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ric

2012-07-14 04:29:50

《搜索》——關於現實社會下的人性反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搜索》起於都市白領葉藍秋因為身患絕症而情緒失控,在公交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年人,結果被眼尖的實習小記者第一時間捕捉了美女與公車眾人的火爆對話。果然,這挑釁意味十足的視訊,立刻引起全民公憤,成功捉住群眾眼球,如星火燎原般迅速燃燒整個網路。網民們群情激憤,展開人肉大搜索,一個人想搜索一個人難,但數以萬計的人想搜索一個人就不難了,因為總有好事之人急於將不了解的事擴大,總有有心人士迫不及待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煽風點火之下,視訊主角當然無處可逃,從而引發了全社會的討伐和網路上的人肉搜索,最終釀成悲劇。

對於《搜索》中展現的網路事件我們早已見慣,但依然覺得新鮮是因為導演選擇了一個恰好的點,給我們透露了一些「內部」消息。陳若兮是網路新聞的炮製者,從這個角度我們能夠看清「網路新聞是怎樣煉成的」。鏡頭對淮陳若兮時觀眾已經抵達了新聞製作者的工作後台。人們在公交車上譴責「不讓座」,看不到當事人內心的糾結。電影中的公交車一幕展現了中國人「跟風」的噱頭和「看熱鬧」心理。對於唯利是圖的媒體機構,導演也持有批判態度。陳若兮最後的職場失敗和情場失意多多少少包含了導演對這起事件的點評。

從《搜索》呈現的情況來看,社會新聞再瘋狂,也只展示了一則新聞最為表面的東西,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新聞背景」,沒有多少新聞機構會在乎。社會新聞通過網路病毒式傳播時很容易給一部份當事人造成傷害。當事人的某一個缺點好優點在網上被放大時他(她)就會成為人們唾棄或力捧的對象。

《搜索》不僅給我們展示了一則社會新聞形成之後的「跟風」現象,也給我們展示了新聞炮製人員的制度性優越:當實習生楊佳琪採到一手新聞時「資深新聞人」陳若兮佔為己有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當葉藍秋的班主任接受採訪想要說出心裡話時陳若兮果斷地打斷,並告訴她自己的意圖;當兩位專家和顏悅色地討論「不讓座」事件時陳若兮為了收視率再一次打斷他們的談話,讓他們爭鋒相對。當新聞成為新聞人的掌中之鳥時就不再是客觀事實的報導,成了代表一部份人思想的軀殼,也變得更為「瘋狂」,這「瘋狂」背後踐踏的是新聞的真實性和人性的本真。

電影中的人肉搜索,一如現實生活中天天上演的新聞事件,只要成為關注焦點,如潮水般的網路評論將淹沒一切。媒體最愛以此為題,廣大網民們的意見如生死判官,一面倒的留言就能斷定當事人的生死。流言往往來自眾多留言,管他真假是非黑白,只要眾口鑠金,你就等著死無葬身之地。每當在網路上看到大放厥詞的評論時,我總有一種感覺,這些評論者到底知道些什麼?明明是別人的事,卻能說的像自家的事,各種全知觀點令人匪夷所思。
  
電影中的主角葉藍秋只因不讓座,隱私就被徹底曝光,成為全民公敵。所有人看到的只有她在公車上的傲慢與輕佻,卻沒有人探究一向知書達禮的她為何會如此?包括她身邊的人與曾經熟悉她的人。公車上的脫軌演出彷彿一個惡女標籤,牢牢貼在她身上,徹底抹煞她以往真實的模樣,充分展現出這真是個只重視表面的世界,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取決於那人的本心,而是取決於別人的眼光,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一件事。我認為比傲慢與偏見更可怕的是人的自以為是,自以為所說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事實上卻是錯的。正義是這不公平正義的世界所必須的,但是非不分的正義就好比一把隱形的利刃,殺人於無形。新聞媒體是最大的共犯結構,為持續新聞熱度,刻意隱瞞真相;為迎合大眾好奇心,完全不顧當事人隱私,所有能曬不能曬的全曬了,所謂客觀的報導,其實並不存在。

陳凱歌沒有將影片單純停留在對於網路暴力的控訴上,而是在更大和更廣的範圍里表達了對於當下社會的深層思考,尤其是表達了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與資訊發達的社會裡,每個人自身命運的幾乎不可控性與難以逃離性。「墨鏡姐」事件其實像是一隻振動了一下翅膀的蝴蝶,卻引發了一連串與之相關的人命運的改變。但是,「蝴蝶效應」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在這場由幾個人導演、無數人參與的所謂「熱點事件」中,最終的結局卻超出了每個人的預料:陳若兮職場情場雙雙失意;而沉流舒和莫小渝夫妻最終勞燕分飛,各奔東西;楊守城在最後時刻痛失所愛,楊佳琪雖然藉機上位,卻更像是另一個陳若兮的輪迴而已。他們原本自己是想站在一個道德的審判者的位置上,但最終發現其實自己卻是處於一個被審判的位置上。可以說,陳凱歌用影片中這些角色的結局來表達一點:在這個充滿慾望的時代中,所謂「正義」不過是一種遮羞布而已,每個人都在內心慾望的驅使下最終陷入一種不可自控的漩渦中,並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6efff01013t58.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