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PeopleMountainPeopleSea

6.2 / 182人    91分鐘

導演: 蔡尚君
編劇: 顧小白
演員: 陳建斌 陶虹 吳秀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冷百科孫小社

2012-08-06 05:26:21

海外未刪減改版影評:人炸了,山塌了


在紐西蘭放映的人山人海是威尼斯電影節原版,未刪減。

人山人海,其主題和氛圍與三峽好人、落葉歸根、盲山等現實主義題材,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中存在的矛盾等作品不無類似之處,取材於生活中確實發生過的事件。它將曾經發生過在貴州山區裡的一個真實的追兇復仇事件進行了再創作。如果按照事件本身所具備的條件直接複製在螢幕上,那麼人山人海可能是一部集結了懸疑、刑偵、公路片和美國西部片風格商業大片,因為這個「五兄弟追兇」奇案的情節離奇,跌宕起伏,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劇本,原本可以像落葉歸根那樣,將一個千里背屍還鄉的傳奇稍加藝術創作,直接登上螢幕。

但人山人海的導演蔡尚君並沒有這樣做,他放棄了素材中那些有吸引力強的「賣點」,賦予了影片一種接地氣兒的質樸,甚至有一種未經琢磨的粗糲的感覺。無論是劇情的推進還是角色的塑造,影片將減法做到了極致,主動去削弱真實案件可能給影片帶來的那種緊湊的、令人呼吸急促的故事性。

影片的劇情主線很簡單,陳建斌飾演的返鄉農民工老鐵死了弟弟,而吳秀波飾演的搶劫殺人的兇手在逃。公安部門的搜查進程緩慢,老鐵決定親自上路捉拿兇手,最後與兇手在黑礦窯里狹路相逢。主線之外,發生了老鐵賠款、老鐵遭遇兇手的寡母、被工友詐騙、追兇無果於鄉村法師處算命、重逢陶虹飾演的「前女友」和自己的私生子等支線情節。

影片的現實主義呈現一種仿紀錄片的感覺,任何起到闡述劇情發展的畫外音被全部摒棄,觀眾對劇情的判斷只能建立在片中角色有限的視角之上,就算如此,許多場景中鏡頭甚至不會去跟進故事,讓原本就有限的視角變得更加狹窄。影片幾乎沒有摻雜過多的藝術性手法,只有在少數幾個空鏡頭中出現起到連結作用的背景音樂,還有結尾處的畫面處理。這樣的拍攝方法讓整部影片成了一個拙舌的敘述者,劇情在描述過程中時斷時續,大部份時間甚至會歸於沉默,任由觀眾或期待或急躁地猜測被隱去的片段是什麼的可能性。

這樣的拍攝方法是一種間離效果的最佳體現。所謂間離效果,就是一種使觀眾無限貼近劇情,卻永遠置身於劇情之外的手法。比如在黑礦窯中,工頭動用私刑,用高壓水槍噴死一名工人的這一幕裡,影片完全不試圖去交代這名工人所犯何罪,甚至對黑礦窯中存在私刑這個現象進行任何的鋪墊,直接帶入鏡頭。在工頭處死了犯事兒的工人後,我原本以為他會殺雞儆猴般教訓一下圍觀的工人們,但卻沒有,他了結了一條人命後甩手走了,而圍觀的工人中沒有一人竊竊私語或發表任何意見。整個片段中,唯一傳達資訊的竟然只有在逃嫌疑人吳秀波的眼神,還有監工們手中揮動著帶有強烈的警告意義的鐵棍。

當影片摒棄畫外音,將劇情的發展交給角色來完成,卻又不給任何角色以大篇幅的敘述性表達,那麼我們只能從他們的心聲中去試圖建立理解。即便如此,影片仍然以不正面描述任何可能存在的人物的心理描寫,來斬斷觀眾對影片的被動理解的最後渠道。你對影片的理解,只能通過認真的觀看和獨立的思考來完成。這樣的做法使得影片喪失了面向大眾的普及能力,同時拔高了對觀眾素質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國電影文化中,這是一種非常大膽,自負的做法,使你要嘛因影片的枯燥和壓抑放棄觀看,要嘛就得被迫動用可能生鏽的思考能力,進行推理和判斷。所以就票房來說,哪怕沒有遭到公映前的阻力,它也註定將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但正是這種不面面俱到,不趨附於大眾的「自負」般的風骨,是讓我對蔡尚君導演產生敬意的原因。

