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25,676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伯樵·阿蘇勒

2012-07-21 07:09:58

Nolan的收官戰,Batman的最終章~


    看完TDKR回來,就看見丹佛首映式上槍擊案的消息,14人在這起案件中身亡。現在我們無法揣測槍擊案主角的犯罪動機是什麼,到底是對TDKR這個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見,還是只是純粹的找一個人多的場合來報復社會;同樣,我們也不知道這起事件,會不會給TDKR衝擊各項票房紀錄以及對《復仇者聯盟》完成復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The Dark Knight的屍體上成為影史票房第三)產生障礙。相比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電影本身反而沒有那麼暗黑了。




    關於Nolan

關於Nolan,我們不是說得太少,而是說得太多。豆瓣影評裡面很少能看見這麼一種景像:大部份的影評都沒有僅僅專注於自己所評論的影片,而是多多少少會談一談這個導演曾經拍攝過的一系列的影片,然後大家比較、掂量,甚至試圖描繪出一幅「Nolan是怎樣煉成的」的流程圖。

如果大家談論的是一位藝術片導演的話,也許並不奇怪,因為尋找電影作者的印記是這類藝術片影評者所鍾愛的活動;如果是詹姆斯卡梅隆這種的話也不奇怪,畢竟他的多數電影都極具話題性或是代表了某個時代的特色;當然如果這位導演是陳凱歌或是張藝謀的話,也同樣不奇怪,畢竟大家每次都要在他們新片上映的時候討論一下,為什麼他們的片子變得越來越爛,並且爛得愈來愈出類拔萃了(——相反,馮小剛電影就很少會被拉出來一部部進行盤點,因為他的爛是一貫的,沒有比較的必要——)。但是大部份商業片導演並不享有此項「殊榮」(如果這能被稱為「殊榮」的話)。其實每拍一部片大家都會重新盤點你一遍,也是蠻尷尬的一件事。以下的話被廣泛且經常地說道:「Momento是打破線性敘事神作啦」,「《失眠症》要平庸一點啦」,「《致命魔術》又是如何如何」,以及「早期的Following已經顯示出了Nolan非凡的才華」之類的(注意,一定要加上「早期的」,這樣你對Nolan的前世今生的盤點才顯得夠范兒~)。

最讓人抓狂的就是基本Nolan電影的每5篇影評里,你就要看到一次「Nolan的電影敘事非常獨特,打破了一般的常規順序,blahblahblah(此處省略100字)」的話。這話當然也沒啥不對,但是如果你看完一部他的影片之後,想隨便翻翻網友評論,結果每3分鐘就看到一遍類似的話的時候,也確實夠累的。

其實Nolan所玩的那些敘事陷阱反而沒有那麼多稀奇,這東西以前也不是沒人玩過,相信以後也還會有人繼續玩。Nolan真正強的地方在於,他在大部份時間,都保證了電影的精確、清晰和力度。就算是敘述順序再怎麼詭譎的片子,Nolan都基本能精準的在每個場景中完成至少一樣任務,或是要立起一個性格比較複雜多面的人物,或是製造懸疑或緊張氣氛,或是推動故事情節;不要以為這個很好做到,看看最近上映的幾部國產片吧,能在電影的大部份時間裡用一場戲來完成至少一項敘事任務,對於中國商業電影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難題。

在編劇上,Nolan和他弟弟也基本能做到在幾線交織的情況下,線索清晰,目的性明確;大部份鏡頭也都是常規鏡頭、常規機位,但是Nolan基本都能讓鏡頭本身或是剪輯有意義;剪輯方面,也確實手法凌厲,沒什麼拖泥帶水或是讓人感覺明顯不適的地方——畢竟這是好萊塢專業大製作。但其實最提綱挈領的成功之處還是Nolan一以貫之的暗黑風格,主角的勝利並不是廉價的大團圓,而是充滿了殘缺和無奈的ending;英雄本身並不被理解,哪怕到了最後都不被理解,遑論諒解;並且可以預知的是,哪怕就在結尾處,潛在的危機還是沒能解除,主人公還要忍辱負重,背負著來自看不見敵手的壓迫、自己所保護民眾的恐懼、身邊親人的質疑。這麼說來,Nolan鏡頭裡的英雄,似乎是美國英雄裡面最憋屈的一個。但也正是這種不斷拷問主角的編劇方向,使得Nolan的英雄電影在美國英雄電影這個大序列裡面那麼卓爾不群。總而言之一句話,Nolan真正的成功之處不是那些花哨的東西,相反是他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做的最紮實;然後其暗黑系的個人風格,畫龍點睛地啟動了電影本身。如果非要再加一點的話,就是Nolan是如庫布里克和李安一般的追求完美的偏執狂。

