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cfrog

2012-07-12 20:09:53

為搜索再多說幾句


半年來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的是陳凱歌導演的《搜索》。從它殺青至今的宣傳,大多數見諸報端的新聞無不或以題材涉及「人肉」、高圓圓趙又廷愛的見證這些標題為賣點,很多捧著爆米花走進的觀眾也許在卡司出來之前都不知道電影的導演是陳凱歌。這是怎樣的怪現狀,一位對電影子乎是苛刻般得孜孜以求的知天命者,第五代導演的翹楚,竟淪落成如今最不接地氣、最沒有觀眾緣的導演,除了唏噓嘆惋,我想首先為導演陳凱歌多說幾句。


 


沒看《搜索》之前,就在豆瓣馬了這部電影。記得一個短評「給三星以上的都是狗」,ID之下給的是一星。老實說理應無視,但我非常困惑——為什麼躺槍的總是陳凱歌。


但凡他的電影一出來,人們總會把《霸王別姬》拿出來,然後理直氣壯地說——霸王別姬耗盡了他一生的才華,蝶衣小樓之後再無續絃,註定又是凱歌的爛片之一。其實何必每部電影都和《霸王別姬》去比,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懷,把一位導演釘死在自己的代表作上是不公平的,而一位導演因為能拍出一部經典而無法犯錯也是悲哀的。我一直以為電影沒有孰優孰劣,可以在觀影的那兩個小時觸發共鳴、產生情感的,就是好電影。《霸王別姬》之後,《風月》在低吟淺唱,《和你在一起》分享了一份很真誠的親情,《梅蘭芳》因為霸王虞姬已經沒有解釋的機會,《趙氏孤兒》在嘗試去不文藝地講一個故事。陳凱歌生於一個從事文藝工作的家庭,週身散發出藝術浪漫的氣息,難免給人以「鳳凰不棲於梧」的距離感。或許這就是他游離於第五代集體的原因,今天即使是張藝謀去嘗試不是自己路線的《三槍》,得到公眾的回應也會寬容得多。你不能要求郭敬明一夜之間就變成余華,蛻變需要時間,轉型首先就是失敗。不過社會容不得你犯錯,一旦抓住你的一絲拙計就死死不放,為你定下了stereotype,逼得你喘不過氣來,就是不給你任何解釋的機會——陳凱歌離不開《霸王別姬》的陰影了,這輩子離不開了,下輩子也別想。凱爺的《搜索》何嘗不是一種自嘲?一位導演的心血被惡搞成「一個饅頭的血案」,就像公交車上的葉藍秋,確實失態了,但也不至於最後把人逼上絕路。書香門第的老人家,是何等的出離的憤怒,才會對著鏡頭說出「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看完《搜索》,一個很豐滿很流暢的故事。豆瓣上我給了四星,我覺得很好看。讓一位走慣文藝路線的導演走下月下高樓,搬張板凳講一個故事,本身就勇氣可嘉。一直覺得電影導演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靈魂。何況這個故事講得不錯,凱爺終於開始學會接地氣了。歷史因為敏感總會帶來衝突,藝術因為主觀常給人以晦澀的錯覺,但一部走心的電影,沒有理由去詆毀它。凱爺完成了自身的救贖,19年的心酸坎坷才把四面楚歌揉成了天明雲開,個中滋味只有老爺子自己會懂。簡單點說,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從群眾中去。


 


再來說說電影本身。之所以說它接了地氣,因為它就像一面能夠照出我們所有人的鏡子,把當今的社會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被刻錄的感覺是背後發涼的後怕,原來我正在生活的環境是這般的深邃和城府,看似的和諧只是我們每一個人選擇逃避的一台戲。


 


首先想到的是媒體。一位媒體人的原句:「media should be broadcasting, but never be judgement」,媒體為新聞下結論,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看到老余剛寫的影評總結得那句「屁大點事兒」,很恰當,本來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如果沒有王珞丹的手機偷拍,如果沒有大嘴為了新聞效應的病態誇大,如果沒有公眾因煽動而高漲到無理智的熱情和隨之而來的人肉搜索、無窮無盡的詆毀和謾罵,也許一切都會變得更簡單——一個患了絕症的美麗女子,辭去工作坦然面對治療,也許還有康復的可能,她本不應成為底片的焦點,她被選中成為搜索的目標。官方英譯片名不是想當然的「search」,而是「caught in the web」,意味深長。


 


網路的發展使得資訊能夠以迅雷般的速度傳遍每一個縫隙,並給予每一個人一個隱蔽的、隨意發表觀點甚至不用為之負責的匿名環境,夠民主,夠自由,也足夠可怕。想一想之前的李剛,柴靜走進他們家,第一次用鏡頭記錄李剛的生活的時候,我們驚愕於是怎樣的一種力量將這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硬生生說成了「我爸是李剛」;想一想之前的神九,為何當有人說一噸燃料上億元,一次發射幾百億的時候得到的不是小心求證而是瘋狂轉發和借題發揮;想一想不久前的天津大火,似乎傷亡數字越大場面越殘忍才必須是事實。媒體為搏出位的不負責任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袒護,人們想要通過新聞媒體這一平台傾訴他們對於自身生活的不滿情緒。於是一切就如蝴蝶效應般愈發不可收拾,穿著衣裳的謊言仗著圍觀者的擁戴大行其道,赤裸裸的真實在孤立無援的一隅默默死去。評價新聞的主旋律不再是事件本身的客觀對錯,而是評價者自身的利益衝突所引發的情感訴求。但凡國家大事扯著扯著就成了民主自由和批判政府的水錶帖,但凡個人錯誤必然引發貓撲天涯貼吧的人肉搜索和「所謂」的公正結論。一個人的對錯不是由法律來約束,不是由道德準則來批判,而是由大多數的主觀臆斷來定奪,這與文革何異?小說的名字叫做《請你原諒我》,網路時代,中槍的就是犧牲品,弱肉強食的世界喜歡的是刺激,沒時間和你談原諒。


