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夜半歌聲--The Phantom Lover

夜半歌声/新夜半歌声/ThePhantomLover

6.6 / 895人    100分鐘

導演: 于仁泰
編劇: 于仁泰
演員: 張國榮 吳倩蓮 黃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二刀

2012-07-17 05:14:46

再聽!夜半歌聲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影協放舊電影通常都是開60人的小廳,只有涉及到張國榮才肯啟用500人大廳,還煽情的搞了個觀影簽名。擺明了就是消費粉絲。老實說,不愛看這樣的場子,那掌聲洪亮的叫人心生畏懼,甚至開始質疑自己。
還是懷念03年之前的日子。
——你喜歡張國榮,沒搞錯吧?他是同性戀唉。
——我知道啊,跟這沒關係好吧?
——嘖嘖!(搖頭)不能理解。
世道就是這麼怪,活人永遠買不上死人的價。不由的想到了電影中那家快要倒閉的劇社,靠消費「宋丹萍」起死回生,賺了個盆滿缽滿。
---------------------------------------------------------------------------

《夜半歌聲》翻拍自1937年由馬徐維邦導演的同名電影。片中很多鏡頭皆有致敬老版的意思。導演很精明,適時的拿掉了原片中的「革命」元素,加大了愛情戲的比重。
1937年的版本中,由金山飾演的宋丹萍有一句極具喜感的台詞:「你以為我這些年來只想著女人?」金先生豈會料到,58年後的「宋丹萍」還真就只想著女人了,他不再是革命黨出身,而那部盤活整個劇社的名作也由高亢洪亮的《熱血》變成了婉轉輕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熱血》還是以劇團原有曲目的形式出現了,不過沒有人喜歡聽,宣傳單撕的稀巴爛,灑的滿街都是。
也對!「熱血」總是會冷的,「愛情」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可以說,兩部電影雖說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但精神核心卻全然不同。馬徐維邦版的主題是恐怖、復仇、革命,而95版則是一部單純的愛情電影。
但一貫喜歡看愛情片的我還是更喜歡馬徐維邦版,95版完全感受不到創作者的用心。導演似乎就是想拍一部「粉絲電影」。為了讓宋丹萍早些出場。開場的鋪墊被消減殆盡,只留下一個倉促的開頭,再不見「人兒伴著孤燈,梆兒敲著三更」。老版中那個極具德國表現主義的開頭就這樣被閹割了。
歌劇場面更是拍的跟MTV似的。起初我還不覺得,跟著輕柔的歌聲,聽得眼淚都快下來了,是旁邊的哥們小聲嘀咕我才清醒。扭頭一看,人家腳都上凳子了,一副閉上眼睛呼嚕就能響的樣子,確實有些長了。100分鐘的電影,大部份時間都這樣耗過去了。明顯沒有在說故事上用心。
結尾也收的莫名其妙。壞人被「繩之於法」的太容易。總覺得故事沒有講完。字幕出了好一陣子,旁邊的哥們還問了句:「這就完了?」高高的抬起,又輕輕的放下。隔靴搔癢!我更喜歡老版的那個結局,讓宋丹萍真正的死於一場大火。情緒到哪兒了,需要那麼個徹底的收場。
要感謝那位陪我看電影的哥們,若不是我欠了他的錢,(這年月,楊白勞就是硬氣!)那種只看西片、科幻片的傢伙是打死不來老電影沙龍的。沒有他在旁邊攪和,我可能很難客觀的評價這部電影。


--------------------------------------------------------------------------------
說了那麼多,我也許真心不喜歡這部電影,但如果重影我還是會去的。
電影中有句台詞「在當時,所有的少男少女都喜愛他,崇拜他。可在宋先生的眼中卻只有一個人。。。」。這句台詞並不是95版《夜半歌聲》的原創,37年的馬徐維邦版也有這句。可見道理不論古今,放之四海而皆準。偶像終歸也是人,光環之下也還有七情六慾,面對誤解與非議也只能用脆弱的神經硬扛。所以阮玲玉才會寫下那句「人言可畏」;所以歌劇院裡才會躲著一個幽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