插一句,其實是Nolan拉我去看這類「爆米花-美國英雄電影」的。我生平看電影只有兩次睡著過,一次是前陣子大果子同學跟我在London的BFI看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說實話,這片是我自己吵著要去看的,怎奈我當時上午四小時要開學術會,下午四小時要抓緊時間旅遊,外加那陣子因為自己身邊出事心情巨糟,所以看到一個小時後就實在是很睏倦了,而且費里尼嘛,你懂的……第二次就是看《蜘蛛人3》,那次是同學聚會,吃完飯被同學拉過去的,大家都要看好萊塢大巨片,你總不好落落寡合地說要找部裝逼的文藝片來看……結果觀影過程簡直是災難,蜘蛛人一開始上躥下跳,我就各種頭暈想睡……然後居然就真睡了…….如果不是Nolan的話,我當真不會去看一部關幹什麼美國隊長、超人、蜘蛛人之類的英雄電影。

(閒扯了這麼多,主要是怕大家不小心看到劇透,下面開始可能就有劇透部份了~)

其實全片看下來,直接的感受是,這一部TDKR顯然沒有前一部TDK那麼抓人,雖說Nolan在幾乎所有電影硬性技術的方面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吹捧他的話上面也都說過了,就不照搬了——但是整個片子看下來卻顯得多少有些冗長。Nolan似乎在操控節奏方面很用心,但是這種用心換來的確實等待了將近40分鐘,才感覺故事真正開始展開。而Batman身陷囹圄想要跳出天井的段落又多少有些跟敘事主線若即若離。很多細節上,比如身陷地底的警察N多天後被從地底拯救出來時候,還警服光潔、黑髮濃密、體力充沛也讓人理解不能;Gotham保衛戰基本沒有什麼波瀾,就是轟了幾個小型坦克,然後警察和暴徒開始近身肉搏,接著就直接轉到了Boss對話,而Boss對話也就是先抑後揚了一小下,然後就開始有真正繼續推動劇情和緊張氣氛的「反轉」;等到電影最後快結束的時候,那廂看上去本來勢均力敵的Gotham保衛戰已然鳴金收官,暴徒們一個個都繳械投降了,也不知道這是怎麼贏下來的。前面幾部好歹是蝙蝠俠跌跌爬爬帶著警察、市民搞定了雪域武術大師和小丑,這部裡面基本就是Boss打Boss的,群眾打群眾的,Boss戰中Batman如何反敗為勝我是看見了,群眾戰中警察如何取勝的基本就被忽略了。不要小看這一點,以為這是爆米花商業片就可以這麼省事兒,Nolan的蝙蝠俠電影序列中一個重要的矛盾點就是「階級矛盾」,身為億萬富翁的Bruce Wayne和作為僕人的Alfred以及CEO的Fox以及這部片子裡面的慈善家瑪麗昂•歌迪亞;作為城市中堅之一的檢察官Dent & Rachel、警察、商人、股票交易員;作為城市中堅之二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些是掙紮在生存線上的勞動民眾;被關押在監獄和藏匿於城市角落裡面的暴徒、歹人。Batman在第一第二部中,都相對明顯地強調了不同階級之間的一些隔膜,這些隔膜所造成的衝突也製造了矛盾,推進了整個故事(可以回憶一下BB裡面Rachel在賓館門口幾年未見碰到Wayne時的場面,Wayne的父親在想拯救腐朽Gotham時候跟兒子說的話,管家Alfred引導Wayne時的言辭;第二部裡面的雙船博弈)。結果第三部裡面,在Gotham保衛戰這麼重要的段落裡面,基本的戰鬥故事起伏是單向度的,市民消失了,鬥爭場面僅僅剩下了武鬥和主角戲,這直接削弱了Nolan所獨有的那些直指現實殘酷的張力。

