對立又巴結的關係,另一方面作為公共資源仍舊佔領輿論高地,其內容仍被公眾關注。於是媒體在拋棄了權貴之後開始迎合受眾,一些誇張的、聳人聽聞的資訊被創造並傳播,甚至事件的一些相關資訊被刻意隱瞞。

而這樣的做法,助長了不實資訊更廣泛的傳播,客觀上造成真相被淹沒。

新聞系的課程上每當討論起傳統媒體如何應對網際網路時,都強調要保持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要還原真相,要挖掘深度,要表達態度。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保持新聞的生命——真實性。

資訊不一定是新聞,快不是新聞最重要的特質。好的媒體不是追著權貴走,也不是追著公眾走,而是應該追著真相走。



從新聞專業學生的習慣性思考回到《搜索》這部電影本身,資訊的大量傳播和真相無休止的掩埋,恰恰是電影的導火索和主線路:首先是「不讓座」這條轟動新聞的發佈,接著是被大量人肉出來的資訊伴隨著的廣泛傳播,之後是葉藍秋道歉這一真實情況的被掩埋,以及對其公司的影響。

這期間陳若兮及其背後的媒體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說開始的新聞發佈是職責所在,之後的煽風點火甚至隱瞞真相則是嚴重失職,媒體本身有放大效應和引導作用,如果媒體遮住了硬幣的一邊,那麼很有可能這一邊就不會被公眾知曉,尤其在另一邊很受公眾歡迎的情況下。

回到媒體該做的,三個字:不跟隨。



再談一個鏡頭引起的碎碎念。

太平間裡,葉藍秋的屍體孤獨地躺著,楊守誠悲傷地站在旁邊,默默不語,身後是兩個警察在交談著什麼,內容聽不清楚。

那一刻,我突然在想,世界本如此荒涼,你的美名臭名,甚至是你的生死,在別人看來,僅僅就是一條新聞罷了,在為你高興憤怒悲傷同情過後,慢慢就被遺忘了。

所以活著真的不用太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就像葉藍秋在郊外說要過好每一分每一秒,儘管確實說著容易做著難。



其實這部電影,陳凱歌從歷史回到了現實之中,現實有太多想要體現和表達的,把這麼多東西編進一個劇本,結果之一就是說不透說不清,結果之二就是邏輯上編出了問題。
所以如果評價這部電影的話,是有想法的作品,但不是精品。

------
大河3G觀影團作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