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501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活動三頁

2012-07-07 16:34:53

童年都是自己的好


    糊里糊塗看了第二遍。一開始以為從沒看過,到父子倆的單身漢晚餐,有了點印象;到父親抓母親乳房,心想這肯定看過,以為差不多上次就到這裡了吧 。到母親說:「我知道他們讓你學沒用的東西,像代數、科學,但法語呢?不學好你怎麼給人寫信?」還利誘他寫好作文,心想這果然是詩文法國人的風格,連嚴厲的母親說到法語都眉目柔和了。看到爸爸把他提到警察局,想法國人的這種管教方式也太超現實了,這是法國當時的現實嗎?感覺有點隔……一直看到最後場景,小主人公從少管所脫逃,一直跑啊跑到海濱,隨之響起影片的主旋律。啊,記起來了,難道這部電影我整個都看過?那中間溫故如新的片段,是因為我當時睡著了嗎?還是在什麼電影鑑賞課上只看過片段?當時跟誰看的?那個(些)人還記得(或曾經認識)我嗎?可怕的時間……
    能記得這個結尾,總算說明作為新浪潮電影代表作,這個經典的長鏡頭的確沒白拍,它不僅僅作為電影史史料,還對一個現代人有些微影響。
    這次是帶著心和目的去看,我想這第二遍不會輕易忘記了,儘管這片子屬於我欣賞類型中並不特別讓我興奮的一部,也許因為隔著性別、文化、年代的差異。既然這是用儘量自然和現實的手法拍問題劇,問題意識是關鍵,缺乏共鳴的問題核心,感動的力量就削弱了。但說好的人會說特別好,我也一點不懷疑。不說電影史價值,也因為它總有牽動個人童年記憶的一部份,有的人牽動多一些。大概我的童年太平庸或太有趣,被它牽動得少一些。總之,這關乎個人記憶。童年是千人千面,總歸是自己的好。
    不管怎樣,既然有了童年、叛逆、家庭、學校、城市風光和夢,導演如實傳達,不弄些花哨的添加劑,就還是一部值得記憶的片子。
    如果用這部電影的手法、同樣的非職業演員來拍一部當代劇,比如問題重重的中國社會的某個問題童年劇,如果功力不下這片子,我可能會至少打四星。
    那個跟自己老婆的朝鮮養女私通後結婚的老頭,叫什麼來著,伍迪艾倫,把它歸為頂級藝術一類。
===

果然找到了幾部華文語境中的「四百擊」語法式作品,比如《小畢的故事》,掃除了隔的感覺。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它也算是對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作的致敬吧。
打破明星制,起用非明星演員;貼近生活實相,不隱惡揚善;普通人生;風俗人情;長鏡頭……一個不少。
只是改編朱天文的同名小說時,故事敘述者「我」的處理,還是顯得生硬。有個影評人所言不差,小說中的「我」容易讓讀者產生代入感,但電影中的畫外音「我」有時未免太文藝腔,連帶那個作為「我」的小姑娘角色設置,也有幾處不自然。在不該出現的情境中出現,顯出小說的痕跡沒清除。很簡單,作為小說敘述者的「我」,當然可以接近於全能地出現在故事任何地方,但作為電影人物的「我」,就該有限制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