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鐵塔--Tokyo Tower

东京塔/东京铁塔/寂寞东京塔

6.1 / 408人    125分鐘

導演: 源孝志
編劇: 江國香織
演員: 黑木瞳 岡田准一 寺島忍 松本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龍球

2012-07-22 19:24:58

寫一個唯美的愛情結局也不錯


        鏡頭
        
        年紀漸長,每回觀影時越發感覺,自己對於畫面和場景的欣賞與滿足,甚於在意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事總是萬變不離其中;畫面和場景卻能夠在頭腦中構成再創造的空間,由觀影者向其間代入想像。整個觀影的審美體驗由此豐富。
        我喜歡影片開頭的那段。詩史和男生在一個房間纏綿。這似乎是一間高檔公寓;顯然房間裡有暖氣,因為透過畫面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十二月的寒冷。背景鏡頭是一扇巨大的盛滿整個房間的觀景窗;窗台非常寬敞,躺在上面綽綽有餘。這個鏡頭的畫面處理非常優美。從大床的角度,可以看到窗外下著雨;透過沾著水滴的窗玻璃,可以俯瞰下面燈火璀璨的都市。夜色下的東京,被籠罩著一層迷濛的水霧,色彩猶如水粉畫似的綻開,迷離斑駁,潮濕溫暖。
        僅僅這個鏡頭裡透露出的生活資訊就讓我羨慕不已。
        年方弱冠的男生,就能擁有如此富足自由的生活。
        或許因為故事背景是東京的緣故,這部影片中幾乎所有詩意唯美的鏡頭都與一種富足的物質生活氣息密不可分。
        比如那場一月的雪。飄飄揚揚的雪花自空中旋轉墜落。觀看它舞姿的男女置身劇院走廊巨幅落地玻璃後的溫暖空間。比如詩史與透的一次次約會,地點無不是高檔的酒吧、西餐廳或咖啡館,在高腳杯相碰的清韻和紅酒醇和的搖曳間交換著甜言蜜語。也許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我們考校愛情唯美的程度原本就取決於它發酵的場合。
        
        
        故事
        
        若非按上熟婦與小男生的情慾糾纏這種噱頭,在這個婚外情已然滿世界都是的時代,誰會來關注這部電影呢?
        兩個在婚姻中迷失的家庭主婦,兩個喜好和年長異性談情說愛的小男生,兩段結局殊異的不倫之戀。除此以外,《東京塔》並沒有剝離開一般愛情故事的通俗套路。
        黑木瞳飾演的詩史,物質生活優渥,能夠每日周旋於派對和觀看演出,沉湎於品酒、音樂和閱讀,優雅從容。婚姻給了她優越的社會地位,卻不能給她以持久的激情來克服饜足後的倦怠。詩史的老公富有、忙碌、不苟言笑,情感表達含蓄內斂至於吝嗇。這樣的男人,這樣的婚姻,無法滿足一個會醉心於馬拉第九首和凱賽爾《獅王》的女人的敏感心靈。
        她因此迷戀上一個小男孩。在原著中,他蒼白憂鬱,富於藝術氣質,電影裡倒是沒看出這氣質來。或許這便減少了此段情愛的精神內涵,而增添了多些肉慾成份。
        即使物質生活富裕,缺失生命激情所帶來的失落也終究難以彌補。這一切不禁讓人聯想起安娜卡列尼娜或者《包法利夫人》。
        這通常也預示著悲劇即將出現。我一直在等待,想像著它將以何種方式降臨。當詩史的丈夫約了男生到游泳館會面,在高台上打鬥的時候;當詩史違心說出「壞了的玩具我不要」這句話後,心碎的男生在高樓頂上徘徊時,我覺得悲劇的帷幕即將在血色中閉合。這當然也很落俗,不過我絕沒想到這個故事的最終結局竟會是團圓。
        一個如同三流小說般的童話結尾,它與影片優雅而瀰散著淡淡憂傷的氣氛,其不協調彷彿蒙娜麗薩的臉被畫上小鬍子,怎麼看都顯得相當彆扭。
        想必托爾斯泰或福樓拜會對此深感遺憾。因為,一個雖年屆四十,卻依然執著嚮往浪漫的愛情,天真脆弱得如同小孩子的女人,離開她的鳥籠,是全然無法在這個現實冷酷的世界生存下去的。
        她的烏托邦註定破滅。
        
