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nfu

2012-07-09 07:04:20

一點感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Mr.Barth的臉我想起了殭屍新娘裡的Victor。我記住那種表情了。

看的時候一直在想,這麼糟糕的地方真的存在嗎?我給自己的答案是:不知道。
作為一個在社會主義下健康成長根紅苗正的孩子,我所看到的黑暗是相當有限的。我更願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所感知到的某些事實又很明顯的暗示著一些很糟糕的東西。但對於我來說,我始終嚮往本質上美的東西,雖然我身處世俗,於是To believe something that has two sides.
「習慣」二字真的很可怕。就像進了監獄,你必須適應那該死的罪犯們的伊甸園!你必須適應周圍所有的黑的白的,因為你身處其中——那種就算你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曾經自己很不屑的陶淵明要隱居於是自己動了相同的念頭卻依然無法逃脫的牢籠。因為習慣,剛開始的掙扎變成了無所謂,由於這種心態的變化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已經被證明和周圍的不屑一樣。Make the difference對於一個沒有金錢權利地位的人來說簡直是做夢!不過好在我和世俗中的碌碌大眾一樣,沒有渴望去改變什麼,我只是做做自己的白日夢,自私的只為自己而努力。我想,像電影中那樣的老師,應該很少吧……

觀影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老師。老是被學生欺負被領導罵就喝悶酒的A;從來沒有發過脾氣看似什麼都不在乎卻最受歡迎的B;還有剛剛上任一頭熱血的C;以及隔壁班靠關係進學校沒什麼真本事上課等於上自習的D。
每次看到A被大家欺負我就會有「千萬不要當老師」的念頭。他也許是在努力為學生著想,不幸卻沒有人領情,於是他總是跟我們說:「等你們以後碰壁了,就會想起今天我說的話。」我想那是他無可奈何加自我安慰。
B從來不生氣什麼都不在乎的表面加上風趣幽默讓他很受歡迎。一直認為他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老師。無論學生多麼皮,他都一笑了之。因為他深知和學生較勁的無窮無盡的麻煩,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負效果。不過偶爾的沉默冷淡和花一節課的時間跟我們講道理也暗示著他並沒有那般灑脫。
C是有求必應的老師,熱心,幫助學生,甚至連結婚都會請全班人去參加。不知道幾年後他是否還有熱情,或者只是拿著他教的第一屆畢業班的照片對別人說這是我教過的最好的學生?
至於D,他就是他混飯的,他不是老師——沒有涉及到精神層面——就知識層面來說他都不是。不知道在某個時候他會不會有一絲懺悔,或者是毫不在意的想這就是生活?
電影中忽略後續麻煩而把陌生女孩接回家的老師,被學生大罵被輪X卻沒哭的女老師,每天生活在Fucking的世界中的老師們——是怎麼活過來的?畢竟,在世俗中,誰都是先為自己著想的。


說說Mr.Barth。
他善良,心軟,隨性,是個理想主義者。
把陌生女孩接回家只是個跟著直覺走的結果。「我如果不幫她,她會怎麼辦」「我不能看著她這樣」——大概是這樣的想法瞬間擊垮了他親手修築的防線。他一定想過帶這孩子回家的後果,但還是做了,因為他的價值觀不允許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冷眼旁觀。但現實殘酷,他成不了救世主,雖然能救一個兩個,但顯然那些墮落的年輕的靈魂依舊大把大把地出現在他面前。他每天花很長時間說服自己視而不見,但事到臨頭還是遵循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當女教師懷疑他與小姑娘有染,是觸犯了他的價值觀,所以才如此憤怒儼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吧。

再說攝影女。
我很羨慕攝影女的天賦,但想到這種天賦的靈感來源於那個滿是Fucking的世界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看到她在家裡的畫面,我覺得一些能想到離家出走的小孩真幸運,因為他們至少知道自己是有人在乎的。


Detachment:the fact or feeling of not being personally involved in sth.
Detachment是個理想,世俗中很多人臣服於現實,電影中誰又真正超脫了呢?世界像被一層巨大的薄膜籠罩,看似肥皂泡般,以為自己一用力就可以把他戳破,然後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去面對那些該死的東西。但遺憾的是世界根本就是泡在肥皂水裡,走出了一層膜還有無數的膜在等你,總之,你就是別想溜。當然,死亡可以解脫,就像那女孩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殺是個人最好的結局,卻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這電影對於英語是母語的人來說應該更刺激吧。滿世界的Fucking&Bitch對我來說就是一些翻譯過來會很難聽的單詞,如果全篇都是CNM我看起來會更揪心。
另一種語言,也許可以是改變習慣釋放情緒的工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