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29,396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毛

2012-07-21 20:59:18

略顯潦草的終章——與BB和TDK的對比分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看《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以下簡稱TDKR)之前,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前傳2:黑暗騎士》(以下簡稱TDK)已經把蝙蝠俠的題材提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這一部想做到持平其實很難。看過之後,雖然也承認影片整體上是一流之作,但不得不說的是很多地方還是令我略感失望,簡要列出幾點:

1. 核彈。好萊塢影片用爛了的噱頭,沒想到諾蘭居然也用了……
2. 反派。力道較弱不說,還把第一集的影子聯盟搬出來了,這種重複也許不是一種忌諱,但放在3部曲來看有些彆扭。
3. 需塑造的人物略多,有限的筆墨使每個人平攤的太少,就略顯單薄。
4. 老套的故事。第二集的巨大成功不是特效不是超級英雄的故事模版,而是一個無比精彩的故事,精彩到即使是在廣播裡唸出來都扣人心弦。不期望第三集能與第二集媲美,但這集的故事編的有些漫不經心敷衍了事。

在詳細解釋以上幾點之前,需要探討一下這一系列蝙蝠俠題材的內涵。

首先超級英雄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有超凡的「力量」,可以是自身的能力(超人),要嘛是外力的合理整合(蜘蛛人、美國隊長),要嘛是借用科技工具(鋼鐵人)。力量也就是權力,力量成為權力,就意味著它可以控制別人的行為,超級英雄普遍都是用自己的權力控制犯罪行為。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如果超級英雄用力過猛變成一種私刑怎麼辦,更進一步的是,如果這種權力沒有用在幹好事上怎麼辦?習慣於用道德批判的觀眾總是對警察圍捕超級英雄感到惱火。但事實是權力可以辦好事也可以辦壞事,為了防止或者制約它辦壞事,要有權力的制約機制,這種制約如果是單向的也不行,這會在終端形成絕對的權力,它的關係最好是一個圈。警察系統是由別的系統約束它的,而超級英雄之所以「超級」是因為社會的正常系統奈何不了他們。在超級英雄的故事裡,權力的約束來自於他們自己的超高的道德水準。所以負責任的超級英雄故事需要交代主人公道德觀的來源。

所以,《前傳1:開戰時刻(或俠影之謎)》(以下簡稱BB)只著重塑造了一個人物,蝙蝠俠自己。布魯斯韋恩做為一個富二代和一個獨生子,按常理要嘛成為一個花天酒地的公子哥,要嘛因為良好教育和家庭薰陶成為一個無比信仰人類美好一面的慈善家(像他父親一樣)。但偏偏雙親被殺,因果上又有他自己的責任,他不得不陷入深深的自責、悲傷與憤怒。他不得不思考殺死雙親究竟是一個罪犯還是哥譚市的社會問題。瑞秋教育他社會需要的是公正的司法系統而不是私刑,黑幫老大教育他作為養優處尊的富二代是不了解民間疾苦是不了解什麼是犯罪的。於是韋少去體驗民間疾苦體驗犯罪,同時在影子聯盟習得一身武功,韋恩內心與身體的修煉都已完成。

而此時的哥譚市的抓狂是「警匪一家」,政府司法系統徹底被腐敗侵蝕,黑幫勢力大行其道,警察反倒為他們保駕護航。一個社會存在最大的前提不是保持公平與正義,而是「能夠運行」本身。能夠最大維護各階層權利的社會只是社會運行形態的一種。反之,一些階層的權利被壓制,另一些階層非常驕縱,但這樣的社會同樣能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它的穩定。韋恩回歸之前的哥譚顯然是後一種。韋恩決定化身蝙蝠俠,以外力讓哥譚市重回法治正軌,這也是貫穿BB和TDK的邏輯。

