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2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黄飞鸿2/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

7.3 / 10,339人    113分鐘

導演: 徐克
演員: 李連杰 關之琳 莫少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志之

2012-07-20 14:47:14

國人當自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之前有外國朋友問我最喜歡哪部電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部《男兒當自強》。曾經將它存在電腦里一遍一遍的看,越看感觸越多。一部電影,濃縮了功夫、時代、國家、民族、革命、文化和情感。元素之多劇情之精華,真無愧於其「Once Upon Time in China」的譯名。


       時代、社會與民眾們
       
       故事開始於1895年,那一年清廷於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割讓台灣。中國的虛弱再次暴露在世界和國人的面前,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開始救亡圖存。電影中,他們如同現代遊行者一般,高舉標語呼喊口號,「支持公車上書」「反對馬關條約」「反對割讓台灣」。同時,一群白蓮教信徒在開壇做法,焚燒西方傳來的器物。在「男兒當自強」的音樂聲中,佛山民團的旗幟飄揚,一群年輕人在海邊的朝陽下練拳。西方人在火車廂里舉著刀叉用餐,中國的侍者則以熟練的步法為乘客上菜。主角黃飛鴻和徒弟梁寬則因為坐不慣火車用不慣西餐,一路上鬧出了不少笑話。劇情就此展開。

      在電影中,代表當時一般中國民眾形象的人物眾多。茶館裡的茶客們、旅店老闆夥計和客人、圍觀開壇的路人們等等。他們為我們勾勒出了民眾的狀態。
      當知識分子們高呼口號的時候,作為聽眾的茶客既不理解他們,也沒有興趣去了解。「台灣在哪裡?」「為什麼打完戰還要割地賠款?」「管他大不大,根本就不關咱們的事,喝茶喝茶」。當穿著洋裝的十三姨經過時,他們就像看到奇蹟一般,呼朋引伴來圍觀。
      旅店老闆膽小怕事畏畏縮縮,他害怕十三姨引來仇洋的白蓮教徒,寧願贈送一套傳統女裝。當黃飛鴻一行要離開時,他就像送走定時炸彈一般高興。當同文館的孩子因受白蓮教徒的暴力襲擊而無家可歸時,他卻害怕得罪白蓮教徒而寧願給黃飛鴻下跪也不願收留孩子。他向白蓮教的暴力屈服,樂於花錢向教徒買平安符保一時平安,還為自己沒有收留孩子而感到慶幸。旅店老闆的夥計有因懶惰而被訓斥的,有在老闆向黃飛鴻下跪暈倒後向黃飛鴻施壓的,當陸皓東為營救孩子而來時,老闆、夥計和旅店裡的客人明明知道孩子的事,卻怕惹麻煩寧願謊稱不知道。
       當白蓮教徒要襲擊拍照的十三姨時,圍觀開壇的路人們什麼事也沒做。當黃飛鴻將白蓮教徒痛打一頓之後,他們就起聲了:「黃師傅打的真好」、「黃師傅收徒弟嗎?」、「什麼時候再打?」。他們是徹徹底底的看客,像路障一樣圍繞在人身邊惹人心煩。
       電影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小民形象,他們耐心的打著麻將、興沖沖的去買彩票、懶洋洋的抽著大煙、買白蓮教的燈籠保平安……
       懦弱、欺善怕惡、愚昧無知、膽小怕事、作壁上觀、寄望僥倖、目光短淺、善惡不分、缺乏公益精神,這就是電影中刻畫的當時一般中國民眾的形象。那麼現在的國人呢?將來的國人呢?


       同文館的學童們

       廣州同文館創立於1864年,是洋務運動的成果之一。電影中的同文館,外觀看上去像是一座教會學校。實際上它是清政府的官辦學校,用以培養精通外語的翻譯人才。它的經費由海關衙門提供,管理人員由朝廷官員任命。歷史上的同文館一般不招收幼童,所以電影中同文館學童的設定,給人感覺象徵意味十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曉西方的語言,就有機會接觸、學習和傳播西方的文化和知識。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等他們長大學成以後,就能幫助中國社會的各個部門與外國人打交道,還可以將西方的先進知識和文化傳播到國內。即便是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學術著作也都是以外語出版的,而對於語言能力有限的很多國人來說,譯著的存在及其質量真的十分重要。許多學習外語多年的人,在閱讀外語原版著作時仍顯吃力,更遑論他人。對於當時積貧積弱、亟需引進新知識新思想的中國來說,這些孩子無疑是國家未來復興的希望。
      所以當這些孩子遭遇危險時,各方對孩子們的態度就很值得大家思考。


      白蓮教的信徒們

      白蓮教原為佛教一派。因為允許在家的信眾自行吸納弟子宣揚教法,該教派逐漸與中國各地的民間信仰合流。隨著時代推進,該教派分支越來越多,名目繁多,教義蕪雜,並且經常成為民變者的組織動員工具。白蓮教的信徒多屬社會下層人士。在川楚教亂和天理教之亂後,清廷加強了對白蓮教的打擊,白蓮教由此式微。但是與白蓮教類似的民間宗教團體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多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清王朝中衰後,社會下層人士生活日漸困苦。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門戶洞開,西方工業製品大量銷入中國,擠壓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生存空間。一些依賴手工業補貼生計的中國下層民眾生活更加困苦。貧困與無知,使得這些下層民眾尋求回歸自己傳統的民間宗教信仰,以求聚集力量反抗社會宣洩不滿,並且要向自己認定要為自己困苦負責的西方勢力進行瘋狂的復仇。
      難道愚昧無知的下層民眾,搭配傳統庸俗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的狂熱的暴力團體,就能為中國開創一個美好的未來嗎?如果中國的未來是他們,那這一定是個噩夢般的未來吧。
     看到白蓮教的小女孩,因為相信神功護體,竟安然走向槍口;看到白蓮教的信眾們因為某個大仙的裝神弄鬼,就被哄得喪失理智顛倒痴狂,像陸皓東這樣為中國的未來不惜犧牲性命的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如果每個中國人都像他們一樣,就沒得救了!中國就沒得救了!!」這些白蓮教徒的愚昧無知,讓陸皓東對中國未來的信心喪失了……


