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戩

2012-07-25 11:19:18

我們必需要對網路暴力做深刻反思


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網路已經取代電視成為當下年輕人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陳凱歌編導的《搜索》,很明確的描寫了當下時代的瘋狂與失控。就網路傳媒的基本性質而言,由於它能夠提供及時、甚至與事件同步的資訊,因而較之其他一切傳播媒介都更便捷地貼近生活本身。同時,由於網路傳媒的開放性,使任何普通受眾都能通過它而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這又使得網路傳媒具有高度的自由參與性。

這種看似自由的參與其實只是一種自發的任意性,而不是對事件本身的真實參與,其本身充滿了盲目性。網路實際上只是把大量分散的個體串聯到一起,並沒有改變個體本身的性質,因此這些串聯到一起的個體仍然是一群烏合之眾,既沒有相應的文化立場,也沒有相對一致的目的訴求。然而,這些被聚合到一起的個體其本身卻蘊含著巨大的話語能量,盲目的蟻眾與嘈雜的話語足以淹沒任何正確的意見或行為。

其次,網路傳播及受眾的盲目性還導致某些群體出於自身利益開始對網民進行誘導性傳播,通過預設或編排能引起民眾注意的話題,從而成功地民眾的注意力吸引進來,並在其中或推波助瀾或暗示誘惑,從而使輿論朝著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網路在帶給我們資訊便利與話語自由的同時也將資訊污染與話語盲目推到我們面前,而陳凱歌本人也是最早的網路話語暴力的受害者之一。事實上,這種無限制的網路圍追及人肉搜索恰恰是對個體自由的最大褻瀆和剝奪,它在把受害者推向前台的同時也把民眾轉變成看客,甚至可以說社會菁英裹挾網民一起作惡。當年魯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態由現實升級到網路,而由於網路的便捷性及虛擬性使得圍觀的觀眾更觀浩大也更無須承擔任何話語責任。《搜索》中葉藍秋最後的自殺,與其說是因為對癌症的恐懼,不如說是對網路暴力的絕望。

當初《無極》上映時確實沒有達到人們對陳凱歌作品的期待價值,但是如果對照那一陣先後上映的《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作品來看,也真談不上比它們更差。然而,胡戈的網路惡搞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卻將《無極》推向了風口浪尖,也讓陳凱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時至今日,當人們在評論那時的幾部作品時,或許不會記得其他作品的各種軟傷、硬傷,但饅頭血案卻仍然是《無極》的代名詞。而即便胡戈本人進行道歉,也遠遠未達到相應的傳播力度。

網民對「特定事件」的認知,往往伴隨著無知的「自以為是」,資訊時代的網民,往往過度自信,資訊之「真實」接收、接受之佯謬卻經常失效,我們與世界的真實關係基本上是破缺的、發散的、失衡的,因而網路在給予我們眾多資訊資源時也展現了它讓人恐怖的危害力,它為民眾提供了更多話語暴力的機會並培養了網民的看客心理。在它面前我們每個人的隱私都是不安全的,隨時都會被推到公眾面前。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公眾展現並沒有真正還原事實本身,而隨著不同利益群體的介入,對真相的追尋更是變得遙不可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