此外,很多細節上也著實難以令人滿意,比如Gordon寫的關於Harvey Dent真面目的信被Bane拿到之後,就小小演講用了一下,然後囧瑟夫質疑了一下Gordon警長;到了下一個場面時,老少警官又和好如初開始並肩戰鬥了;你這個至少要表現一下年輕的理想主義警察的某些幻滅吧,就算囧瑟夫一直很篤信Batman是好人,所以開始就有質疑Batman有沒有殺Dent,但至少也要表現一下Gotham市民們的信仰崩壞、道德上無助的段落吧。可是本可以很有料的《Harvey Dent的真實面目》(written by Commissioner Gordon)就被這麼輕輕鬆鬆給帶過去了。而最後結尾處Batman駕駛著改良版的戰機帶著核武飛向遠方,犧牲小我拯救Gotham不就是《天使與魔鬼》的拯救方式的翻版嗎?雖說我承認這麼結尾很有看頭,很古希臘悲劇(甚至還真搞出了個很有范兒的紀念Batman的雕塑,讓我一下想到了那些古希臘雕塑),也很悲情,但是好歹是4年醞釀的作品,可以搞些不一樣的東西嘛,沒必要複製Dan 布朗的梗啊~雖說可能這種拯救方式也許並非Dan 布朗首創就是了。

當然,老實說,Nolan的基本水準還是維持住的,但是在一些還蠻重要的關節點上,也多少有些對付。按照著Nolan的那種控制度和精確度以及偏執程度,不應該這麼馬虎的。自然商業片不要求做到情節100%嚴密毫無缺憾,也不是說對每一點或是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定點打擊般的到位;觀眾只要在觀影時候能夠爽到就okay了;但至少我覺得商業片不能讓觀眾在影院還在看片子的時候,就對很多東西滿腦子問號。比如我看到Gotham保衛戰打得很激烈,然後Boss戰,然後再轉過頭來就發現警察們就贏下了肉搏戰;我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我看漏了什麼;Bane拿到檢察官Dent真面目的信的時候,我也預想了Bane可能會怎麼充分利用這封信來摧毀擊垮Batman和Gordon苦心經營的市民們的理想和法治信仰,結果也就念完就算了,既沒有能真正擊垮本來還想反抗的市民,也沒造成群眾對Gordon警長的不信任,這個很好的道具和情節線索就這麼瘸腿了。雖說Boss肉搏場面音響足夠震撼,天井部份也很有戲劇張力,但是這些細節上的缺失真的挺扣分的。




關於演員

Bruce Wayne大少爺,其實沒啥好說的,維持了基本的完成度,留鬍子的時候真的讓我覺得是不是玉墨就要出現了,然後Anne Hathaway就在對切鏡頭中站在了他的對面;這種腦補對照現實真的好滑稽。不過總體來講,Bale還是完成度蠻高的,無論是枴杖男,還是蝙蝠俠,還是臥床男,還是健身男,都還是蠻到位的。

Gordon警長,也一樣是維持了基本的表演水準;也一樣有臥床之類的戲,雖說Gordon到後半部份時候戲份蠻重,但基本也沒什麼需要特別去詮釋的地方。Gary Oldman大叔只要髮型是正常的,基本不怎麼用演,一副老好人的樣貌就呼之欲出了。當然如果髮型變一下,就各種奔放了,這是他話。

