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重案對決--Law Abiding Citizen

守法公民/重案对决/知法玩法

7.4 / 321,694人    109分鐘 | 118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蓋瑞葛雷
編劇: 寇特威默
演員: 傑瑞德巴特勒 蕾絲莉畢柏 傑米福克斯 布魯斯麥吉爾 薇拉戴維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沐浴經年

2012-07-22 11:15:59

悲劇是誰釀成的?——《守法公民》影評


電影《守法公民》講述了克萊德的妻女被殺,檢察官尼克與兇手達比達成協議,以尼克追求的高定罪率換取了達比污點證人的身份,而兇手達比也得到了較輕的刑罰。在一種「雙贏」姿態的握手之後,憤怒的受害人克萊德開始了一場「伸張正義」的復仇之旅:伴隨著達比被殘忍殺害,一系列旨在針對檢察官尼克為代表的美國司法制度的恐怖性命案接連發生,整座城市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影片的結局,終於以克萊德的淹沒在自己製造的火海,從而為整場悲劇劃上了句號。

然而,這裡的句號並非最後的終結。它結束了克萊德以及其他無辜者的性命,卻留下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悲劇是由誰釀成的?

首先是殺害克萊德妻子和女兒的兇手達比和艾米,他們受到法律制裁是毫無疑義的,儘管達比所受到的刑罰遠遠滿足不了克萊德,甚至常人對正義的訴求,最後克萊德以一種殘忍到無以復加的方式結束了兇手達比的性命,也開始了對無能的司法體制的復仇。那麼,悲劇的釀造者是尼克嗎?如果他當初拒絕與兇手達比達成協議,將一端放置追求高定罪率的效率砝碼的天平向「公正」一端予以傾斜,或許能夠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但,現實的情況是,這樣的要求或許對尼克有些苛刻。即使在影片的最後,他談到「我不再和殺人犯做交易了」也並不能抹殺掉其與兇手達比做交易的「適法性」,因為,正如他的助理莎拉問及他是否還願意與達比達成協議,如果早知道會有這麼多無辜者而喪命?尼克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因為「這就是工作,必須做出選擇。」別忘了,尼克作為一名檢察官,避免敗訴風險是那麼正當。尤其在證據不足很難將兇手達比繩之於法的情況下。更何況辯訴交易制度自19世紀開始便在美國一些大城市的刑事司法中使用,並與1970年得到了聯邦最高法院的確認。一項制度的成功往往需要付出代價,這樣的代價能否抹殺掉它所帶來的收益呢?影片以克萊德近乎「天神」般的無所不能和「死神」般的毅然決然將辯訴交易的代價顯微鏡式的放大在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公平與效率、道德正義與法律正義、個人正義與社會正義進行反思,這是不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姿態?所有的問題都回到了實用主義司法模式下美國辯訴交易制度的合理性探討上來。

訴辯交易又稱辯訴談判或者辯訴協議,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檢察官以減輕指控罪行、減少指控罪名或減輕指控刑罰為條件,與被告(通常通過律師)在法庭外進行協商談判,促使被告人作有罪答辯,從而不通過法庭審判而結束案件的一種訴訟方式。因其控辯雙方都在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因此在協商談判的過程中會出現討價還價的情形,最終雙方都會作出不同程度的讓步,因此稱之為訴辯交易。訴辯交易可溯源於美國19 世紀80年代的康乃狄克州。至20 世紀60 年代,已經在美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得到非常廣泛的運用,直到1970 年,在審理「布雷迪訴美利堅合眾共和國一案」中,才初步肯定了訴辯交易的合法地位。

訴辯交易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思考需要我們放置在美國這一現實境遇之下。探析辯訴交易制度的正當性是理性分析美國實用主義司法理念的必然結論。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沒有歷史和傳統的羈絆,敢於創新是其民族的基本性格。由此是否有用便成為衡量事物好壞標準,而不是歷史和傳統的標準。走進思想領域便成為了哲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杜威的真理觀:「思想、概念和理論只不過是人為了達到目的的工具,只要它們對機體適應環境有用,它們就是真理。」受到該哲學觀的影響,面對犯罪率居高不下,積案增多的現實,檢察官對敗訴風險的擔憂,針對正規審判程序繁瑣且成本巨大的弊端,被害人希望儘快得到撫慰和被告人希望儘快結束追訴程序的心理,辯訴交易制度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的。

由此可知,辯訴交易作為實用主義哲學觀的天然產物,在檢察官與被告人自願合意的「契約」之上,在當事人主義的對抗制訴訟形式下,我們難道應該把一個制度運行的必要代價完全轉嫁給檢察官一個人承擔嗎?

實用主義並非完美,其司法倡導者波斯納以及其所在的廣受追捧的芝加哥「經濟分析法學」也不過是整個法學思想和制度控制模式的其中之一而已。辯訴交易也絕非萬能,它的反對者的種種非議也並非空穴來風。這項制度或許縱容了被告人,損害了「公平正義」;另,司法機關為此也減輕了應盡的職責,放棄了對犯罪行為的追究(體現在罪名交易和罪數交易中,而影片反映的是刑罰交易),是司法不作為……這也是辯訴交易在我國推行受限和廣受爭議的原因。但即使這裡的擔心都是完全正當而必要的話,實用主義依然會說,這項制度的優越性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不是辯訴交易機制防止失去「整塊麵包」的風險而獲得「半塊麵包」,每一項刑事指控均要接受完整的司法審判,那麼正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桑托貝羅一案中,就曾鮮明地表明了這樣的立場:「如果每一項刑事指控均要經受完整的司法審判,那麼州和聯邦政府需要將其法官的數量和法庭設施增加許多倍」
或許,我們可以希求檢察官在與被告人達比辯訴交易協商時,應該徵求被害人的同意,但顯然,目睹整個殺害自己妻女過程的克萊德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和程度的辯訴交易。另外,即使這場辯訴交易沒有成功,那麼檢察官尼克是否能夠把達比送進監獄呢?答案是模糊的,並且影片也交代了犯罪現場的證據不足,(警方破壞?),倘若達比由此而無罪釋放,那麼正義同樣沒有得到伸張的克萊德難道就此肯定美國的司法而善罷甘休了嗎?

悲劇是由誰釀成的?這樣的問題或許難以給出個唯一正確答案。相信沒有人會將手指向受害人、同時也是殺人犯的克萊德。因為他從開始到最後都是那麼令人同情,愛不起來卻也恨不起來。

悲劇是由誰釀成的?影片中兇手達比給出的一種無能為力卻也無可奈何的答案:你無法抗拒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