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含容篤

2012-07-22 22:28:48

看陳凱歌如何完成命題作文


        一提到陳凱歌,大家首先想到是「經典」《霸王別姬》,然後是「爛片」《無極》,最後是一大堆中庸之作。起初我也如此,但看了《搜索》之後,即擺脫了那種江郎才盡的刻板印象,因為我感覺似乎看到了陳凱歌同學在大螢幕考場上發揮出的真實水平。

什麼是真實水平?
    我以為,電影可以用之於歷史記憶的傳承,也可以僅僅用來娛樂,當然很多時候兩者難以分割。而我想說,用「目的」來為電影評分難免會出現不在一個層面上討論的尷尬處境。事實上,看看電影本身的產生過程,我更傾向於將電影看成是一個命題作文。沒錯,我將之比喻成語文試捲上那最後一題(儘管不見然是命題作文,此點不深究)。那麼,這一次的考題比較新穎,我們可以倒推為「新媒體與你我他」、「人肉搜索之我見」「媒體•文化•生活」……
    而陳凱歌同學這一次終於沒有仰仗作文選題自身的深度及駕馭它的資源優先權,也沒有劍走偏鋒在命題作文中玩意識流以致離題萬里,而是通過審慎的「謀篇佈局」,精準的「語詞句篇」,以及恰如其分的「立意」,來最終完成這麼一篇中上水平的作文。這裡有嫻熟的敘事技巧,更有看得到、感覺得到的人文關懷。因此我以為這份不討巧,也不賣弄玄虛的答卷是陳凱歌同學的真實水平。

審慎的「謀篇佈局」
    我想《搜索》備受指摘的地方主要也在謀篇佈局上。比如:
    1)主角過於戲劇化的設定(癌症、小秘、白富美等等)如何能代表現實生活中那些的確不講傳統美德、沒有五講四美的人,更何況當今社會矛盾如此之多(教育、貧富、家庭、錢權),一句「心情不好」又如何觀照得了這些普羅大眾?
    2)影片一開始便蒙蔽了所有人知曉真相的途徑,直到最後才幡然醒悟,很容易驀地萌生一種懲惡揚善的快感。可笑的是還出現「鏡頭前的懺悔」「捐款100萬」等濫俗情節,這種迎合主流價值觀的陳詞濫調未免有些蒼白。
    3)網民、社會公眾在本片中被漠視,大多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之處實際上僅由幾個主角完成。那麼「搜索」何在?同樣作為參與者的網民、社會公眾、那些有良知的媒體及其從業者的作用又何在?
    在我看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尤為重要。而這三問中,我認為第一問是《搜索》最大的問題,第二問是假問題,而第三問是作為命題作文難以回答的,換言之,我們不能以一本學術專著的標準來要求一部商業電影。
    第一問中主角的代表性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影片所展示的故事的典型性問題。首先我想讓諸位設想一下,作為答題者面對新媒體、人肉搜索這樣一個命題作文,你是選擇夾敘夾議,並陳列諸多現實案例,還是在有限的篇幅內清晰地表現一個個例,並在個例中注入你的人文關懷?我以為陳凱歌同學選擇後者顯然是明智之舉。但凡一個想要面面俱到影片難免平鋪直敘,個中細節難以讓人銘記,如《梅蘭芳》。此外,就算是專注於典型個例也牽涉到立意的問題(後面會談到),如若構想龐雜,立意過於高遠,則會底氣不足、邏輯鬆散,如《無極》。從這個角度看,對葉藍秋的戲劇化設定不無不可。
    其實所有被搜索的人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或是「苦衷」,顯然這是旁觀者無法把握的部份,誠然癌症這個理由能夠贏得大家同情,難道一個狀如痞子的社會青年就不值得同情,難道汪洋大盜就不值得同情,難道衣冠楚楚的名流就不值得同情?更重要的是,難道你的「錯」加上你的「身份」就構成了網路、媒體、公眾審判的理由?我想「葉藍秋」這個角色如此設定至少有一個作用,即不是說任何人只要得了癌症就有博得同情的資本,而是沒有人有權因為你的「錯誤行為」而侵害你的人格權!我想這才是《搜索》要展示的東西,這才是人肉搜索惹來爭議的核心。
    第二問之所以是假問題是因為「知情權」本就是言論自由中被常常忽略的一點,《搜索》只不過是如實地呈現了現實情況。要談言論自由,則繞不過知情權,對於資訊短缺的「有苦難言」我們要抗爭,而「無稽之談」式的自由我們更不需要!肢體表達也是言論的一種,因此「不讓座」在法律上當然是葉藍秋的言論自由,但試問有多少網民,多少媒體及其從業者在他們的言論自由中主動去踐行「知情」的義務?沒錯,在這裡看來,知情權不僅是權利更是一種義務!
    如此一來,面對陳若兮急不可耐的新聞炒作,楊佳琪的新聞傳播責任意識淡薄,沈流舒作為老總的無知,莫小渝小人物式的利己思維,楊守城前期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面對這群不明真相的可笑可恨的人物,我們沒有必要假裝義憤填膺,這不是影片的不公平處理,反倒是我們所有人的悲哀。
    至於第三問,雖然我認為不宜要求過高,但是最後仍要解決一個問題—— 「搜索」在此片中到底起什麼作用?簡言之,片名可否改為《圍繞「小三」展開的五入宮心計》。在此,我想引入傳播學中的一個概念——「輿論假像」。意思很簡單,在網路中你會看到各大論壇、貼吧、網路評論對某一事件的熱議,但很可能你感受到的這種輿論關注度、輿論傾向等均是輿論假像。原因簡單說來就是,有人可能為了贏得別人對其輿論的認可會發表很多次「言論」,而對某事件持肯定態度的人大多會選擇沉默,有研究顯示網路言論很大程度均是持否定態度、批判態度,更有甚者,有人在網路上和現實生活中持不同態度。
    這就跟「搜索」的意涵密切相關了:首先,沒有人規定搜索一定要有「結果」,就算你看到眾說紛紜,可能裡面都沒有真相這一「結果」,這便是輿論假像的一種情況;再者,通過網路搜索的「參與」是難以察覺的,把那些通過網路放大或者縮小了的事情,說穿了還真就是「屁大點兒事」。圍繞小三展開的宮心計怎麼就有不行了,現實情況的格調不見得比這高。當然這是玩笑話,總而言之,我們當然喜見能將整個事件的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梳理得有條不紊、層次分明,但若囿於篇幅,又出於商業考慮,擇其核心人物只對情節衝突濃墨重彩,對個中線索(搜索)寥寥幾筆未嘗不失為中策。也就是說,根據輿論假像的理論,「搜索」一方面可能是一種「徒勞」,另一方面「搜索」作為還原真相的手段委實捉襟見肘。
    此外我以為,對「搜索」二字的微弱詮釋反倒為讀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間。至少對我而言,看完影片之後就常常不自覺在自身經驗中捕捉到那些曾在片中匆匆掠過的細節。