Tom Hardy的Bane。電影還沒上映就已經被各種影迷嘀咕了不下5萬多遍 「超越Heath Ledger基本是沒戲了」。這也許能打進「史上最被事前看衰的演員角色」榜單的top5吧?雖說Heath Ledger的珠玉在前仰仗了很多電影本身的因素(角色本身就性格多樣、多智近乎妖、神神叨叨、化妝、獨特的無政府主義世界觀),以及不可抗力的非電影因素(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這點同樣被影迷叨嘮了不下5萬遍),但是如果用心去營造一下的話,也未嘗沒有希望劍走偏鋒來創造一個unprecedented的螢幕惡棍。結果搞來搞去Bane不僅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甚至連死法都平庸無比,一下就沒了。能看出製作團隊制訂這個人物的時候還是蠻用心的,昆蟲嘴的口罩足夠變態,開場時候Bane作為一個高智商的悍匪也基本用一場戲就被「立」起來了,雖說帶上了面罩不能在表情上做文章,那麼在聲音和肌肉上面Bane也確實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前者讓我在他每次開口前,都有種考託福聽力的緊張感,但是不得不承認,在聲音塑造人物這一項上,Nolan的團隊做的不錯)。可是除此以外,在劇情裡面的Bane基本就是靠賣肉裝狠在生存,基本不見事前所預告的Bane是個高智商和體力男的復合體這一點。我本以為Bane會是一個「雪域大師Ra's Al Ghul+智力超卓的Joker」的混合體。結果Bane只能強搶銀行和陷住地下警察時能夠算無遺策一把,其餘絶大部份時間要嘛就是在裝狠,要嘛就是在肉搏,每次一出場,我就在想,這次不會又要分筋錯骨掉誰的頸部脊椎吧,結果令人振奮的是,每次他都按照慣例的這麼做了,其手法之單一,估計Joker都恥於與其齊名。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劇情部份,不過這個等會兒再說。

Alfred,老管家這次戲份超重,而且重的戲份都是重在感情上面的。Michael Caine駕馭這種程度的角色,還是小Case;外加本身觀眾就積累並且投射了很多感情在老管家身上,而老管家在中途訣別主人的時候,也說了一些很動人的橋段,所以這個人物在前一個小時基本還是成功的。為什麼說「前一個小時」呢?因為後面導演和編劇基本就讓他消失了,直到最後在Wayne一家的墓前才再次出現,老管家聲淚俱下,覺得愧對老主人和少主人。我本以為,在Bruce Wayne最困難的時候,老管家能適時出現一下,就算不是救危難於水火,也至少是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及時歸隊,跟Bruce小少爺「上陣父子兵」地並肩作戰……結果Alfred的功能基本就是突出一下Batman不被自己人理解的苦處,以及他不願放棄Gotham的無畏和勇氣,然後這個重要角色就基本消失了……那為什麼還要在演員表裡面把他排在Bale之後的第二個呢?

Fox,摩根大叔基本就是消失了。這部裡面他大體就是個徹底地功能性角色。雖說以前幾部他也是戲份不多的功能性角色,但至少還是個挺有稜角、並且說話有趣的邁向大爺的大叔。但是這部戲裡面,他就真的只有功能性了,基本任務就是按一次電腦識別系統的掌紋,主持兩次股東會,然後提供一兩次新式武器,然後其台詞的總長度堪比《新概念第二冊》的單篇課文,讓摩根大叔打這種程度的醬油,真是大材小用。那摩根大叔的戲份跑哪兒去了呢?

跑到囧瑟夫那裡去了。得說實話,囧瑟夫的影迷要爽翻了,這次囧瑟夫的戲份快趕上二號男主角Bane了。而且就人物設定來講,囧瑟夫這個人物其實性格啊、層次啊還蠻單一的,但是囧瑟夫這次真可謂是不負眾望了,一個理想色彩挺重的新警察,偏偏被他演繹地細膩而豐富。他在危機四伏時候第一個發現了Bane的陰謀,挺身而出想拯救深埋地下的警察同事,直面死亡時候懊悔後立馬又有點無奈的坦然,穿梭在城市之中聯繫起了Batman和Gordon警長,高潮段落的過橋戲和扔掉警徽的細節,也讓人覺得這個人物是能立得住的。編劇幾乎是迫不及待想要推出Gordon的接班人了,然後,電影最後,囧瑟夫終於化名成了Robin,成了原漫畫系列中Batman的助手,而且也開始了自己邁向新一代Batman的道路——當然是否也預示著兩三年後,新版Robin版蝙蝠俠要為華納兄弟賺的盆滿缽盈而重出江湖。可以說囧瑟夫詮釋的這個平民警官,是TDKR中真正為數不多的亮點,這個人物有血性,有韌性,夠倔夠犟,有擔當。

