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寂寞如蠍

2012-07-16 20:03:16

關於《搜索》的十個人性主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搜索】搜索,人性,前者只是皮相,後者才是本原。中間,「人肉」是必然的過度。從《霸王別姬》到《無極》,再到今天的《搜索》,陳凱歌導演一直在和我們探討,人性。《霸王別姬》的成功在於,特定歷史背景之下,禁忌與人性割裂的宏大主題敘事;《無極》的失敗在於,虛無的平台之上,行歌般的隱喻與人類最赤裸慾望間過於疏離、擰巴。至於《搜索》,這部片子成功與否是見人見智的,但從探索人性的角度上看,第三課,有點兒意思。
提到片子就不能不先說說導演。不同於張藝謀對視覺效果近乎偏執地熱愛,也不同於馮小剛對市井故事駕輕就熟地掌控,陳凱歌最擅長的就是剖析人性,以靠譜或者不靠譜的方式。陳大導演是位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充滿人文關懷的知識分子。習慣性地悲天憫人,習慣性地俯瞰眾生,這樣的質素不搞出這樣的影片就奇怪了,也可惜了。
好了,有點兒扯遠了。我們把目光回到《搜索》上來。
一段視訊可以講述一段故事,可一旦故事被展現在公眾面前,無論是事件的主人公還是拍攝者,也包括所有作為個體的看客,再不可能有人能左右故事發展的走向了。對於一場突發的公眾事件來說:「蝴蝶效應」的法則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個體的有意識聚集成群體的無意識,這可以讓風波演變成風暴,同樣也能讓故事演變成事故。從故事到事故,人性的主題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關於責任
我不知道如果時光可以倒轉,小記者楊佳琪還會不會拍下那段視訊,那段一步步把故事變成事故的視訊。但記者是人,不是冥冥之中以悲憫之心審視我們的眾神,小丫頭無法預料以後發生的一切。而且,作為記者,這次拍攝是職業行為,無可厚非。至於陳若兮,(這一次,姚晨演的很接地氣,她扮演的陳若兮與現實中的媒體人,至少有七分神似)發現公交車上的視訊之後的第一期專題很精彩,也很本分。作為記者,她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新聞價值,並迅速做出了反應。做自己該做的事,人性使然。
責任,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操守
播出後的良好效果讓陳若兮興奮,領導、同事,觀眾的認可讓她獲得了極大的認同感。如果只讓不讓座事件的停留在「不讓座」本身,顯然無法保證炒作的熱度,莫小渝的推波助瀾無意間幫陳若兮找到了繼續下去的賣點。本來實習生楊佳琪已經拍好了葉藍秋道歉的視訊,但陳若兮以所謂的「立場有問題」拒絕播出。窮追猛打是取勝的法則,但對於已經投降的對手,這已經不是戰鬥,而是屠殺。
從這個時候開始,陳若兮開始進一步引導,主宰新聞的走向,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失掉了一位媒體人公正客觀的操守。專家電視激辯,網路全民討論,陳若兮在一步步引導公眾的撻伐——針對事件本身可以,但即便是她,事件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推手,也無法阻止公眾將對象轉向個人,轉向葉藍秋——更何況,這種情況是這個時候陳若兮樂於見到的。
陳若兮不是不明白隱私的重要性,否則她也不會擔心手機內自己和男友的親密照會流傳到網上。但事到如今,深挖當事人隱私是最直接將事件推向下一個高潮的手段,面對誘惑,陳若兮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以「葉藍秋是小三」這一併不牢固的推論為基礎,她開始深挖隱私,不斷泛化的質疑就像脆弱的證據鏈,鏈條越長就越經不起推敲,斷裂之後的傷害就越大。但在聳人聽聞的外表包裝下,即便是始作俑者也意識不到塵埃落定後的嚴重性。
社會作為一種集約化的存在,要求每個人恪守一定的底線。突破底線的後果是不可預計的——可能沒事,也可能導致連鎖性的災難。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容易讓人在不經意間犯錯。作為群體的公眾可以無意識的快意恩仇,但作為個體的記者不可以。這不是苛責,而是記者的職責所在。記者的天職是客觀公正的報導,以他們的專業能力,掌控事件發展的基本走向,只有不失控的報導才有可能是客觀公正的。
操守,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角色
