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09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rHan

2012-07-11 13:27:11

搜索:從磚家到方舟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陳凱歌當真成了中國的布萊恩·德·帕爾瑪,「故事越到結尾越沉悶無趣」。當然,它開頭是否驚艷、中間是否精彩,我不做類比。
 
看得出來,「公報私仇」、「多數人暴力」、「公共道德」、「媒體責任」、「公眾信任」,這些話題陳先生無不染指但又都釋放出了錯誤的訊息。我們都能獲得,多米諾骨牌依次倒塌的快感,都體驗到蝴蝶效應的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卻最終喪失了能夠獲得的信任,和自己堅守的信條。
 
陳先生未能就自己設置的實驗得出條件合格樣本普適的結果,也不能做出自己滿意令人信服的結果。
 
我所講的五個話題,陳先生一一都沉浸在文·革特殊的話語環境中,既沒有體現出現代性,也沒能體現出網路的獨特性質。換做大·字·報,換做批·斗·會,這一樣行得通,這也說得通。
 
尤其要注意的是,作為主角葉藍秋的行為動機,導演選擇了如此文藝的方式延伸下去,但是基本和現實脫節,不僅行為詭異,邏輯也出奇的扭曲。五天,一場「在浪漫中製造浪漫」的約定,是否知道它太小兒科看似新潮其實很「90年代韓劇」,所以只好採取了「抻得越久,掙得越多」的方式?
 
可以看出,片中這五個主題很現實,單一攻擊都未必可破,但結合起來就是個死胡同。比方說,媒體報導再有責任感,碰上公共信任的缺失,即使公共道德再健全或者再具體,也會演變為多數暴力,最終,甚至從業者公報私仇。這是陳先生想說的話吧?或者這才是搜索的精髓。但是它能否像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個接一個的必然倒下呢?蝴蝶效應真的能那麼精準嗎?
 
從媒體說起
 
首先,我想從全片來看,顯然葉藍秋是一個「超出」的存在,所以,很可能,前面都是伏筆。所以,一些人說陳先生公報私仇拍電影,其實是很表面的。但是,作為短平快的開篇,媒體的責任感和真正的所謂新聞理念,導演卻並未砸到點子上。雖然資深記者陳若兮口口聲聲掛在嘴邊幾條「職業準則」,但那並非是追求新聞最真的理念,而是低得不能再低的底線。並非做到了是偉大的,而是不做到連新聞都「不像」。看看她指導或許是首次接受採訪的幾位觀眾和嘉賓【議程設置,引導觀點】,就知道,她只不過是在工作,她在拍電視,她像是中學語文老師在講述「中心思想」,而不是報導新聞。因為:這不是一件追求真相的新聞事件,而是八卦到根本不用採訪當事人不採納當事人現身說法,但是非得人肉當事人一些隱私資訊的新聞。況且,真相和情形,只有一段視訊多次剪輯,事後想到了別的才採訪老大爺,街頭採訪先行代替事實播出,這並不專業,即使你想當然的認為這個流程在大陸,是現實的普遍的。
 
我想,到最後,這當然涉及了媒體的責任,但是,這涉及的並非「一個好的媒體人也會墮落」,而是一個「做了很久媒體的職業從業者」的墮落。這根本不能觸及媒體責任,更無法觸及媒體責任的深處。其實本片也捎帶著講了講所謂的職業道德。到底是因為對方品德或者被指責品德問題,就可以不提供正常商業服務的行為,算職業道德,還是所謂的「道德歧視」?換句話說,提供服務的準則是依據對方的道德水準嗎?那麼你怎麼解釋「部落格上的蒙牛形象」?
 
公共道德

是的,緊接著就說到了這個。媒體專業的精神根本虛拍,那麼,至少它是以公眾的道德作為評判的。那麼我們談談片中的公共道德吧?片中一次訪談節目,在一位嘉賓談及人肉當事人也要注重隱私權時,要求「針鋒相對」的磚家這麼說:「醜陋的現象,引起公憤,這是我們民族最優秀的品德之一」。這真的算品德嗎?這不是本能?別的國家別的民族沒有這種品德?他們麻木他們縱容?
 