歌迪亞和Hathaway可以放在一塊兒說,因為這倆人基本是反過來的。Hathaway從劇作上講,稍微處理一下,本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但是偏偏因為其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兼具著打戲的相助,所以超級有存在感。歌迪亞扮演的慈善家真的是沒啥存在感,但是如果想完成最後劇情意義上的反轉和整個故事邏輯上的通順,這個人物的設置還是必要的。Hathaway版的貓女除了叫貓女之外,看不到多少貓的那種習性,只有她和Bale的第一場見面戲裡面,有出彩的段落,別的地方基本乏善可陳;而歌迪亞在最後反轉陳述自己其實才是雪域大師Ra's Al Ghul的後人的時候,我甚至覺得Nolan是不是把Inception裡面最後沒用的膠片移植到了TDKR中,歌迪亞基本從表演到說話方式都像極了Mal,我甚至有種鏡頭一反打就能看見萬人迷Jack和愛倫 Page的錯覺。從技術上講,歌迪亞和Hathaway都表現得極為正常水準,問題是出在編劇,而不是她倆身上。




關於編劇

下面我的討論基本都base在這篇非常不錯的影評之上《封閉環境下的人性博弈——長文紀念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81441/),因為最近網路抄襲似乎很嚴重,為了避免idea抄襲的嫌疑,我先聲明我的討論是基於LastVC這篇對於Batman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非常有趣的評論之上,而對第三部做出的評論。

先簡要介紹一下LastVC這篇評論裡面的一些核心觀點,稍許摻夾一些我自己的評論。其實主要就是編劇中的反派人物的世界觀的問題。VC兄認為,第一部的Ra's Al Ghul想要毀滅Gotham來reshuffle這個世界的想法還是比較簡單的「創造性毀滅」的想法(這是我自己借用熊彼特的概念做的總結),他希望通過徹底毀滅掉一個舊世界,這樣就可以重新塑造道德和精神都比較完滿的新人類了。這種reshuffle類型的反派偏執狂其實在類似的電影中也不算罕見,而蝙蝠俠第一部BB走的路線也是比較傳統的路子,雖說加入了很多Bruce Wayne如何破蛹成蝶的心路歷程的刻畫,但是主要的敵我矛盾還是1)那種體力上見高下的武打和2)一個殘缺的反人類世界觀與Batman大愛無疆的心之間的角逐。最後解決問題之道,也無外乎武力解決,加上一點高科技的解藥,一切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相比Ra's Al Ghul殘破的反人類世界觀(用VC兄的原話說,這種世界觀沒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相比,小醜的無政府主義理念結合其「多智近乎妖」的行事作風,就立馬把這個反派2.0版搞得搖曳多姿,傾倒眾生。似乎除了「名為反派實乃情種」的Snape教授,還沒那個反派能像Heath Ledger的小丑一樣集萬千影迷寵愛於一身的。小丑強就強在他有非常邏輯完整且嚴密的世界觀,煽動民眾情緒、製造恐慌和操控人類心理方面簡直就是手法奇譎,算無遺策。輕輕幾句話,就能撩撥的我們Batman大英雄心襟蕩漾,特別是其講出了自己作為化妝下的Joker其實和戴上面具的Batman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唯一的區別就在於自己「從心所欲不逾矩」,而Batman卻身背一系列責任和使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堅持(比如不殺人,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但是作為法外之物的這兩個化妝男,他們的精神核心其實卻是高度一致的——這讓Batman甚是如坐針氈。Nolan還通過老管家Alfred的口來告訴觀眾,Joker這個人做事並不符合慣常的邏輯,他不要錢,也不迷戀權力,更不貪圖名聲,所以他做的一切都不符合一般罪犯的常規邏輯;相反,他的所作所為如果非要總結的話,就是「for fun」,用太祖爺的話說就是「人與天鬥,其樂無窮;人與地鬥,其樂無窮;人與人鬥,其樂無窮」。所以小丑在黑幫大會上承明厲害,因勢利導,恩威並用,遊刃有餘;後面又就算自己要身陷敵營,也要拼了命地把光明騎士Harvey Dent檢察官給拉下馬,讓其成為雙面人;然後製造雙船博弈,企圖摧毀Gotham的良知;似乎只有讓人人都變得跟他一樣邪惡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小丑也不是沒有直接殺掉Batman和Dent的機會,但是他就要留著這倆陪他玩,他的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正是通過這些難纏的對手而實現的。相比於只會憑藉武力和高科技氣霧劑的雪域大師Ra's Al Ghul,小丑就是個玩弄人心的、具有混亂型人格的邪典人物,把人物設定到這種境界,TDK一下就完敗大部份爆米花英雄電影啊!

