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09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電影章魚燒

2012-07-08 09:39:08

身為同行,記者所承擔的社會輿論導向壓力和責任是巨大的


             其實很早前就在一直關注的姚晨部落格上看到她在扮演一個記者角色。時間有時候快得讓人覺得很神奇,沒想到我今天就已經在大螢幕上看到了姚晨扮演記者的完整版。看了一半,同伴對我說,我覺得多好看的,比《畫皮2》好。我沒有立即表示贊同或者提出異議,因為在組織語言。過了1分鐘,我回頭對同伴說:我始終覺得這類單靠劇本和台詞的生活片歸宿還是馮小剛比較拿手。這部片子其實很多銜接和場景的轉換還是略顯突兀,好像還是太用力了點,無論是情節還是有些演員的演出,情感爆發得過於激動。


ps:高圓圓好美 蓓蓓的電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但陳凱歌導演的轉型之作還是可以得到大家認可的。至少他不再沉浸於攀比同類級別導演的狂想當中。至少他在開始挖掘更有社會意義的題材。《搜索》,陳凱歌導演毋庸置疑地對當今社會和人類帶來反思,提高大家對於道德,價值觀的認識和重視。

             身為同行,想看這部片子是一種職業認同感的趨勢。看完後,我有時候真慶幸自己還好只是一名行業記者,而不是社會新聞記者。說我懶也好,說我覺悟不夠高也好,我清楚自己幾兩重,我了解自己的缺點,我明白自己的性格。如果作為一名社會新聞記者,背負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畢竟一個新聞記者是一個社會輿論導向的重要傳播者,承擔著大眾輿論定位的風險。我希望大家在看完這部片子時不要太注重於對媒體的批判和厭惡。這部片子如果讓你造成對媒體的深惡痛絕,那麼我只能說你真的還沒有完全理解陳導的用心。

             高圓圓的死不全是媒體的錯,其實是陳凱歌在反映一種社會現象。每一個在這個醜聞風波中進行了輿論發言的人都在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而每個人的發言又極其受從眾心理的影響。沒有幾個人能真正敢於站出來提出懷疑與反問。比如那位高圓圓的老師,她其實明白高圓圓小時候是非常優秀的,可是在輿論導向偏向於批判的風氣中她敢站出來為高圓圓維護嗎?她不敢,所以她只有附和。

            姚晨一開始也沒有錯,作為一個新聞記者,能找出亮點的新聞敏感性是很重要的。那為什麼她最後要承擔失去工作和愛人的後果呢?因為她放大了她的主觀意見!因為她過於偏激的先入為主,使後來的判斷與挖掘出現了偏差。而她的不冷靜與偏激也是大眾對她回饋支持的灌輸。如果這時候有身邊的人向她提出嚴厲的異議,她是否會停下來想一想她的方向是不是對的呢?她在火熱的投身於炒作的事業中都不願意去看高圓圓承認錯誤那一段視訊,她太過於激動,太熱衷於炒作和放大而忘記了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應該抱有的永遠的冷靜與沉著。她是一個有經驗和良知的記者,她自己也說新聞素材需要事實。可是她在這場戰鬥中聯繫了高圓圓身邊所有的人,卻忘記了親自與這位高圓圓見面,親眼,親耳,親口與當事人交談。這是她的偏見,她已經先入為主的把高圓圓設置成了一個小三角色, 而從社會規律的暗示下已經對這個身份產生了厭惡和不削,才導致事實偏差的出現。

            最後真相始終是浮出水面的,那麼這一場鬧劇該如何收場呢?導演沒有交代,想像當時要是自己,也是會跟著批評高圓圓的,在這麼多「事實」的面前。可是最後人家是癌症晚期,那麼她的不讓座又似乎是情有可原諒,人家心情不好嘛。這時候,大眾的心理是怎樣的呢?是不是觀影后自己也需要反思一下呢?導演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我們大眾,他沒有回答。他也沒辦法回答。沒有誰敢完全的反抗大眾,包括導演。

            陳凱歌能拍出一部可以讓人反思的電影真的讓人看著很開心。我覺得媒體人都可以看看,哪怕不是你跑的口子。但是,拋開電影的專業評論,單從內容,我們做媒體的也是需要反思的。我們不要因為可以操縱大眾輿論導向就在工作中失衡。有爭議的新聞是沒有錯的,可是得小心選擇事實的真相,不要放大了自己的職權,而忽略掉細節所能帶給我們的警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