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接觸未來--Contact

超时空接触/接触/接触未来

7.5 / 293,305人    150分鐘


演員: 詹姆斯伍德 安琪拉貝瑟 製片: 羅勃辛密克斯 史蒂夫史塔基 導演: 羅勃辛密克斯
編劇: Carl Sagan
演員: 吉娜馬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火車怪客

2012-07-09 03:23:06

論《接觸未來》對科幻影片的貢獻


  本來早就想寫寫這部片子的,感覺此片主體深邃,含義雋永,實乃眾多科幻片中的異數。第一次看的時候就很喜歡她,完了也很激動,想寫點什麼,但又生怕讓情緒左右了自己而不夠理智,因此遲遲不敢動筆。昨日重溫一遍以後,在這樣一個冬日的雨夜裡,寫下自己對本片的一點感受。


     本片是導演Robert Zemeckis在1997年 「重操舊業」拍攝的一部科幻巨作(他還拍過科幻片歷史上的另一部經典作品《回到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個關於時空穿梭的作品,不過相對《回到未來》——《接觸未來》的起點要高些,科學性也嚴謹一些。她根據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Carl Sagan榮獲普利茲獎的同名小說改編,並由Carl Sagan本人編寫了一部份劇本和擔任副製片人,不過感到遺憾的是在影片製作過程中, Carl就因病去世了。他本人沒有能看到影片的公映。(這就是我們在結尾看到「獻給卡爾」字幕的原因)
     在《阿甘正傳》大獲成功之後,人們都在期待Robert Zemeckis的下一部作品,羅導也花了近三年時間才推出部野心勃勃的大作,雖然票房也達到了1.66億美元,但似乎確也未達到人們的預期水平。我想這不能歸結於羅導的水平下降,而是這部《接觸未來》並不像有些影片那樣討巧。的確,和一般的外星人科幻片相比,本片既沒有光怪陸離的外太空場景(就像《火星任務》《絕世天劫》),也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飛船追逐場面(《星球大戰》《星艦迷航》)——當然也沒有面目可憎的外星人(《獨立日》、《火星人玩轉地球》)——這裡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親的形象出現的!(此點將在以下詳細論述),雖然本片的製作堪稱精良,也體現了高科技的效果(如開頭的一段和穿插的老花樣柯林頓參與「演出」)——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顯得有些冗長,節奏較慢,這是不太符合一般觀眾的口味的,而作為一部劇情片,她也不像《阿甘正傳》或其他類似的影片一樣能讓人又哭又笑,受大及大感染,因而可看性不太強。但這些都不妨礙她成為一部為優秀影片,對以往的科幻片,特別是外星人類的科幻片作了一個新突破,原因如下:

一.  主體的哲理性。
1. 本片的主題是人類對外星生命的尋找,人類這種尋找實際上也是 對自身的一種尋找,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基於此我們可以稱本片為一部假現實主義作品,一部人類的寓言書,且看影片中的一些台詞——「很久以 來,我就一直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生活在這裡,我們究竟是誰,」;「我們 發現彼此的接觸能夠填補人們那空虛寂寞的心靈……億萬年來均是如此,而 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那豈不是太浪費地方了?」——這些話應該說已經清晰的表明了本片的主旨。這在一般的「弱智」科幻片中是不會出現過 的。還有這樣一個情節——當研究小組接收到來自於仙女座的外太空的脈衝信號,還原後竟然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奧運會上的電視直播講話,這不僅 僅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所開的一個玩笑,而似乎也在警醒我們:人類切不可濫用科學技術,否則就會受到打擊(同時全力贊助科研小組進行探索外星生命 的超級富翁夏頓的身份也似乎也意味著什麼)。