在現代社會當中,理論上不存在無節制的權力。但對於一些特定身份和社會角色,權力存在被放大,被過度使用的風險。依然以記者為例,這個群體充分證明了權力遊戲是一種充滿悖論的玩意兒。
公眾普遍對於記者感覺神秘,敬畏。在公眾眼中,媒體人無孔不入,呼風喚雨,捧人上天,貶人入地,是不折不扣的無冕之王。但只有記者自己才知道這個行業的無力感。在陳若兮的身上,我們可以分明地看到兩重身份——一個成功的,可以掀起滿城風雨的媒體人,同時也是一個悲催的,無力承受置家成本的小女人。行業表面的風光改變不了個體背後的無奈。離開光鮮的電視台大樓,回到逼仄的家中,過著那種吃得起三明治買不起房子的日子。八小時內外,強烈的反差,兩種生活都是現實的,但這種錯位感在無形中折磨著她,最終,陳若兮恍惚了自己的角色。
如果說在得知男友楊守誠一直照顧的人就是葉藍秋之前,陳若兮的行為還可以算在「職務行為」內的話,那麼東窗事發之後她的行為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報導是社會賦予媒體人的公權力,而不是讓她用來報復所謂的情敵的。作為傳媒人,陳若兮深諳炒作之道,知道如何調動公眾的情緒,將自己的臆斷轉換為所謂的真相,讓公眾幫自己報仇,在「情敵」的身上再踏上一萬隻腳。
陳若兮的結局並不令人同情(當然過程並不正義,她被人陷害也是事實),只是令人警醒。作為媒體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個人的觀點,可以有,代表廣義公眾的情緒,可以有,個人的情感和好惡,這個真不可以有。以媒體人擁有的公權,去捍衛作為女人拯救愛情的私權,陳若兮搞錯了自己的角色。
人,一生中會有很多角色,如何不在轉換之間迷失自我是一輩子的功課。涇渭分明地活著應該是一種義務,因為這確保著其他人享受公平的權利。
角色,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三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友誼
莫小渝的捕風捉影是基於對婚姻的毫無安全感,她不可能知道這句「小三」會觸碰陳若兮心中的隱痛。陳的父母因第三者介入而分手,對小三的痛恨被代入到了葉藍秋的身上。葉藍秋是小三嗎?莫須有。不管是不是,陳若兮相信她是,也需要她是。
我相信陳若兮和莫小渝之間是存在友誼的,即便這種友誼的基礎並不牢靠,存在的時間也極其短暫。但對兩個都被小三困擾的女人來說,相互取暖是必然的結果。杯觥交錯間,兩個女人交互心事,聲討他人。但當事情真相大白,一切塵埃落定,兩個女人註定將無法面對彼此,因為她們友誼的開端,竟然是一場莫須有的,並最終造成無可挽回後果的猜忌。
侵佔實習生的成果,還堂而皇之地擺出種種理由,相信很多人都做過。職場上的廝殺往往是冷酷的,從受害人到施害者,從菜鳥到老鳥,你現在對實習生做的,常常是當年別人對你做的。只不過,侵佔實習生成果的理由雙方都覺得很合理。陳若兮相信自己是為對方好,楊佳琪也相信。
我也相信楊佳琪和陳若兮之間是存在友誼的,即便這種友誼註定無法長久,無法保鮮。但對兩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密不可分的女人來說,相互依靠是必然的結果。陳若兮對楊佳琪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未來的小家中也保留了小姑子的位置,只是這種愛帶有施捨的成份——沒有她,楊佳琪就會成為沒有工作無家可歸的流浪貓,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從單位一直帶回家中。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脆弱的平衡,陳若兮教會了楊佳琪很多東西,包括敬業與付出,也包括自私與瘋狂。所以,楊佳琪成了第二個陳若兮。
請注意一個細節,片子臨近結尾時,失去工作的陳若兮在臺階上遇到了採訪歸來的楊佳琪。兩人剛開始的對話楊佳琪是仰視陳若兮的,但到了最後,陳想請楊交出道歉視訊,以這種方式為自己贖罪時,楊佳琪已經站在了俯視她的位置上。短短的幾級臺階就是職場的縮影,楊佳琪冷冷的拒絕不僅代表著對陳若兮做法的否定,也意味著蛻變與脫離——從此之後,她再不需要在陳若兮的陰影下生活,那是她的片子,署名權是她的,詮釋的權力也是她的了。
未來的她們註定無法再面對對方,除了她們不再是嫂子和小姑子的關係之外,這段寫滿施捨、榨取,反抗以及複製式成長的友誼會讓她們一次次陷入痛苦。
友誼需要一個堅實的地基,任何虛妄和功利的理由都會讓友誼成為海灘上的沙堡,潮水過後,了無痕跡。
友誼,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四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毀滅