     革命者陸皓東

     電影中出現的兩位革命者,孫文鼎鼎大名自不必說,歷史上的陸皓東則是孫文自小的好友。他在香港接受過西方教育,並受洗成為基督徒。1895年他與孫文一同創立興中會,同年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時,他親手繪製青天白日旗。起義消息洩漏,他本已撤離,又返回焚燒起義文件和名冊,結果被清軍逮捕並處決。
     陸皓東在電影中,明明隻身一人手無縛雞之力,又是在起義前夜和清軍搜捕的關頭,卻主動向同文館的孩子們伸出援手。這與納蘭元述和旅館老闆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中國的未來,為了孩子們能夠看見明日的朝陽,他願意在黑夜裡挨槍子。支撐他去奮鬥去犧牲的,就是他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他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奮鬥、犧牲,去換取將來一個更美好的中國。
     陸皓東的犧牲,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未來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子?


     提督納蘭元述

     有很多朋友同情電影中的反角納蘭元述,可是每次我重看這部電影,對他的印象就又差了一些。
     從各方面來說,他本該更加積極的去營救同文館的孩子。從職責上來說,納蘭元述身為廣東陸路提督,清廷從一品大員,為廣東省綠營清軍最高長官。白蓮教徒作亂,他理應維持廣東一省的社會治安,更何況同文館還是清廷的官辦學堂。從能力上來說,他節制廣東七鎮總兵,自身又武藝高強,又屬封疆大吏朝廷命官。比陸皓東、黃飛鴻等人的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可是他不僅沒有搭救同文館學童,最後反而勾結白蓮教襲擊英國領事館濫殺無辜,讓已經脫險的孩子們幾乎再度身陷險境。
     縱觀納蘭元述的所有決策,無一例外是以維護清王朝政權穩因為最優先考慮。為了保衛政權,雖然他嘴上說」百姓是他的衣食父母「,可他依然可以不顧百姓死活,拒絕對學童們伸出援手。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砍掉廣州至關重要的電報線,讓廣州成為」死城「。為了保衛政權,他可以勾結白蓮教徒襲擊領事館,甚至殺死英國參贊。他對英國參贊說」This is China, not Britain",可是他心中的China,不過是清王朝的China,與中國人已經無關了。
     最後同文館的孩子們,選擇了幫助陸皓東逃亡。雖然最後納蘭元述答應照顧孩子,但是這很快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因為黃飛鴻幾乎憑一人之力就把白蓮教剷除了。不敢招惹白蓮教的納蘭元述,卻還想和黃飛鴻一較長短,自然是自取滅亡。


     英國領事館

     當本國公民在本土遭遇危險時,卻要躲進外國領事館避難。這樣的事情在近百年來的中國出現過無數次。這不得不說是我們國家的悲哀啊。
     當十三姨帶著孩子們在街道上東躲西藏時,納蘭元述正委婉的告訴黃飛鴻,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此時已將孩子們視為累贅。那也就無怪乎十三姨聽到莫扎特的音樂,就眼睛一亮像找到救星般說「這附近一定有領事館」……
     同樣躲進英國領事館的還有革命黨和黃飛鴻一眾,而在領事館外的只有白蓮教徒和清兵。陣線就這樣劃分出來了……

     
    黃飛鴻與十三姨

    納蘭元述雖然嘴上能操英語,知道電報這種現代技術的重要性,會用望遠鏡觀察情勢,可是他掛在牆上的是中國傳統的「忠勇剛毅」四字。比起一個武者,他更接近於中國傳統里所讚揚的死心塌地效忠王朝的軍人。
    黃飛鴻不同,或許比起納蘭元述,他不通西方鳥語,用不慣西方的一切器物,也不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但是他是一個受俠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武者的典範。這反而促使他路見不平向孩子們伸出援手,除暴安良消滅白蓮教,甚至保護革命黨人脫逃。他在救死扶傷的同時,也對西方醫學感到驚嘆。在國家風雨飄搖之中,他也開始思考「國人是否浪費了太多的時間」,雖然他連表都不會看。
    十三姨則是在國外生活了很長時間,已經習慣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對中國的事物卻已經不太熟悉了。她總是幫助黃飛鴻與外國人溝通,向他講解各種與外國有關的知識。在這部電影的最後,十三姨革命黨人一起坐船去了香港,黃飛鴻在岸上喊話,向她發誓一定會去找她。
我很好奇,黃飛鴻和十三姨最後又重逢了嗎?在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毫無疑問他們在下一部中又在一起了。可是在現實中,十三姨是個虛構的人物,黃飛鴻是個克妻的命,前三任妻子都早死,沒聽說她們有誰是在國外生活過的,第四任妻子莫桂蘭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娶了沒多久,黃飛鴻自己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兒子和徒弟很快都去了香港,然後就永遠留在那兒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