前面提到了這部影片在藝術手法和故事性上所做的大刪減,其實影片也在另一方面大做加法,影片對一些鏡頭的表達幾乎奢侈到了好像膠片不要錢一般,絲毫不吝嗇對一些「無意義」的場景和動作的拍攝,比如對於老鐵這個角色所進行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動作,如劈柴,影片完全沒在乎這些無意義動作對劇情毫無推進作用的現實,而是將大量類似鏡頭收錄在影片裡。比如一個拍攝老鐵蹲在橋下石墩邊抽菸的移動鏡頭,自右向左推進,右邊是他的摩托車,左邊是抽菸中的老鐵,中間是粗石墩的特寫。表現粗石墩對劇情來說有任何意義嗎?沒有。那上面連一句可以做為諷刺手法的小廣告都沒出現,只是一個不新的石墩表面上粗糙的細節。

這些看似與主支線劇情都無關的空鏡頭,以及對一些如劈柴在內的重複性動作的表達,實際上從另一方面加深了影片做為拙舌的敘述者的沉默,以及老鐵的沉默——而老鐵的沉默是這部片子和這個主角的一個重要的靈魂,待後面再解釋。

除了這些毫不吝嗇膠片的「閒筆」之外,還有大量做加法的,傳達出龐大資訊量的描述性鏡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老鐵攜工友在重慶棚戶區搜索兇手的片段,跟進鏡頭隨著他們在棚戶區里挨家挨戶地搜人而快速切換場景,並傳達出大量極其用心的對細節的表達,幾乎每一次場景的變化,都有著新的資訊量傾瀉而出。這種客觀寫實的描述,讓觀眾幾乎直接進入到那些破敗、頹唐的陋居之中,令我第一時間想起了蝸居在北京地下室裡的那些底層民眾的生活。在老鐵兩人重複進行的搜人的行動以外,你會看到在狹窄居室內相擁看電視的小情人、緊閉著但傳出家暴聲音的木板門、母親陪著看電視的兒子、父親摟著捧大碗吃飯的女兒、簡易廚房中某位忙著切菜的婦女——甚至可以看到廚房牆上非法私自接出來的電線和插座。我的思維在這期間明顯不夠用了,我開始跳躍性地思考棚戶區內的管理問題、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乃至簡陋的電線所可能導致的火災隱患,等等。這就是我所謂的加法,龐大的資訊量使我不得不放棄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因為新的問題接踵而來,最後給我一種很疲憊的無力感,就這麼一段,我就立刻疲勞起來。

與棚戶區做比較的,應該是黑礦窯的描述。同樣是擁擠著底層民眾的兩個場景,表達方式卻如此不同。在棚戶區里,鏡頭所包含的細節是豐富的,一帶而過的角色也是各具性格與眾不同的,整個場景雖然破敗不堪,但是有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就像身處黑暗中卻生機勃勃的雜草。可在黑礦窯內,影片重新做起了減法,大量鏡頭重複表達著一些類似粗石墩一般,毫無畫外音,毫無意義的場景——重複的巡邏、重複的電梯上下礦井、重複的挖煤、重複的下井前搜身,重復出現的亂石、荒山、瓦礫,等等,資訊量是貧瘠的。這裡有著人數不少於棚戶居民的礦工,但是他們臉上都是煤灰和木然的神色。他們聚集在一起,人頭攢動,卻令人恐懼地找不出一絲生氣。煤本是死去多年的植物,這種礦物本身就是無生命、死亡的一種最形象的象徵。

在棚戶區里,時常有陽光從屋頂的破洞中漏出,而在礦井下,暗無天日,這兩個細節的對比感非常強烈。不是在說棚戶區比黑礦窯更有生命力就更好,只能說黑礦窯比棚戶區更加絕望。