這也可以稱為韋恩的「復仇」,他的方式是讓哥譚變得更好,而不是影子聯盟的方式——消滅某個社會。這種根本的分歧,讓韋恩與影子聯盟分道揚鑣。

但是蝙蝠俠這個外力的存在本身有其矛盾之處,小丑洞察了這一矛盾。

TDK的人物異常豐滿,幾個主要的人物在電影中都把自己的世界觀陳述得簡單明了。

在這一集裡,韋恩一心想讓社會走向正規,隱退蝙蝠俠。一方面因為蝙蝠俠畢竟屬於「超自然現象」,對一個健康社會來說不是那麼回事情;另一方面,他想和瑞秋過上正常的生活。

瑞秋則一度在光明騎士與黑暗騎士之間猶豫不絕,但最終她的情感選擇一如她對好的社會的期待——一個上得了檯面的正常社會秩序而不是一個俠客邏輯。

而哈維登特其實一登場就表現出他觀念上的不成熟,他作為司法系統內關鍵的一員,卻崇尚蝙蝠俠對於這個社會的作用。他骨子裡崇尚的是正義對邪惡的絕對壓制,而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這與瑞秋是不同的。這為他在後來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小醜的設計保證了TDK成功的絕大部份。首先這個人物的身世始終是迷,他自己在影片講述了兩個版本的故事,解釋自己臉上疤痕的來源,其他沒有絲毫的介紹。這好比我們看恐怖故事,當故事沒有展開讀者還處於黑暗中的時候是非常刺激,等故事慢慢展開什麼都解釋得清楚,反倒沒有前面的感覺過癮。小醜的身世和心路歷程對於觀眾來說始終是黑箱和暗室。

這種設定使這個角色最具魅力的邏輯成為可能,正如正義人士通常為了絕對的正義和善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那麼小丑則是在行使絕對的惡。所以電影中年輕的韋恩是不會理解這樣的人物的,惡人通常有所求,金錢或者權力。管家解釋了小丑,some ma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通常的各種「交流」方式是不起效的。

他對蝙蝠俠說you complete me,我們其實是一樣的。在壞蛋眼中蝙蝠俠是怪物,正如小丑在民眾眼中是瘋子一樣。蝙蝠俠是正義的義工,那小丑就是邪惡的義工。蝙蝠俠與民眾的關係是脆弱的,其實和黑幫與小醜的關係是一樣的。當蝙蝠俠幫助民眾時,民眾感謝他,當民眾不要他時,他是不受約束的暴力是潛在的威脅。當蝙蝠俠的存在威脅到他們時甚至想要消滅他。

小丑不憑蠻力、不借用科技,利用的是人性和社會心理的弱點,他的「超能力」就是瘋狂外表下深刻的理性。這比五大三粗,為了些個人恩怨而報復社會的弱智反派有魅力不知多少倍。

小醜的內在邏輯與蝙蝠俠完全一致,只不過我們都會以好人的視角看待社會,而不是壞人的。

總之,因為小丑角色的設計,不僅劇情高潮跌出,也讓這部影片上升到政治哲學課的高度。

我們再來看TDKR。第三集出現的人物有囧瑟夫飾演的未來的羅賓、貓女、貝恩和忍者大師的女兒。捆起來不如小丑角色一半豐滿。

對於重新把影子聯盟拉回來,我十分不解。是為了設置一個誰是最終boss的懸念?還是為了給貝恩打敗蝙蝠俠建立你合理性。但是這個憋足的懸念,嚴重地削弱了反派的形象,還不得不把讓觀眾把第一集嚥下去的東西重新從胃裡面翻出來嘴嚼了一遍。

這就意味著在第一集裡面表述的忍者大師的復仇觀被原封不動地搬入了第三集,編劇沒有費力再重新設計一個反派以及他的世界觀。「漫不經心」、「敷衍了事」,除此之外我說不出別的詞。特別是在TDK中有如此優秀的反派之後。

貝恩真的是雷聲大雨點小,影片最後居然是一個最最普通和俗套的反派,身世坎坷,重私人義氣而又仇視社會。 這簡直就是編劇套路里最普普通通的「作文模版」,在終章里竟然如此潦草。至於忍者大師的女兒,基本就是個二維人物,本身就是重複,還十分平面化。這兩個反派鬧騰的事就是先把城市弄亂,然後再徹底炸毀,簡直就是為了高潮而高潮,真的太俗套了。