精準的「語詞句篇」
    這裡的語詞句篇顯然指的就是《搜索》中,演員、台詞、場景等的選取。其實要說「精準」確是有失偏頗,就是陳凱歌顯然也有更精準的時候。但此處我只想提一下飾演葉藍秋的高圓圓。
    高圓圓給我印像一直是漂亮,然後沒了。就算在演繹兇狠的周芷若時也處處透露出一股嬌嗔的感覺。但是漂亮自有很多維度,比如有時候漂亮是一種能夠使人懷疑的因素。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墨鏡姐事件」之後不久,葉藍秋就約來記者想要道歉。在咖啡廳裡,她戴著眼鏡,吐著口紅,啜泣得若有似無。這種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章子怡詐捐門、抵制莎朗•斯通……
    高圓圓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她的美欲語還休,她的聲音嬌氣閃爍,她的衣著還樸素得那麼華麗。每一點都是助長非議的因素,導演的眼光不可謂不精準。

恰如其分的「立意」
    事實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私生活領域,對隱私等構成的威脅都已經成為了共識。然而,要釐清媒體、生活,以及社會歷史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還是有相當難度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在聽到陳凱歌自詡「現實主義題材」時會一陣唏噓。
    而陳凱歌在這篇命題作文里唯一可以取勝的辦法便是「限定」主題。通常我們考察媒體和其他社會結構產生的關係會從「媒介生產機制」「新聞傳播產品文本分析」「媒介影響」三個方面出發。「搜索」作為一種傳播生產方式自然是屬於第一類,而這裡的媒介便是網路,這裡的生產機制便是所謂web2.0的資訊交互。簡言之,只要影片的情節衝突建立在網際網路各種交雜互動的資訊上,並隨之發展,那麼至少影片是沒有離題的,準確地說,若是沒有「搜索」,輿論壓力便難以形成,情節最終也會因此抵達不了高潮。可見,陳凱歌放棄了全景式的典型性敘事,而選擇了認識網路這個媒體的其中一個維度,從程序上質疑了「人肉搜索」,不可謂不恰如其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