恰恰如同這個細節,陳先生也是如此設置了越俎代庖的公共道德。他只知道被人肉是不堪的,認真了誰都不是贏家。他卻無法認識到,正是資訊不自由,法律不貫徹,道德從私人自律,演變成了公共性質。
 
並且,每個以此為利器的人,都站在制高點上自詡有理【如同有人談及《讓子彈飛》所說,他們到鵝城,即使暴·動也追求「合法性」】,而不尊重事實,了解事實。都創造出一套新的事實和依據。
 
真的能以德自律嗎?能。但以德治國是要打問號的。沒有程序正義,失敗者也會自以為是。片中以此為前提,讓任何人在別人面前都自詡為公共道德的鏡子,都自認為是對的,都可以對別人指手畫腳,如同看起來很像《趙氏孤兒》開場的那段對屠岸賈的「欺侮」;其實是誇大了公共道德的作用,並且最終,這部份沒能給出任何變化或者啟迪。其實,這裡我覺得陳先生還是有公報私仇的嫌疑。因為法律不健全,公共道德越俎代庖,卻說是公共道德有問題,或者群眾有問題。
 
不過陳先生多少還是說到了現實中存在的:多數人暴力。雖然原因並不對應。在談到土地醫療之類權益的時候,某人提出過:有些東西,不能少數人服從多數人那樣,用公開討論、行為投票的方式,而應該是自上而下,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每個人相同的權益。而有些東西,則需要科學來判斷,而不是人們都說你是豬,你就是豬【指鹿為馬這種政·治手腕不在討論之列】。
 
是的,因為錯誤的媒體資訊,誇大的道德觀念,我們就很可能以多欺少,甚至採取過激的行為,但這不意味著對錯二分。但為什麼很快我們就採取了這樣的過激行為呢?
 
公眾信任
 
我不相信是一段巧合的視訊毀了當事人。或許以片中的文藝調調看,到底這些責難是眾口鑠金,是有條不紊的加劇了當事人的某種決心和痛苦,還是成了展現當事人憂鬱情緒的空鏡頭?
 
公眾信任一直是一個很危險的論題。如同公共輿論真的存在並對現實有影響力?影片裡,甚至展現了外國企業家希望合作方的道德水準高公眾信任度高。那麼公眾信任到底是什麼?是營造出來的,還是真的有準則?為什麼瞬間你就會被搞臭?為什麼有造謠,有爆尿?
 
事實上我們應該反方向操作這個話題。公眾不信任。是的,公眾誰都不信任。當然,這並不是公眾不值得信任的理由。你出了問題就遠離或者逼迫,你沒出事就相安無事,這只能說明公眾不是因為「信任」而判斷與你的關係。
 
所以,也就談不上任何捶胸頓足的有關公眾信任的討論。只不過是人人自危。
 
公報私仇
 
雖然本片最後才墮落出一個公報私仇的「主觀故意」,但其實影片一開始就用二秘和老婆的線索,排演出了什麼叫做假公濟私。
 
我覺得不能只批判被逼急了的行為,而不批判那些骨子裡製造事端以利己的人。與這個社會相比,一個老好人的公報私仇就真的更嚴重嗎?新人 楊佳琪 真的是因此上了一課?老婆 莫小渝 真的是以此悔不當初?
 
我想,與收回扣相比,公報私仇未更多是一種邏輯的循環和平衡。是這個記者人性的必然。拿著回扣講讓座的仁義道德,如何不虛偽?沈流舒式無所不在的自白不都在體現這些?
 
從磚家到方舟子
 
其實,本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公眾不互相信任,法律不力公共道德越俎代庖的社會,不專業的媒體必然製造「多數暴力」,不能引導和消滅真正的誤區謬論和謠言,導致最終簡單粗暴的公報私仇甚至「肉體消滅」的故事。
 
方舟子嘛。
 
其實我們能看到導演在思考,只是,他能說出的實話,或者能看到的,太少太淺。能不能深層次思考,能不能觸及真正的問題,也許,是很多大陸導演的致命弱點。有人說導演陳先生是一位善於描繪狀態而非敘事的導演,本片後半部份的速寫式告白,尤為突出的點到了。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出清朝戲,我看到的拿腔拿調的對白和封建模式的行事思維,都這樣提醒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