LastVC版復盤以及少許摻夾我個人評論的部份結束,下面開始討論TDKR的劇情上的問題。

首先就反派設定上來看,Bane應該是一個具有Ra's Al Ghul武力和Joker的智力的反派3.0版。但是看完全劇,Bane超乎常人的武力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現,甚至牛到了子彈都打不進的異次元世界,但是無論是他的世界觀還是智力水準,都很難與Joker相提並論,特別是他毀滅Gotham的計劃,其實基本就是copy了作為偽Bane爹的Ra's Al Ghul的想法——reshuffle。這次的核武器跟BB裡面的高科技氣霧劑其實基本都是一回事,在這個方面,TDKR比起第一部來,真的進步有限;而跟第二部比起來,更是失之千里。

此外Bane在劇中基本沒有怎麼鬥智,大部份時間,都是Bane一個人在展現其自身智力,無論是Batman還是Gordon們,都鮮有跟Bane鬥智的回合。第一次Bane打劫證交所,根本很難算得上是智謀,基本就是搶了,逃了,然後二逼警察貪功想抓Batman而不是Bane,於是Bane一個人騎著摩托消失在黑暗中。第二次Bane讓貓女把Batman騙進來,但是這個騙術很膚淺好嗎?一點都沒有Joker的那種智性愉悅,基本屬於比較純粹的使詐,接著就是一通狂毆Batman,直接把Batman打成Bruce,血條只有一絲的狀態。第三次是控制城市,炸橄欖球場外加埋葬警察,這是唯一一次比較有鬥智的成份。第四次就是Gotham保衛戰上拼武術,基本跟智力無關。通篇看下來基本Bane在Gotham玩Bane的,Batman在天井玩攀岩和立定跳遠,然後Gordon和囧瑟夫在考慮對付核武,貓女不停地「誰狠我跟誰」的變換陣營。反觀TDK裡面,小丑基本從一開始就給警察和Batman處處設套、步步為營,一直走在他們前面,讓正派們很是左右支絀、疲於應付,連反擊都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整部戲150多分鐘,基本沒有冷場,各種智鬥武鬥、虐心虐身,有網友在影評裡面甚至劃分了32個情節段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來展示TDK是如何環環相扣,讓故事跌宕起伏,最後達到高潮的。而第三部TDKR裡面,人物的矛盾就限於打打架,鬥鬥嘴,然後各自在各自的領域開拓奮進,最後Gotham街頭來相會,這也未免太不勁道了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這片感覺有點「冗」的一大原因。