        
        東京塔
        
        不知道作品何以起了這個名字。沒讀過原著,因此其象徵意義究竟為何便無從知曉,而在影片裡中我也未能找到相關直接答案。
        東京塔是東京一處地標式建築。據相關資料介紹是以艾菲爾鐵塔為範本而建造的。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鐵塔。
        東京塔塔身為紅白兩色建築,其照明燈光顏色隨季節變化,夏季為白色,春,秋,冬季為橙色。色調的冷暖變化讓人聯想到江國香織《熱情與冷靜之間》那部書名,這或許是塔所代表的某種象徵含義?東京塔防颱風、抗地震的建築特性,也似乎能暗合女主人公內心深處一股堅忍不拔、顛撲不滅的情感湧動。
        但是,這種表面的、機械的關聯性也許並不存在。
        由於東京塔是東京市內最高建築,站在塔頂不僅可以俯瞰東京市內景色,還能遠眺富士山。這裡因此成為東京都內一處風景名勝,每天都會吸引大批遊人觀光。
        這裡也是戀人們牽手密會的必到之所。日久天長,便逐漸獲得了某種愛情象徵物的意義,一如上海外灘那段被稱為「情人牆」的防波提。歌手梁靜茹唱到:「在東京鐵塔,第一次眺望。看燈火模仿,墜落的星光。我終於到達,但卻更悲傷。一個人完成,我們的夢想。」由此可見東京塔所象徵的愛情含義早已深人人心。
        或許,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象徵意義就是主創者拈來以之命名的根本原因吧。
        東京塔,就是某種愛情的信念。
        
        
        情感
        
        據說江國香織的書震動了社會。年輕男性同年齡是自己母親的女人戀愛,對方還是有夫之婦。即便可以認為日本人屬於能消化各類極端情感體驗的特殊人類,不倫的情感也依舊是大眾恥感窺視的焦點,就像片中高中生與自己同學的母親做愛。
        傳統的道德情操依舊牢固掌控著人們的情感取向。從這一點上來看,日本民族與華夏民族也沒有什麼不同。詩史,無論她多麼認識到自己戀情的必要和純粹,內心依然充滿罪感。透的母親在大庭廣眾譴責詩史「霸佔了我兒子生命中最純潔的三年」時的滿腔義憤令後者羞恥地沉默。是啊,一個四十歲的女人,憑什麼能去喜歡十八歲的少年,憑什麼能得到對方的愛?
        但或許日本人總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江國香織是以理解的筆觸甚而肯定的態度來宣示:女性,即便已年紀老大、嫁作人婦,也不論是面臨社會的嚴厲指責和背負內心巨大壓力的雙重折磨,也有權正視內心的情感需要。江國說:沒有什麼為什麼,只是想要在一起,或者分開。它是真實的,甚而是正當的。它是人性的呼喚。
        偷情的主婦(喜美子)儘管對丈夫極其不滿,卻沒有足夠勇氣去擺脫這種自己看來毫無希望的生活。找個小男生戀愛,與其說是尋找新的歸宿,莫如說是為了刺激寂寞的心靈,好發現自己依然還在活著,還能激動和期盼。她知道這感情沒有結果。可她依然會像個十四歲的初戀女生那麼撒痴撒嬌、蠻不講理,那麼不顧一切地衝動和憤怒大吵,甚至開車撞向男友的汽車。
        當一切情感的掙扎註定沒有結果的時候,她就只能寄情於舞蹈。看到她悲涼地訴說自己一眼望得到頭的命運:「」時流下的眼淚,心便顫抖著收縮。這維繫的哪裡是愛情,分明已是整個生命的重量。
        然而現實無比強大堅固。凡人似乎永遠無法奢望戰勝。這一點即便江國自己心裡應該也是很清楚的吧。喜美子告訴耕二:我們註定要分手。與電影不同,據說小說的最後沒有結果。一切悲喜都融入到現實的陰暗背景中去,無聲無息。
        所以有時候,像電影那樣留個唯美浪漫的結局或許也不錯。儘管明知那是虛幻,至少留給人一份幻想中的安慰。因為除此以外,世間別無其他安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