消滅哥譚居然用核彈,和第一集毒氣的創意是不能比的。核彈已經被好萊塢電影用爛了,已經逐漸成為編劇沒有什麼才氣和不敢冒險的標誌。一旦電影裡出現核彈,我一般都告訴自己,哦,爛片來了。當TDKR中出現這枚准核彈時,我真的震驚了。

貓女和未來羅賓的角色設計,與電影中展現的一個社會問題一致,就是貧富差距。一些人就是沒有很好的成長環境,他們不得不以犯罪換來生存的權力,而很多情況下這些「罪行」破壞的僅僅是社會上另一些人設定的秩序,而他們恰恰又是不需要忍受這樣的生存環境的。社會最底層者有很少的機率能夠進入一個階層上升的渠道,例如電影中的囧瑟夫,這個渠道通常是幾乎不存在的。因為社會在歌頌所謂秩序的同時,要嘛繼續壓制底層的生活空間,要嘛譴責那裡是骯髒和犯罪的溫床,要嘛乾脆遺忘他們,把對底層的援助看成是發善心而不是責任。在制度和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尤其是這樣。

一個社會有人享福,就要有人受苦,不管在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中這種現像有怎樣怎樣的合理,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看起來一直就是這樣。有人會說,有的人收入少,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行,但其實是他們基本從沒有獲得這些能力的機會。

這一集的貓女有較強的犯罪能力,在殘酷的底層世界裡鍛鍊出了一身本領(在漫畫原著中她還是個黑人),然而她本性並不如此,她只是想在她掌握籌碼(犯罪能力)之後洗刷自己的前科重新做人。性感漂亮聰明,骨子裡又是個好人,在這集裡除了推動劇情發展給韋恩做老婆之外沒有其他的作用。

囧瑟夫扮演的角色是韋恩基金幫助的孤兒,後成為警察,貝恩一役之後,體會到了體制的弊端,放棄警察身份。韋恩贈與他自己的地下基地,羅賓即將誕生。基本也是推動劇情發展,填上了羅賓這個坑,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他與戈登一樣有很強的正義感,但略有不同,戈登深知體制的弊端,所以他需要蝙蝠俠來平衡,而羅賓是想成為蝙蝠俠一樣的人物。

Fox是一個談吐幽默睿智道德高尚的配角,在前兩集出場不多但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TDK中面對勒索,微笑道,如果你認為你的客戶白天是大富翁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而晚上是一個赤手空拳打擊罪犯的俠客,而你的計劃是勒索這個人?另一場是面對聲納系統,嚴詞道,如果這個系統還存在於這個公司,我立刻辭職。而在TDRK里完全成為雞肋。

讓我很納悶的是Alfred,人物邏輯沒了前兩集的一致性。前兩集,他是蝙蝠俠的堅實後盾。而這一集,明知韋恩面對強大的對手而他自己已經傷痕纍纍,也明知自己的master是為哥譚捨生取義的一個筋,偏偏在蝙蝠俠較為無助的時候離開了他。希望韋恩有自己的生活是對的,不希望看到他的死當然情有可原,但離開的方式與Afred這個人物顯得那樣的不合適。

這一集與前兩集的斷裂最大的地方在於,貧富差距與體制的弊端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至今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許永遠也不會解決。社會積累的怨恨會在一定的場合發洩,並破壞原有的社會秩序,但終究會回歸秩序,人們通過總結進一步地設計更好的社會制度與機制。但這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階層之間的差距,也不可能消除社會怨恨。人們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尾大不掉的體制更是如此。這些絕不是蝙蝠俠這個角色能夠干預得了的。這一集裡面蝙蝠俠的作用不過是把貝恩這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壞蛋打跑,把自己弄出來的核彈帶走,為哥譚傷痕纍纍散盡家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另一方面終於還清了與哥譚的心債過幸福生活去了。這一集基本上是為高潮而高潮,為離開而離開,內在邏輯上不太銜接前兩集,精彩程度也絕趕不上第二集。

這一集與TDK相似的只有質感和風格。我很謹慎地使用潦草一詞,並且覺得並不過份。叫the dark knight rises,其實不如叫batman leav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