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hysta

2012-07-25 09:46:36

論[搜索]中的個例與普適性


    電影創作好比是寫作文。尤其作為面向大眾的主流商業電影來說,它首先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長篇幅里把故事講完整講清楚,然後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表達鮮明而清晰的主題思想就錦上添花了。

    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陳凱歌這次的[搜索],只能說是差強人意。陳大導演的野心太大,想要在影片中塞入太多的營養,於是我們這些食客到頭來只能落得個消化不良不知所云。

    首先是葉藍秋之死。影片的靈感來源是前幾年熱議的人肉搜索,好像還出了個什麼類似的不讓座被人肉事件成為了本片的引子。OK,那麼請把這個「人肉搜索導致美女香消玉殞」的故事講好。可惜陳凱歌沒有做到,他想到的是去挖掘,或者我們說通俗點,YY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相關人物的背景故事。所以藝術加工後的結果是葉藍秋其實是有絕症的。這是對她的所作所為的一種解讀,有它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但另一方面這就沖淡了影片中人肉搜索網路暴力這個主題。因為在我們看來,葉藍秋得了絕症,本來就是要死的,網路暴力只能說是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殺死她的真兇。導演一直在試圖混淆一個概念,那就是葉藍秋是美麗的、無辜的,於是相對應的我們都是暴民,是劊子手。

    也就是說,導演在用一個個例來反推普羅大眾的道德良心和他們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於是我們反過來看看葉藍秋的道德良心和她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葉藍秋的不讓座是因為她得知自己患了絕症心神恍惚情緒不佳,這使得不讓座這件事有它的合理性,但我們不能因此說不讓座就是正確的。做錯事就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就好像小學生做錯事還要罰站罰抄作業一百遍不是嗎?當然問題的關鍵也是爭議的焦點是說,這種錯誤罪不至死,但這又要回到上一段的論調,即這不過是個個例罷了。個例不能證明網路暴力人肉搜索是正確的,但因為網路暴力致死的案例,恐怕還不夠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一個零頭,不構成社會普適性,陳大導演在這裡顯然有為了藝術效果放大現象然後上綱上線的嫌疑。

    再將視角轉到這個事件的另一方,即媒體的道德底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記者就該采新聞。相信每一個學過新聞學的人都知道一些小伎倆能讓同樣的事件通過宣傳看起來更有噱頭更吸引人,而記者挖掘新聞線索和深度就像銷售要完成每月的銷售額度一樣理所當然。無所不用其極的背後是迫於生活甚至生存的壓力。在我國還沒有進入讓工作成為一種興趣而不是謀生手段的共產主義社會之前,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無所謂道德不道德。在本片的事件中,導演在盡力渲染和美化陳若兮這個新聞工作者的形象。首先導演想說明她不是一個拜金主義的勢利小人,她往上爬是為了生活為了家庭,這為她的所作所為鋪上了一層愛的光輝。其次導演想強調她是在挖事件深度而不是挖隱私八卦,意圖是想將媒體在這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同人見人惡的狗仔隊區分開來,進一步的目的是為了給對媒體的觀察和反思提供空間。但陳若兮的這根線,將先前的網路道德的主題引向了另一個方向,即現代人對媒體的利用反映的人性的美醜善惡。一坑未填,又挖一坑。

    再然後說到感情這個主題。影片中兩條感情線,一條是楊守誠、陳若兮和葉藍秋的三角,另一條是沈流舒和莫小渝。其實都很好解讀。在第一條關係鏈中,陳若兮對楊守誠是一種姐姐或者母親式的愛,而楊守誠則從自己和葉藍秋的相處中看到了平等,反過來葉藍秋從楊守誠身上找到了這個冰冷社會給不了她的溫暖和關懷,所以楊和葉二人相愛是合理的。在第二條關係中,莫小渝愛的是沈流舒的錢和追女人的手段,而沈流舒喜歡的是莫小渝的優雅和頭腦簡單,人總愛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而這條關係中根本沒葉藍秋什麼事,因為沈流舒和葉藍秋在事業性格上存在共通點算是一類人,缺乏相互吸引的誘因,這也是為什麼說莫小渝頭腦簡單的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感情線的發展其實也不關人肉搜索什麼事,這等狗血的情節放到另一部肥皂劇里也算中規中矩差強人意。

    如果一定要歸納總結這部亂燉片的主題,竊以為就是兩個字:利己。

    葉藍秋的自殺是利己的,她只是想用死來把自己從等待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她死了倒是一了百了了,但是她有沒有考慮還活著的楊守誠的感受?有沒有考慮她和楊守誠的愛對楊守誠陳若兮二人生活的影響?死者長已矣,活人還得活。從這個角度說我甚至覺得葉藍秋沒資格說愛。陳若兮的上進是利己的,她沒有真正理解楊守誠想要的是什麼,以為用一種強勢將楊守誠保護起來就是愛,所以他們愛情的終結其實只是早晚的事,與他人無關。沈流舒當然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老奸巨猾。而莫小渝可以為了錢和沈結婚,也可以為了所謂真愛和自由和他離婚,影片結尾只有她獲得了解放,因為陳紅是導演夫人兼本片製片人。

    一圈看下來,好像隻有楊守誠與利己這個主題無關,但引用前文所說,這不過是一個個例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