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水裡的樹

2012-07-29 08:15:44

自由不死,熱情不亡


剛剛結束了大名鼎鼎的《死亡詩社》,心中振奮又壓抑。片子很長,卻一點兒也不讓人覺得拖沓。故事的一開始,是莊嚴的威爾頓學院的開學儀式,散發出追求卓越的人群才有的莊重嚴謹一絲不苟,似乎自己也被「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校訓感染了,甚至有種嚮往這種嚴格約束而成為更卓越的人的衝動。但是馬上,鏡頭轉入學生們的宿舍,在禮堂里整齊劃一不苟言笑的學生們立刻變成了勾肩搭背互相調侃吸菸爆粗口的16、7歲少年——剛才追求卓越的幻覺立刻就消逝了,明白自己回到了人間。威爾頓學院的課程全都嚴肅枯燥一絲不苟,但是未來的律師銀行家們學得孜孜不倦不知辛勞。其實知道了結局之後很懷疑是否他們就這樣一直不自知地奮鬥著或許人生不會面臨那麼多的是非和困惑,少了很多糾結與痛苦。然而沒有如果,要發生的事也正是整個故事最動人的部份所在。基廷讓他們盯著那些老照片上故去的年輕面孔,在他們耳邊輕聲呼喊「seize the day」,當鏡頭特寫那一張張臉時,真的有一種穿越陰陽聽到人性最本真的呼喚的幻覺。這是覺醒的開始。他們撕去死板的閱讀詩歌的法則,站到桌上換眼看世界,好像漂浮在空氣里嚴苛的紀律瞬間被打破。死亡詩社的形成是一個必然,是被釋放的青春主動嗅到的自由快樂的氣息。聽完山洞裡頭自由自在地朗讀出的詩歌,奇妙的化學反應就發生了。這才是詩歌應有的被理解的方式,那就是活生生的生命,活生生的本性的釋放。追求戲劇,追求美麗的女孩,追求最獨一無二的自我,這樣的感覺才是青春中最美妙的體驗。
但是電影如果只是探討了這個主題,那它還不夠讓人難忘。畢竟追求自由的天性誰都有,但之所以會在如今變成一個需要「覺醒」才能領悟到的真理,一定有很深的緣由。很順理成章的,靠天性和愛情是學不會化學物理拉丁文的,也當不成律師醫生銀行家。Get a life,這是大部份人生活的主題。所以當尼爾的父親嚴苛地要求尼爾放棄「愚蠢」的戲劇追求時,每個人都能理解尼爾的不甘,也能理解他的妥協。就好比如今,現金跑車奢侈衣服不會自動貼上你,為了有那麼一天能夠盡情地消費他們,大多數的我們就只能消費自己的青春來換日後的體面。只是,悲哀的是,「曾付出多少心跳,來換取一堆堆的鈔票,秒速捉得緊了,皮膚卻漸漸鬆了」財富像是鴆殺青春的毒酒,你要得到它就要當賣自己的本真。就好比又被稱為地獄學院的威爾頓學院要用傳統紀律來扼殺自由的天性,而獲取常春藤的門票。然而,這一切最諷刺的是,獲取名譽財富好職業是為了更快樂的生活,更自由地釋放自己,而獲取它的路上卻把所有這些追求自我的快樂和本能都消磨了。人生變成了一場機械的謀生,而不是一次精彩旅程。
影片另一個引人思索的副線,在於「死亡詩社」被調查後,學生們的反應。這同樣是赤裸裸的人性。出現象卡麥隆那樣的叛逃者是必然,而大部份學生的表現也是情理之中:內心不願背叛基廷不願被判本心但卻無力反抗。這其實又回到了主題: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永遠有現實羈絆。當學生們站在課桌上向基廷致敬,與陳腐的生活鬥爭並勇於說「不」時,這一場「死亡詩社」的價值就永恆不滅。
其實就目前已知的生活來看,謀生與追求自我的矛盾一直存在。或許每個人追求的,就是在這架天平上小心翼翼維持精確的平衡。為實現真我而付出生命,如尼爾,固然是一個悲傷的選擇。然而當結束了電影,我開始確定,機械地生活而不自知,完全錯過了沿路的風景,那是比犧牲生命換取自由更加悲哀的人生。學生們為自由而做出的勇敢而純真的努力,是整部影片所有美妙的體驗的凝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