2.宗教和科學的殊途同歸。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設計是很有意思的,埃麗是個科學家,而龐馬是神職人員,他倆之間雖然有愛情,但由於身份的水火不相容常常使他們充滿分歧,龐馬因為埃麗的不信仰宗教,甚至對她想上太空投了反對票,因為他不能「讓一個不信神的人代表全人類去會晤外星人」,使埃麗沒有成為星際旅行器的頭班乘客(頭班乘客埃麗的老師結果由于飛行器失事而喪身,而破壞這次旅行的罪魁禍首竟然是一個宗教狂熱分子)。但在對於外星生命的態度上,兩人又驚人的相似,龐馬甚至說出了埃麗已故父親說出的那句話:「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那豈不是太浪費地方了?」,當埃麗會見外星人的情形不被人相信時,龐馬有堅定地站在她一邊。這似乎也說明了宗教與科學的共同之處:兩者都是對人自身的尋找和探索,追究事物的根源,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
     在這裡我們可以一個得出一個結論——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本片看作《阿甘正傳》的姊妹篇,雖然兩個主人公智商要相差一倍以上,但他們都在執著的追求自己的夢想,進行人生的探索,只不過埃麗是有意識的去做,而阿甘是下意識的率性而為罷了。為此我們也不難理解這部影片的配樂為何與《阿甘正傳》異常相似,這恐怕也不能用作曲者黔驢技窮來解釋的(埃麗和阿甘小時候的命運也差不多,一個喪母,一個喪父,而對於相依為命的父親和母親他們都是非常的熱愛,這種熱愛甚至左右了他們各自的事業。)


二.  外星人形象的新突破。

   外星人的情節在科幻片中出現是屢見不鮮的,而電影對於外星人的描寫無非是兩類:一類是與人為友的便面貌可愛純真,如《E.T.》、《第三類接觸》;另一類就是與人為敵。於是就面目猙獰可怕如《火星人玩轉地球》《異形》等——而本片中的外星人卻是以人形——埃麗的父親形象出現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會令埃麗好接受些,他告訴埃麗,星際旅行器的圖紙是他發給埃麗的,依靠這個旅行器,人類在宇宙中就不會孤單寂寞,但他也不知道是誰製造了這個東西,他們只是發現里而已,和地球人一樣——他們都離真相都很遠,彼此的接觸只是第一步,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埃麗乘坐星際旅行器會見外星人這一段戲是本片的高潮,有趣的是正如影片裡眾多人質疑埃麗是真的會見了外星人,還是僅僅是她的幻覺(夢境?)一樣,觀眾也對這個場景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有多種看法。在上影視觀摩課時,很多學生為此競爭了個面紅耳赤。
    這段戲確實是解讀本片的關鍵之處——當我們看到埃麗來到的織女星球竟然是她小時候所畫的朋薩可拉的海邊,而他看到的外星人竟然是她的父親時,我們確實被搞糊塗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我個人覺得這一段表現的到底還是真實場景還是幻覺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主旨已經在這一段便顯得很清楚了,這就夠了。
    影片結尾,還在執著的進行科學探索的埃麗向天真的孩子們做起了科普工作,她重複了外星人和龐馬的話——「宇宙中如果只有我們的話,豈不是太浪費地方?」,而此時夜幕也降臨了,埃麗的手裡握著一把閃光的沙土,望著星空,若有所思,影片打出字幕:(For Carl )——獻給卡爾(薩根),隨即音樂響起,播放演職員表——而作為觀映者的我那顆隨著影片跌宕起伏的心卻久久平靜不下來。是的,人生短暫正如恆河裡的細沙,唯有不斷探索,人類才能不斷前進。
    還要讚一讚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對於這樣一個執著的女科學家形象,表演上稍不注意就容易過火,而朱迪.福斯特卻演活了這個勇於獻身科學,但從不缺乏人情味的埃麗形象——這一方要歸功於朱迪那近乎爐火純青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恐怕由於朱迪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埃麗的影子吧。其實在埃麗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小說原作者卡爾.薩根的特徵——堅持不懈做科學普及,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也決不氣餒。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人,我們的生活才變得更加美好。


                             S.K.


                           12.20.2002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