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浮雲

2012-07-10 03:53:18

看《搜索》的兩點反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網路暴力
不少人諷刺說《搜索》是陳凱歌繼《無極》「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後又一力作「一次不讓座引發的血案」,顯然是對這樣一部平白敘事的微版電視劇的不滿,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唯美的畫面,如果不是有心觀看甚至都能瞌睡的120分鐘裡確實讓很多人失望了。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電影,影片中一次小小的「不讓座」事件在網路中掀起軒然波浪,在葉藍秋得知身患淋巴癌晚期的痛苦中又遭受到網民狂轟濫炸的批判,身體和心靈倍受摧殘,兩者相交的組合拳如劊子手將她流連人世的希望斬斷。
我同情葉藍秋,僅僅因為我比影片中的網民多了解一點她內心中的痛楚。一次例行的公司醫療體檢莫名其妙的就為熱愛生活的葉藍秋設定了生命的倒計時,她還來不及想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又被洶湧的網路暴力推向茫茫苦海當中。我想葉藍秋的遭遇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幾次,而背後的痛苦卻只能由自己買單。這讓我想起之前「我爸是李剛」事件、「郭美美」事件等至今還被當做笑料的網路案例,他們會不會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苦衷?但不管有沒有,網民卻只是把最表面的東西剝開來消費,在這些事件被消費的過程中,事件當事人又是承受了一種怎樣的壓力和痛苦呢?
我相信每一個在網路時代的人都參與過網路暴力,不管你主觀上認為自己只是就事論事,但你的參與就已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那網路暴力究竟是什麼?它應該生來就是網路的副產品,我們不可能單純的認為可以驅除網路的暴力性,正如人的影子,它與你隨行,我們不可能徹底擺脫它,我們只能在暗處才儘可能弱化它的形象,但在中國文化中「暗處」並不招人喜歡。而網路世界更複雜,網路越開放,網路暴力就越殘酷,我們一面希望網路保持自由開放,一面又想淡化網路暴力,這本身就是個悖論,我們能做的,只有轉變暴力方向,將針對個人的暴力轉變到針對其背後的集體上,或者發出更多理性的聲音,將針對個人的征伐轉變為兩種聲音的探討,儘可能弱化事件的原因,強化事件的本質。但對於群體性智商,這無疑是痴人說夢。
而網路之所以產生暴力,是有它本身的片面性因素,網路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娛樂工具,對於一些社會事件,大部份人只會不經過大腦的簡單接受,毫無根據的網路謠言能夠肆虐橫行就是有力佐證,而少部份人雖能深究但很難做到全面公正,如若沒有一個龐大的媒體平台為後盾,當網路暴力爆發後這少部份人的深究最終就會被洪流吞沒,成為永遠的非主流。
但網路暴力並非只是一味的血腥和消極,對於這個問題多多的社會,這種暴力性圍觀從很大程度上帶來了積極的一面,它是一道光,照在傷口上才能指引人們對其治療,而治療的過程必然是疼痛的;如若這道光照亮的是某些敏感部位,自然只會引起人們的嘲笑和謾罵。事物自有兩面性,我們不能絕對的去批判什麼,也要有責任的去為被批判的一方著想。

二,媒體操守
陳若兮是中國現代記者的一個典型,已經拋開了老一輩新聞人的英雄主義情結,轉而催生出一種專業主義的情結,他們更在乎報導作品的質量和完成度。而對作品的社會價值這類更高一級的東西他們認為是需要人為的操作。如果葉藍秋的道歉視訊能夠及時發佈或許對她的傷害就能少一點,但陳若兮沒有這麼做,她的新聞直覺告訴她後面還有一座山的內幕可以挖,她想要更大的新聞想要更廣的社會影響,她努力挖掘絞盡腦汁,可最終換來的卻是對自己的愧疚和同事的責備。
深挖新聞內幕、還原事實本質是一名優秀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但陳若兮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操守,她更偏重於新聞內幕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甚至當她與男友產生誤會後更將心中怒氣釋放到工作中去,這恰恰違背了她向實習生楊佳琪義正言辭的告誡。而她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於自己並沒有真正的了解事件真相,僅憑妄加推測而臆造出來的驚天內幕,濃烈的新聞理想促使她不經細心考量就斷然行動,終究與最初的想法漸行漸遠。
這其中引發的問題已非在記者的主觀意願上了,當新聞變成工具的時候就註定有人為其結果買單。記者要有職業操守,但操守具體是什麼卻是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時候在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上釀成大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雖然陳若兮這次錯了,但我相信她的職業素養水平在中國記者圈中尚屬優異,當這類優異人才都能犯下這種看似不太高級的錯的時候,我們所依賴的社會公正就更需要整個媒體界的維穩了,就像一所學校里某些教師的個人師德總沒有整個學校的校風重要,而整個媒體界的操守也總比記者的個人操守重要得多。
而把握正確的媒體操守並非容易,如今的新聞資源太豐富,沒有民眾參與的新聞就像是沒放鹽的白肉一樣索然無味,媒體需要掌握看客,所以「社會瞭望者」為自己賦予了新的身份「操手」。為了新聞價值的最大化不惜代價去深挖,這無可厚非,但這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當「我爸是李剛」事件在網民消費末期不再有多的人提起的時候,媒體適時拋出「『我爸是李剛』這句話不是在校園囂張喊出而是在看守所內隨便說出來」的時候,事件本身就像是回鍋肉又被倒回鍋裡火燎翻炒,又一次對當事人造成了巨大傷害,媒體這樣的「解釋」是對當事人的救贖還是重新利用值得思考。
在影片最後陳若兮面對失去的事業和感情悵然萬分時,她足夠堅強地選擇了從頭再來,而對於葉藍秋,卻永遠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2012/7/9 隨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