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犯罪小說--Crime Novel

犯罪小说/罪恶故事/CrimeNovel

7.2 / 9,674人    152分鐘 | 174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Michele Placido
編劇: 史蒂芬諾盧利 薩多皮查哥利亞
演員: 金.羅西.史都特 安娜莫拉莉絲 皮耶法蘭西斯柯法維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y

2012-07-05 04:32:09

義大利罪與罰——評《罪惡故事》(又名《犯罪小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一次知道這部片子是在大約兩年前,我早忘記了為什麼會去看這部在國內毫無名氣的義大利黑幫片。片子很長,我一句意語都聽不懂,一直開著播放器做別的事。奇怪的是這部電影反而給予我很深的印象,我一直記得電影開頭和結尾的場景,四個孩子在沙灘上奮力奔跑,他們的頭髮跳起來,腳下揚起沙霧。海水撲打在沙灘上,陽光映射著海面,像半透明的流體上不斷起伏的金線。大海永遠是我鍾愛的意象,也許必須伴著沙灘。人評判一個故事的時候永遠是主觀的,我不知道去掉了一些背景設定就不再喜歡一個故事是否滑稽可笑,正如我說不清背景設定在一個故事中所佔的位置。總之我一直記得這部電影。仔仔細細看完片子後,我才明白擊中我的當然不是意象,或者更精準地說,擊中我的意象不是一幅,而是整部電影形成的整體。

    電影的簡介中說: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黑幫組織企圖控制整個羅馬的陰暗故事。說得非常對,但只講了個開頭。觀影前我恰好在看大衛·索斯韋爾的《有組織犯罪的歷史》,其中介紹了有組織犯罪幫派,也就是黑幫的形成,也詳細敘述了義大利黑手黨的歷史和運作。實踐出真知,《罪惡故事》是義大利人拍的,顯然義大利人即使再不靠譜,對於黑幫題材的把握也絕不在電影工業高度發達的美國之下。在我看過的美國黑幫電影中,《教父》顯然是聲譽最高、傳播最廣的一部。但起碼對我個人而言,《教父》中考利昂父子的威嚴、各大家族間的權利制衡並不如《罪惡故事》中與貪污腐敗、政治陰謀甚至恐怖主義環環相扣的犯罪更為真實可信。當然這麼比較也許有失公允,因為《教父》是將風起雲湧隱藏在平靜的表面下,而《罪惡故事》則是毫不掩飾地展示最殘酷的暴行,手法有含蓄和直白之別,但偏愛酣暢淋漓的人肯定更欣賞《罪惡故事》的坦率。影片沒有因為主角是故事主人公而對他們的罪惡做任何遮掩,主人公是有罪的,即使他們有親人有兄弟有女人、願意為所愛的人奉獻甚至犧牲自我,都不能使他們的罪褪色半分。而同樣的,在有罪的同時他們又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電影中出現了兩次教堂,義大利的大部份居民都信奉天主教,導演想要傳達的也許正是宗教對於罪孽的闡釋。這也就是比起電影的另一個譯名《犯罪小說》,我更偏愛《罪惡故事》這個譯名的原因。犯罪只是行為,罪孽才是內裡。而且對比劇情,「小說」這個詞未免顯得太過輕薄,輕飄飄的書頁在真實的鮮血和死亡面前,實在是太不堪一擊了。

    最後談談人物,儘管故事前半段做出安排的是里巴耐,但敏銳的人可以從一開始就判斷出勒弗瓦才是真正的主角。勒弗瓦是典型義大利人的長相,棕黑色的頭髮微鬈,眼珠是淡墨色,英俊,略顯陰鷙。比起里巴耐衝動暴躁的外露性格,勒弗瓦就顯得理智的多。對於里巴耐提出的野心滔天的計劃,其他人不是質疑就是只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只有勒弗瓦冷靜地提出問題、作出分析。時有近鏡頭打向他沉思的雙眼和低下頭抽菸時不動聲色的神情。既然勒弗瓦是故事的絕對主角,那麼故事就必然以勒弗瓦的經歷作為推動。勒弗瓦最後的結局是悲劇的,他為了出獄不惜讓自己染上病毒,最後被狙擊手兩槍打死,倒在教堂前的階梯上。看完故事就會知道勒弗瓦的悲劇不應簡單地說是命運之詭譎,而要歸咎於他自身的性格。勒弗瓦的冷靜是表面上的,他並不多麼在乎金錢與名利,所以可以對於別人熱衷的事情表現得漫不經心。造成勒弗瓦悲劇的一是他愛的那個天使,二就是里巴耐的死。里巴耐的死是可以預見的,他衝動暴戾的性格早在隨興殺死被綁票的巨富時就得以體現。在我的觀影經驗中,電影出於篇幅的限制,對人物的性格塑造往往過於單薄。不怕掐地說,就是提起《殺手萊昂》,我記得的也更多是萊昂喜歡喝牛奶養綠色植物,記不清能夠表現萊昂人物性格的情節。而這一點《罪惡故事》做的很好。里巴耐是個我很喜歡的角色,他中等相貌,虬髯,氣質草莽。里巴耐是整個幫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確有非同尋常的氣度和野心。明亮的、單純的、像搏擊的心臟般不斷燃燒的野心總讓我感到非常迷人。里巴耐和勒弗瓦在海灘邊走邊聊時的對話就很能說明兩人的性格。里巴耐說:「中學的時候,我只喜歡皇帝,奧古斯都,提圖斯,哈德恩。」勒弗瓦蹙了蹙眉說他不喜歡。里巴耐繼續道:「他們都是些瘋子,但他們都是些很有遠見的人。」勒弗瓦說:「他們結局通常都很糟糕,不是因為戰爭,而是因為一些蠢事。」這句話在冥冥之中對里巴耐的死像是一個預言。「也許我們也會有同樣的下場。」里巴耐說。勒弗瓦笑問:「你把自己比作皇帝?」一個人喜歡的人,要嘛與他的性格互補,要嘛就是他某部份性格或追求的反映。里巴耐的抱負在這段對話中可見一斑了。(兩人後來還討論到了太祖- -)里巴耐雖然有野心,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野心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衝動,還是因為他的重感情。里巴耐毫不遮掩地發洩自己的怒氣導致他被一個無名小卒刺死,而里巴耐的怒火正和他的兄弟勒弗瓦有關。里巴耐死前,兇手對他說:「在這裡,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皇帝不會。」這就是身中數刀的里巴耐的回答。里巴耐的死是故事的轉折,勒弗瓦知道里巴耐的死訊後,決絕放棄了和心愛女孩在異鄉的單純生活,重新步入了自己的命運。電影中加入黑幫的三個孩子,後來的勒弗瓦,里巴耐,還有著墨不多的但丁,無不悲慘而死。或許電影想要叩問:既然每個個體都會為自己所犯的罪行負責,那麼這個社會的罪誰來洗刷?一個社會犯下的錯,最終要讓人來承擔。這是註定,也是悲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