沒有環環相扣的智斗戲,在世界觀上還是第一部BB那種翻版,最後解決問題純是靠武力部份,TDKR在編劇方面不能讓人滿意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這個完成度相對較低的編劇也使得電影失色甚多。試想,Bane幹著跟偽老爹Ra's Al Ghul一樣的鎮壓民眾的事兒,然後一身蠻力的肌肉打法(跟他的偽老爹的路數也相若),然後妄圖摧毀城市的核武器(這個能炸出蘑菇雲的東西,還不如氣霧劑來得有那麼一丁點兒優雅和優美);所有這一切,就是我們心愛的主人公Batman要在電影裡的大部份時間所面對的;這一切自然跟小丑操縱民眾、使得蝙蝠俠與警官們腹背受敵、限於兩難的那種鬥智鬥勇不可等量齊觀。結果一個應該結合了雪域大師和詭譎小醜的「反派3.0」成了「反派1.0升級版」,這自然讓我有些失望。

同時,電影很多矛盾點也沒能很好的展開。比如白宮對於處理Gotham的態度,就值得大做文章;囧瑟夫的歷練和成長也還有鋪陳的餘地;至於Harvey Dent的真實一面如何展現,Gotham民眾在混亂中的反應,這些通通在電影裡都沒有。我自然沒有求全責備,認為導演應該把我作為一個普通觀眾設想的場面全都拍出來,但是這些東西沒有好好表現,而只是讓Bane不停賣肉的話,我確實多少有點想不通。




關於優點

上面似乎罵了這麼多,好像我恨極了這部電影似的。其實不然。

就像前文所說的,TDKR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電影,Nolan也在大部份時間裡面做到了精準和到位的電影技術工作,音樂雖說有點兒太滿,但是還不是不可接受。特別是Batman甩掉枴杖駕駛著加寬輪胎的摩托出場的時候,Hans Zimmer著名的Batman主題曲響起,還是很令人振奮的。在大橋上燃起Batman的logo的時候,甚至全場響起了叫好的口哨聲。電影結束時,掌聲雖然不夠狂熱,但是也持續了10秒的樣子。從觀眾的反應來看,至少第一天的觀眾還是滿意的;但是一般早上6點就起床去看超早場的人,估計都是蝙蝠俠迷吧,所以反應成這樣也不是不可理解。

影片在處理很多細節方面也同樣出色,比如證券交易廳一場戲對美國金融海嘯的某種影射性的處理;在已經排得很滿的段落中,仍然試圖突出一些階級之間的矛盾;囧瑟夫扔掉警徽代表對於政府方面的失望;等等這些細節還是很有容量,也看出來是用心過的。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天井那場戲(似乎是印度哦~若是不是的話,我事後改~),雖說有點游離主線的樣子,且過於濃墨重彩了些,不過確實非常精彩的段落。從開始在劇作上設置天井逃離的方法,到後面囚徒們為越獄者能順利逃出天井的齊聲助威,都非常有戲劇張力——破衣爛衫的囚徒們齊聲助威的場面,像極了威爾第的著名唱段《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歌劇《納布柯》)里希伯來奴隸大合唱的場景——非常振奮且好看。而最後歌迪亞反轉的時候,勾連出她小時在天井被Bane救出的回憶,處理手法當真做到了前後呼應,且前因後果交待得乾淨俐落,非常漂亮。

也許我這8800多字對於Nolan以及他的新片確實貶多褒少;但是我得說,我當真是個Nolan粉,才會這麼愛之深恨之切的指出TDKR的諸多問題。我也是因為覺得作為Nolan,不應該在那麼多的劇作上(這應該是他的強項)和細節上沒有臻至完美的地步。也許換個導演(比如Michael Bay),我根本懶得這麼去一一指出那些問題,甚至費心費力地拿它來跟前兩部作品對比,來分析優劣得失;當然如果是Michael Bay導的也許我根本都懶得看了……

不過Nolan粉和Batman迷們也不用失望,TDKR本身還是非常精彩的,160多分鐘,我沒看手錶(一般看到無聊的片子基本5分鐘就要看一次手錶),沒犯困(哪怕我早上5:40就起床準備去電影院了),大部份時間還是能被劇情給帶動起來,片中的大場面(比如轟塌橄欖球場)還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也給了4星的評價。想到會有無數的鐵桿導演粉和蝙蝠俠迷們一定會口水般地稱讚這部電影,溢美之詞無需多說,我才會略微有些挑刺的講了這麼多。

最後希望大家觀影愉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