幾乎片子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毀滅。以執著於夢想的名義,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每個人都自以為很聰明,自以為做的很對,殊不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恰恰會毀掉最珍惜和執著的東西。每一步,每一招都是親手為這些東西雕刻墓碑。
陳若兮為了愛情毀掉愛情,楊佳琪為了友誼毀掉友誼,莫小渝為了家庭毀掉了別人,沈流舒為了名利毀掉了婚姻……即便是看似沒有失去什麼的唐小華,擺在她面前的未來也註定只有毀滅一條路可以走。
同樣,注意幾個細節,唐小華以極度誇張的方式讚揚老闆太太惡俗的品味,這並不高明,因為葉藍秋的前車之鑑決定了莫小渝不可能對她毫無戒心;面對葉藍秋時的口是心非和口無遮攔是不厚道的體現,而沈流舒「一句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上去」則說明了急於上位的表現並不會讓老闆舒坦;將內部微不足道的爭權奪利擺在重大對外合作的桌面上,挾客戶以令老闆,太拙劣。女屌絲的逆襲只是贏了第一個回合——讓如此精明的老狐狸吃這樣的暗虧,小秘書的未來真的沒有光明可言。
唐小華的慾望完全寫在臉上。在沈流舒看來,唐小華只是他的一件工具,暗算陳若兮的工具,一秘的位置就是這件事的酬勞。如果葉藍秋事件最終不是那樣的結果,沈流舒還可能放過唐小華,但除了合同一無所有的他,又怎會原諒為了一己私利而將禍水引向老闆的下屬呢?
毀滅,毀滅自己也毀滅他人,毀滅現在也毀滅將來。每一天這個世界都在拆除一些東西,新建另一些東西,只不過相對我們內心的那些毀滅,再宏大的手筆也不過是小工程。
毀滅,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五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代價
男人,成功男人。從片子的一開始,陳導就將沈流舒這樣一個範本推到了眾人面前。豪宅、名車、事業有成,品味不俗,這些都是成功男人的標籤,但也僅僅是標籤而已。對於司機和員工,他時而挑剔,時而親民,無非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對於妻子,通過掌控有形經濟命脈打造無形的精神枷鎖;對於生意夥伴,他可以不動聲色地演戲;對於對手,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手段屬於「卑劣」的範疇……正如他和妻子說的那樣,他唯一想要的就是成功,為了成功不擇一切手段。
注意幾個細節。沈流舒說過幾次,只要他想要的女人根本用不著去偷。不屑於去偷,一個男人優越感最直觀的體現。當妻子一再詢問的時候,他暴怒,他報復。妻子收好散亂的鞋子,準備好道歉的賀卡,甚至將結婚紀念日提前,只為了配合老公那場危機公關的秀。在資本和感情面前,莫小渝一度是那樣的脆弱,卑微,喪失自我。沈流舒以金錢為代價補償,或者說購買妻子的順服,以最終實現自己男權至上的狹隘。沈流舒不需要妻子,只需要一個木偶,一個通過花他的錢讓他有面子的木偶,一個在他需要顯示恩愛和忠貞時出現的木偶,除此之外,請閉嘴,這就是你花我錢的代價。
同樣是細節,沈總是個很懂得尋找鏡頭的人,面對菜鳥楊佳琪,他在葉藍秋的屍體前落淚,將二者之間未曾發酵的曖昧說成老闆對員工悲劇的疏失,這一場危機公關的反擊戰打得著實漂亮,不僅挽回了自己和公司的形象,也徹底葬送了陳若兮。而這,就是陳若兮將矛頭指向他的代價。
細節。回到家中,妻子滿懷愧疚說欠葉藍秋的永遠還不清了,而他卻一臉輕鬆,慶幸自己放下了一個包袱,而且反敗為勝。
還是細節。葉藍秋痛哭的時候,他想藉機擁抱,但稍後又覺得稍顯唐突,葉情緒未到,有趁人之危之嫌。一張紙巾成了最好的道具,第二次擁抱得手了,他的臉上有志得意滿的笑容。
一百萬,沈流舒的目的就是以非包養之名行包養之實。精於計算,道貌岸然的他對葉藍秋早有覬覦之心。但出於自詡高貴,出於男權主義的傲慢,使他不屑於用直接的方式「買下」葉藍秋。一百萬其實是預付款,他原以為,只要他幫了美麗的女秘書,投懷送抱是早晚的事。而且還能以似乎不那麼下流的方式實現。答應付出一百萬之後,他赤裸裸地對葉藍秋提出了出差的暗示,只是他沒聽出來「以後再也不會了」的真實意義。這一次,沈總投資失敗了。