 


再來談談劇情。核心是網路暴力,但凱爺選了一個蝴蝶效應的框架,看到了突破的努力,但是推進的時候必然會略顯牽強——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不適合用一個個巧合來串聯整個故事。一環接著一環,每個人都在適當的場合為故事加一把力,保護自己的利益,加速葉藍秋的死亡。在這裡不深度談劇情,因為還有許多人沒看過《搜索》,這個故事我講不好,還得您親自去電影院看一看。但我們暫且將它歸為魔幻現實主義吧,諸位莫笑,我自有說法。所有的情節和角色都是為了導演的立意服務的——高圓圓為什麼要去「調戲」老者?王學圻安慰高圓圓怎麼就被陳紅給撞到了?王珞丹為什麼單獨留馬克和女神在一起?馬克和女神短短五天就足以把姚晨給甩了?太多的巧合,讓蝴蝶的翅膀一振,引起了遠方的一場颶風。幕後推手是陳凱歌,推進的痕跡太明顯了,虛構的感覺倒也只能在小說和想像中才能成立。這樣的電影,不就是傳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這不是批評,這樣的題材,想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剖析整個社會的雄心壯志,腦袋不去多撞幾次天花板是沒有可能實現的。能夠把故事圓了,把道理說清楚了,不在乎一路上是腳踏實地亦或是騰雲駕霧。


 


為本片的演員再贅言一段。細細去看你會發現,每個演員和角色都有一種莫名的關係在其中。


高圓圓的表演成熟了,這不僅僅體現在她的台詞功力和情緒變化,更加可以看到的是她在拿捏人物命運變化時的從容風度和淡定氣場。她的莞爾一笑依舊是《十七歲的單車》裡的笑靨,但她的歇斯底里已然超脫了曾經那個明眸皓齒的花季少女的青澀,給人以置身角色的藝術感染力。通篇在她身上瀰漫著的憂鬱與絕望,與她那張臉所傳達出的希望形成強烈的矛盾衝擊力,讓我始終有股對葉藍秋既充滿希望又心生絕望的複雜情緒。高圓圓也曾被說成是小三,她簡單純粹的生活觀也曾為了這個娛樂圈而懦弱妥協,帶著經歷去走進角色的出演,總能帶給觀眾更真實的體驗。


姚晨是個事業型的成功女人,也是個離過婚的女人,陳若兮彷彿就是為她而留著的。當你看到她對著趙又廷說出「這是我的失敗,和你沒關係」的時候,一個再如何強勢的女人退到海闊天空,想要的也僅僅是一個完整的家和一個愛自己的男人。她背著包走下階梯的時候,我們心中祝福的不僅是陳若兮,更是姚晨本人。


陳紅當年也是一個手段耍盡、城府頗深的女人,就算陳凱歌與洪晃還塵緣未斷,我想要的男人,我就一定要使盡辦法去得到,像極了莫小渝。不過陳紅如今容顏不再,倒也借莫小渝的口講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女人到了這個年歲,在乎的是一個真正的家,和一個留在家裡的男人。


全片行盡,全身而退的似乎只有王珞丹飾演的楊佳琪一人。不同於所有人的悲劇結局,她得到了自身的蛻變——從一個不諳世事和遊戲規則的小毛丫頭成長成為一個看清社會本質,卻仍有自己原則的職業新聞人。王珞丹其實並不漂亮,喜歡她的人大多都是衝著小姑娘那敢愛敢恨、有啥說啥的個性。不論是米萊還是錢小樣,王珞丹只有在這些角色上的表演才是被人們所喜愛和熟知的,本色出演的戲碼騙不了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性角色如同白開水般不溫不火,味同嚼蠟。趙又廷的表演中規中矩,我甚至懷疑多數人都在等著他最後和女神的對視和擁抱;王學圻的角色游離在故事之外,出彩的地方都來源於老戲骨爐火純青的表演功力。剩下的如張沫之流,或許觀眾都沒有些許深刻印象。


 


無論本片的票房如何口碑如何,它必然是陳凱歌電影生涯的一個節點。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缺少關注現實和社會的電影,放眼暑期檔:無論是《畫皮2》還是《大武當》,我們始終沉溺於虛構的神話和特效堆疊的大場面,這或許是國產電影頹廢的原因之一。正如我開頭所言,好的電影就是能觸發人們心底共鳴的電影,不管給你帶來的是快樂還是抑鬱,都比捧著爆米花浪費人民幣坐倆小時看各種一次函數單調遞減來得有價值。陳凱歌在嘗試,所以我們不能像《搜索》中的公眾那樣不給他解釋的機會。如果我們還是選擇為他蓋棺定論,這部電影也就失去了最後那麼一點社會意義。


 


就算悟不出上面這些道理的,至少《搜索》告訴了你,上公交車一定要給老爺爺讓座,最好不要戴墨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