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六嘟嘟mon

2012-07-11 02:53:49

媒體網路的力量究竟帶來了什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不是一直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一般的片子,覺得在網上看看也就差不多了,但是第一次聽朋友講起搜索的內容,當下就決心這部片子,值得我花上幾十塊錢坐在電影院裡面看,因為覺得,這樣的一個故事,只有在電影院的環境中才能完全體會到鏡頭後面所要表達的東西。
      果然,不負我所望。
      個人覺得,這部片子勝出的亮點,是在題材。很切合地反映出了在當下社會,這樣一個資訊量極度龐大、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在接受資訊、處理資訊過程中最大的弊病。
       其實整部影片的人物可以分為四類人:當事人、媒體人、當事人週遭的人和圍觀群眾。
當事人,自然也就是葉藍秋,一個普通的白領,漂亮時尚,可以說是生活在社會中上層的人,她的整個生活,就是被一段「不讓座」的視訊給毀了,說「毀了」一點都不誇張。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卻在短短一夜之間成了家喻戶曉得人物,甚至成了人人罵街的老鼠,不得不嘆服現在的資訊傳播速度之快,獲取資訊的媒體和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所佔據的地位之重。要說葉藍秋有什麼錯,她錯就錯在不該上那一班的公交車,不該恰巧碰到老人,也不該恰巧碰上記者。
現代都市白領的生活壓力之重人人都應該有體會、有概念,更何況葉她因為剛剛被診斷出癌症而處於一種極度低落的狀態,只是想要找一個小小的發洩口,卻成了世人口中的不堪下作。我覺得,導演在拍攝公交車的那一幕上顧及到了多類人的不同反應,售票員、乘客、新聞媒體人。我想無論是售票員還是乘客,在兩手叉腰指責葉的時候一定會有一股莫名的正義神聖感從心底迸發出來吧,現在的人,要去找到一個可以攻擊的對象太容易了,各種理由林林總總的數不勝數。且不說該不該讓座這個問題,那個老人本身,和售票員,是以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叫葉讓座的,這樣的一個態度本身的優越感又從何而來?整個車廂的人用鄙夷的目光責備葉的時候,他們自己又為什麼不站起來讓座呢?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整日宣揚的和諧包容,其實與現實又是否符合呢?有誰是用著一種嘗試理解企圖包容的心情去看待葉的整個事件的?人總是傾向於給自己貼上正義的標籤,好像以此就擁有了一百個理由去批評別人的所作所為,但其實,這不是一種自大,又是什麼?
       在此節骨眼上,媒體人的行為又是決定了這個事情的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陳若兮和楊佳琪,成了無良心的媒體人和有良心的媒體人的代表。挖掘社會現象、探究事情背後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本是一個媒體人的責任。但是那麼多媒體機構,最最注重的是什麼?是收視率、是觀眾對自己的關注度,從而忽略了作為一個媒體人所最為基本的素質——還原事實真相。在楊佳琪拍攝了葉的道歉視訊之後,電視台為什麼不把它公之於眾?因為收視率。在請兩位嘉賓做客訪談的時候,為什麼硬性要求兩位嘉賓必須持有不同意見針鋒相對?因為收視率。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以收視率和觀眾的興趣為最高宗旨,湮滅了媒體最初存在的意義。的確,在現實中,電視螢屏上邀請專家來對實事作評論的節目也是一抓一大把。大學裡有個法學教授曾談起他受邀參加某一檔法制類討論節目的經歷,說是電視台在拍攝前就需要參加的四名律師對立成兩個不同的面,是要求,不是徵求意見。後來那位教授覺得這樣子的節目沒意思,也就退出了。這是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了營造激烈爭辯的氣氛和奪人眼球的事件不惜虛構造假。這樣的所謂真人秀的節目,難道不比那些標明了「純屬虛構」的穿越劇宮斗劇更該被明令禁止嗎?
       或許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會厭惡陳若兮,會把她當做葉藍秋自殺的最貴禍首,可是事實上呢?陳若兮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屈服於社會現實並且掌握了生存之道的記者,或者可以擴大一下範圍,是所有在生活重壓之下被迫改變自己處事方法的社會人。陳若兮懂得如何把一個事件炒熱,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卻忘記了記者的本職是還原事實真相。這樣子的媒體人是應該被懲罰被揭露,但,卻懲罰她的人卻不應該是號稱「捏死陳若兮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簡單」的社會上流入士沈流舒,難道不應該是一個專門監督媒體的機構或是一套程序嗎?通過詐欺利用的手段而達到的懲罰目的,難道不比陳若兮本身的陰暗更加齷齪嗎?正是因為沒有一套有效的監督秩序,一部份促成了媒體所報導的內容的不真實性。
       然而,說到底,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
       終究還是那群不明真相卻異常熱衷發表意見的群眾。現在社會正大步邁進地走向「愚民社會「,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毫無根據。通過網路平台,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可以獲取遠比自己需要多的多的資訊新聞,可是針對自己所攫取到的資訊,有多少人是在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呢?看到過這樣的一篇文章,上面指出了如今,《論語註解》類似這樣對於古典名著的解讀的書籍非常熱銷,而鮮少有人去購買原版的《論語》自己細細推敲,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人趨向於思考懶惰,寧願嘴嚼人家思考後的東西卻不願自己去思索原汁原味的思考。我想,正是這樣的一群「愚民」造就了葉藍秋的悲劇。不要輕易地就對某一件事下結論,你永遠不知道從你口中說出的話語對當事人有多大的殺傷力。
       電影在刻畫葉藍秋在事件發生之後抑鬱鬱結的心情方面很成功,我可以體會到鏡頭所傳遞出來的壓抑悲傷的氣氛。在聽聞自己癌症之後有遭遇了這麼一系列的事情,葉藍秋的心理完完全全是被擊垮了的。她一定有不甘和冤枉,這樣的悲劇也只有在當今才會發生,太過發達的通訊交流是把她推向絕望邊緣的幕後黑手。個人認為葉藍秋還算是堅強的,最終她在某一程度上面得到了自我的解脫,她去蹦極,她愛上了一個男人,她安然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沒錯,等待死亡遠遠痛苦於乾脆地結束生命。葉藍秋,經歷風雨摧殘之後依舊可以自我綻放。
       整部電影,基本上沒有人真正信任、關心過葉藍秋,即使是楊守誠。無論是唐小華在背後的惡意評論也好,沈流舒對她虛情假意的關心也好,莫小渝的惡意中傷也好,葉藍秋身邊人的表現,都反應了社會上人情關係的淡漠。楊守誠在家政服務中心對葉藍秋說「你一個人進去吧,我在外面等你」,不是怕惹禍上身又是什麼?這倒是典型的各家自掃門前雪。不過衝著他敢講真話、在葉藍秋生命最後階段的忠誠守護,他已經比社會上面大多數的人好太多了。
       就像是楊守誠說的,這是一個不合理的世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都應該進行反思,反思媒體網路發達、言論發表相對自由的大環境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