自詡上流,自詡高貴,自詡可以掌控一切的沈流舒最終敗在葉藍秋的手上。這不是一百萬的事兒,而是葉藍秋事件讓他丟掉了更多的財富(股價下跌,合同縮水),在公眾面前狼狽不堪(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小三言論),以及失掉了對妻子和家庭的掌控。應該說,葉藍秋的死是莫小渝覺醒的催化劑,莫小渝終於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不再對十五年鋼琴、白粥的回憶抱有喚醒,葉藍秋的死是壓垮這段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
依舊是細節。片子中多次出現沈流舒飲酒的鏡頭,通常都是一飲而盡。呵呵,紅酒不是這樣喝的,這樣的設計或許是有意為之——對於名利的渴望,兇狠、直接,恨不得一口吞到肚子裡。只有一次是例外,在簽訂合同後的酒會上,已經得知妻子離去的沈流舒強顏歡笑,這一次,手上的這杯苦酒是無論如何都喝不下去了。
以君臨天下的姿態面對婚姻和感情是很多外表成功男人的通病,一切都有代價,但代價並不等同於購買,有些東西買不到,傷不起。
代價,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六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尊嚴
莫小渝的覺醒是女性尊嚴的覺醒。不再屈從於資本,不再屈從於以愛和回憶為名的軟暴力,駕車揚長而去的鏡頭寓意著解脫和釋放。如果婚姻是一場合作,作為合作方的妻子有權利拿走屬於她的那一部份。那是她應得的,十五年婚姻不應以愛的名義剝奪任何一方應有的權益。
細節。在銀行貴賓室裡,莫小渝打開了首飾箱,一堂璀璨,光華耀眼,但裡面沒有那條危機公關秀的時候送上的項鍊。因為她知道,送這條項鍊不是因為愛情,不是因為親情,只是要她演好那場戲的代價。最後,那條項鍊靜靜地躺在梳妝檯上,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沈流舒什麼叫尊嚴。
陳若兮沒有強留(當然也留不住)楊守誠,有尊嚴的分手總好過貌合神離的廝守。她選擇重新開始,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楊守誠當然也不會再留下,作為高窮帥,內心承受的壓力往往比屌絲更大。正如劇中表現的那樣,在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上,女強男弱;正如陳若兮所說,他比她小三歲,正如他自己所說,陳若兮照顧了他三年,他連一天都沒有照顧過對方。他是個混蛋,但愛情面前,有什麼道理可講嗎?所以,他唯有離開,這是他保留尊嚴的唯一方式。
而最有尊嚴的還是葉藍秋,死後的葉藍秋。
細節。楊守誠開了部落格,以葉藍秋的名義。葉藍秋的美麗會永久在網路上綻放。而此後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條評論都是對逝者的補償——把尊嚴還給她的主人。
尊嚴,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七個關於人性的主題。
關於因果
是的,我們終於提到了葉藍秋。一個貫穿影片始終,無法迴避無法忽略的女人。可以說,沒有她,影片中的一切都不會發生,或者至少不會以這樣的面目發生。
凡事都有因果,今時之果必有因,只是這個因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影片講的是一個自殺者在生命最後時光里與這個社會的故事。可以說,即便沒有不讓座事件,葉藍秋也會自殺,也會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陳若兮,楊佳琪和公眾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沒有責任的,他們無需為葉藍秋的死背負任何責任。
那麼群體呢?我們無權也沒有理由審判公眾,一點理由也沒有。網路時代的海量性,交互性,草根性,並沒有讓資訊本身變得準確,而是愈發地龐雜和不確定。支離破碎,一知半解,不對稱的資訊獲取和表述,完全可以讓一件事情以面目全非的形態出現。誰也不可能預見並最終左右事件的結果。
殺人是一種罪,但殺掉一個死人呢?人已經死了,又如何算殺呢?悖論就在此處,一個充滿傷害的過程最終推導出一個完全不用負責任的結果。這是不合邏輯的,但卻是現實與合理的。
但,總會有人懺悔,為對葉藍秋所做的一切而懺悔。人生不能重來,不可假設,如果這不是電影,誰敢確定葉藍秋一定會去死,誰敢確定葉藍秋不是被你,我,他(她),被我們每一個人逼死的呢?我們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葉藍秋的死,同時也是站在參與者的立場上參與了對一位將死必死求死之人的精神謀殺。對於一個將死之人來說,她會留戀這個世界,會希望最後的記憶是美好的,可我們給了她什麼?有什麼比對一個將死之人進行意志凌遲更殘忍的事呢?