關於影片的表達方式,最後要提一點。蔡尚君導演善於利用鏡頭來傳達重要的線索,鏡頭反而替代了角色的心理描寫。比如黑礦窯中被老鐵用苦肉計保住命的那個未成年的礦工,他第一次出場是在一次搜身的排隊中,他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因為他長得像郭德綱。鏡頭沒有刻意去塑造這個角色,他出現過幾次,都是作為背景人物,比如在礦工洗澡時,他在背景里給工友做刮痧,再比如吳秀波試圖點燃火柴時,他是第一個發現並高喊爆炸的人,讓我記住了他獨特的嗓音,以致於他後來被老鐵打斷胳膊時,我只憑聲音的辨識度就認出了受傷者是誰。

當他第一次以主要角色出現在鏡頭裡時,山崩地裂的爆炸已經發生了,而在沒有任何多餘的圍繞他的描述的情況下,他在漫天煤灰和顫抖的大地上那副恐懼到茫然的面孔,沒有給我帶來突兀之感,反而一下子讓這個突降法式的結尾把我窒息住了。

結尾處選擇用突降法,使劇情戛然而止,這讓我想起了盲山的結尾,那位被拐賣到山裡的女孩,在絕望中失手砍死了自己的丈夫。突降法,會強烈加深觀眾的絕望情緒,一種無力感隨著結尾處的大量留白而迅速建立。

另外,在幾處場景中出現的「電視節目」這個道具起到了蒙太奇的作用,比如在棚戶區出現的電視裡廣告的背景聲音,比如老鐵和情人以及私生子在麻將館裡吃飯時背景電視中出現的電視節目,都造成了一種巨大的反差,一種貧富距離的對比。電視廣告中介紹的高級商品,也許是貧窮的棚戶區民眾永遠無力購買的,而私生子和前不久剛強姦完自己母親的父親一起吃飯,在家有兒女這部都市親子情景喜劇的笑聲之下,有非常直接的對比效果。這使得我立刻產生了一種陌生感和疏遠感,感覺這些底層民眾距離今天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中的所謂現代中國人來說,非常非常遙遠,似乎他們不屬於這個「經濟迅猛發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小康時代。

———————————————————————————————————————

說說老鐵。

老鐵絕對不是一個英雄。或者說,他是一個給人以英雄錯覺,卻最終發現他的平凡和普通本質的人。按照殺弟兇手的寡母的話來說,敢做不敢當的兇手是個懦弱的壞人,那麼老鐵或許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懦弱的沒有明顯好與壞的區分的凡人了。

他的給人以錯覺的英雄氣質來自他的沉默。當一個人開始不說話時,你就會猜測他可能要開始牛逼了,這是屬於武俠小說中關於俠客耍酷的定義。老鐵很少說話,會讓人以為他深藏不露。

實際上,老鐵不說話,是因為他要掩飾內心的軟弱。

當他招來的工人因採石廠事故瘸了腿之後,老鐵不出聲,在警局裡一個勁地抽菸。警察跟他說可以拿錢了事,不然就要吃三年牢飯,輕踢了老鐵一腳,老鐵還是不出聲。

傷殘工人的家屬上門來鬧事,老鐵不出聲,睡覺。對方揪住老鐵的老婆不放,老鐵不出聲,翻身下地——我以為他要教訓滋事者——他進屋抓了頭豬交給對方抵債,還是不出聲。

老鐵追錯了人被幫派圍堵,他不出聲——我又以為他會做點爺們的事情;老鐵看見工友扎毒針兒,他不出聲;老鐵幫工友運毒被「警察」待了銬在廁所里,他不出聲;老鐵發現他被工友聯合假警察騙了錢,他不出聲;老鐵強姦自己以前的情人被私生子看到,他不出聲;老鐵被情人追問對未來孩子的打算,他不出聲;老鐵被村裡的法師反問「你不是見過世面怎麼還來找我」時,他不出聲;老鐵追到內蒙追兇被人當面撕了通緝令時,他不出聲。

老鐵不是啞巴,他說過話,他需要工友留宿並幫他追兇時,他說了幾句讓人彆扭的客套話,反被工友當場揶揄;他被幫派圍堵時沉默了很久,最後沖老大遞出去煙,說凡事好商量;他甚至用刀片和啤酒瓶「說話」——他被銬在廁所里時試圖靠吞刀片這種伎倆來獲釋,「說出了」心中的沒出息的小算盤,他用啤酒瓶砍了那個騙他的假警察,「說出了」內心的忿恨。