有因,有果,且對應唯一,但因果之間並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因果,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八個,也是唯一一個無法徹底解釋明白的人性主題。

關於探求
電影中的暗線是那莫名其妙的一百萬。為什麼?如果剔除這一百萬,劇情是否就進行不下去了呢?不會。楊守誠最開始是為了錢(至少很大程度上是)而照顧葉藍秋的。按照葉藍秋的職位,生活質量,開的車來推斷,一心求死的她不會拿不出六萬塊錢。事實也證明,她帳戶上有錢,老家還有一套房子,她委託楊守誠賣掉,去幫助別人。葉藍秋是要在最後敲詐一下沈流舒嗎?也不會。對於一個淋巴癌晚期且打定主意求死的人來說,錢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更何況她和沈流舒不曾曖昧,何苦為了這一百萬,毀掉自己的清譽,去冒那個被人誤認為是小三的風險呢?
也許,從一開始,葉藍秋就決定了錢最終的用途。除了楊守誠的出現,以及他們彼此相愛,其他都在葉藍秋的意料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百萬也可以算是沈流舒精神出軌的代價,畢竟他想佔有葉藍秋。可一旦事情真的牽扯到了他和他的家庭,善良的葉藍秋還是出手相助了。找保姆是一場戲,早就下定決心在第七天死去的葉藍秋根本不需要保姆,她只需要在公眾面前被發現,被發現她和楊守誠在一起就足夠了。一個和男人私奔的女人是不會成為另一個男人的小三的,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救了這位曾想佔有她的老闆。
從另一層意義上看,這一百萬也能算是葉藍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延續。去救人,去幫助人,點燃更多人生命中希望的燈火,即便賦予光明的那盞燈已經熄滅……
葉藍秋是小三嗎?不是,也是。沈流舒的事情不用解釋了,在生命最後的關頭,她愛上了楊守誠,而且她明知對方有女朋友。
我們無權要求一個臨死之人還恪守絕對意義上的道德,二人發乎情止乎禮的純美愛情更是整部影片唯一的亮色。諷刺的是,頂著莫須有小三名號的葉藍秋終於名副其實了,而緋聞對象正是讓她在死前煎熬的陳若兮的男友!小的時候,陳若兮就曾受過第三者為家庭帶來的痛苦,這讓她無比痛恨小三。最終她還是沒能逃脫男友劈腿的命運,而這一幕追根溯源還是她自己造成的,什麼叫冥冥之中的命運?這他娘的就是……
是的,在開篇的時候我們還提到了神,高高在上的神。而葉藍秋是片中最接近神的人物——主宰生死,哪怕只是自己的生死。蹦極是電影中又一處伏筆——這既是葉藍秋一輩子不敢幹的事兒,也是人生中必須乾和最後要乾的一件事。與楊守誠的那次蹦極其實本意是自殺的綵排,但她沒想到會在那一刻愛上對方。
灑脫地死掉,讓這個世界惶然,然後住進心愛的男人心裡,一輩子。葉藍秋以最絕然的方式了卻了遺憾,只是不知道如果她得知了楊守誠和陳若兮的關係,會不會平添一份報復的快感……
探求,真相本身也許並不重要,反倒是探求的過程會更有意義。因此,探求,這是陳導告訴我們的第九個人性的主題。
關於自省
感謝您直到現在還在看我胡言亂語,是該做結語的時候了。我無意以此長篇大論標榜自己的正確和獨到。就像您知道的那樣,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像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只是說出我心中所想,而已。您有不認同的權力。
但我還是要說,這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反治癒系的電影,陳導以無比清醒的姿態撕裂我們內心的傷口。以自殺的方式喚醒自我,以自虐的方式呼喚自省,如果我們不是單純想在電影院裡尋求簡單放鬆的話,這部片子已經值回票價了。
面對葉藍秋,我們本應該更依靠理性而不是本能。但這個社會太紛繁,太忙碌,忙得讓我們分不清真偽,停不下思考。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該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當下一個葉藍秋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無論我們做與不做,想或不想,其實都是人性使然。葉藍秋事件中每一個個體都沒有主觀上的惡意,但個體的意志彙集到一起就形成了群體性的無意識的殘忍。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在此刻毫無意義,只要這個社會依舊不肯自省,依舊任由群體性無意識暴力瀰散,那麼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
往事已矣,未來的我們中的某個人,註定會是另一個葉藍秋,而其他人手中的,正是那條熟悉的那條鞭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