可是我原本以為他會在那個沒有目擊者的小廁所里攮死那個騙子的,他沒有,那騙子甚至沒被敲暈,還能破口大罵狗娘養的。老鐵就在這句黑色幽默的罵聲中離開了。

他在搶摩托車時也開口說話了,但他沒有殺了被搶的車主。

老鐵唯唯諾諾,寧事息人,總結成一個形容詞,就是懦弱。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公正和險惡,他一概以沉默面對,就像會接納一切污染的大海。

他說話時,充滿了小市民的油滑和狡黠。

但是他有哥們義氣,有同情心,甚至對私生子還有那麼點不多的父愛,從他對待兇手的寡母,對待工友,在船上對待私生子的幾處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他不是壞人,但他絕對不好。他沒有法律意識(幫忙運毒和私自追兇的事兒都做的出來),他沒有家庭責任感(需要解決性慾時一樣背著老婆找前女友),他不尊重女性(他強暴了前女友),他迷茫又迷信(他做事前要找法師做法),他窘迫時一樣會犯法(搶摩托車)。

當社會對他的施壓和羞辱超過了他沉默所能容納的範圍後,他也會爆發,就像封建社會末期農民一定會上梁山鬧革命一樣,老鐵也革命了。和革命了的阿Q第一時間跑回老東家趁火打劫差不多,他的革命是在絕望中與黑礦窯同歸於盡,他們的革命沒有建設性,說白了,就是沒多大出息,就是報復社會。這個沉默的人一生中鬧騰出的最大的動靜就是悶響的一聲爆炸。

老鐵是典型的中國普通老百姓中的一種人。

影片另一個莫大的黑色幽默是,當老鐵發現他無力從礦工中辨認出兇手,而且就算辨認出,自己已經在一個像獨裁王國一樣恐怖封閉的黑礦窯里也無力舉報給警察時,他選擇了大家一起死的歸納法,想帶上兇手一起下地獄,可是,兇手吳秀波已經於之前試圖引爆礦井的瘋狂舉動被其它工人打死了(對於吳秀波的這個舉動我和其它影評中的看法相同,大概是因絕望產生的自暴自棄)。老鐵鬧了這麼大動靜,也沒報仇成功。

老鐵為什麼要死,導演何平有句評價我覺得很準確,他說老鐵是個沒有未來,只有過去和現在的人。他的奔頭就是要找出兇手,或送他上法庭或手刃了他報仇,但當這個念想徹底破滅的時候,他的絕望就收不住地要把他自己吞噬了。

老鐵引爆礦井的火柴,是用吞刀片的方法帶進礦井裡的,說也好笑,也許只有這麼沉默的一個人,嘴巴里才能藏得住東西,悶油瓶通常都惹不起。

老鐵的死是窩囊的。

———————————————————————————————————————

影片最後的一幕有些唯美,漫天飛舞的骨灰一般的黑色煤灰,垮塌的礦井口像地獄之門一樣噴出火焰,接連的小爆炸顫動著大地。但我個人感覺,這樣的大手筆處理的爆炸,卻不如盲山中那一把砍死人的鈍刀更有表現力。

片名叫人山人海,最後,人炸了,山塌了,不知道有沒有衍生出的特殊的意義。

自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等作品掀起了中國當代現實主義電影的覺醒之後,相關題材的作品在嚴苛的審查制度的干預的夾縫中艱難但頑強地生存著。這裡有婁燁(如春風沉醉的夜晚)和王小帥(如我11)的現實主義藝術電影,有張猛(如鋼的琴)和張楊(如落葉歸根)等現實主義喜劇電影,還有就是李楊的盲山,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這樣的仿現實的現實主義電影。你大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去理解這些帶有寓言性的影片。

一定要看原版作品,通過審查的刪改版沒有任何意義。

還有很多話想說,比如對於山區警察給老鐵塞錢的舉動的理解,但是我累了,到此為止吧。

我在讀的加繆的《墮落》中有這麼一段話:「最後,您看,最根本的是不再自由,是懷著悔恨之心服從比自己更為狡黠的人。當我們都是罪人的時候,那就是民主了。親愛的朋友,還不算應該為孤獨地死去而進行的復仇。死是孤獨的,而奴役是集體的…所有的人終於聚集起來,然而是跪著,低著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