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ivienne

2012-08-09 07:21:31

光明小尾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劇情很陰鬱不要緊,只要結局裡所有人物都達成目標,最後給我個幸福表情的定格,淺薄如我是喜聞樂見的。
       不帶這樣的。
       哪怕悲劇在給人一大錘子後,至少留有舒緩的餘地。或是親人在墳頭的痛哭,或是面朝大海的平靜。
       可《超脫》沒有給我光明的小尾巴:主角坐在講台上,念著愛倫·坡的詩,似乎一切歸於平靜,但這種平靜沒有撫慰我,沒有讓我超脫劇情的壓抑,反而讓我感到更深的空洞。

        各人是否都超脫了,我不得而知。
        我不習慣:主角沒有和漂亮女教師在一起,胖姑娘用自殺解決問題,學校最終分崩離析。不過外公得到原諒後安然離世,小姑娘回到主角身邊,還是我習慣的模式。
        這麼一想,還是有點溫暖殘留的。哈,編劇也不是很決絕的人,至少還記得電影哪怕不造夢,也必須給人留下希望。

        有人說,這電影提出的是教育的危機。
       胖女孩在想像葬禮的作文中,揭示了父母與孩子的緊張對立。如果她死了,父母除了悲傷,更遺憾的是「她沒有機會進普林斯頓大學了」。
        電影中不止一次提及了分數。這讓很多人與孩子站在了對立面上。孩子天真地抱著不切實際的夢想,對分數毫不在乎。老師為此急得跳腳,父母為此傷心,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忽視了孩子的需求。
        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我聽過最美的答案是,為了全面地發展一個人,使其實現自我價值。分數是一個衡量的標準,但公平未必等於正確。分數測量著知識的掌握程度,無關智慧,無關情商。當孩子連活著的信仰都沒有找到時,談分數有何用。

       何止是教育。還有人際關係。
       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孤獨。孤獨沒有引導人走向對生命的探求。孤獨引人走向空洞和無助。
        因為世間冷漠。
       電影中有許多表現孤獨的鏡頭。每個人在各自的車裡沉默,滿臉疲倦。家中沒有飯菜,妻子直愣愣地盯著電視機發獃。老夫老妻間的愛情也褪了,他砸破當年送她的花瓶,換得她的一滴眼淚。
        電影裡穿插的粉筆漫畫特別有表現力。有一幅是孩子牽著父母的脖子,像對待馬匹般使喚他們。孩子是父母的上帝。他們暴戾,要東要西,不會感恩,不會尊敬。
       電影裡誇張地描繪了師生的對立,家長的蠻橫。陌生人間本該互相關愛,但他們似乎忘記了共同的語言。一張嘴,不是溝通理解,而是凌亂的髒話碎片。
        愛情、親情和陌生人間的情誼都崩塌了。沒有信仰和等級的束縛,人並沒有更自由,反而承受著人際關係的破裂和混亂。
       
       哦,幸而主角給我們一個正面的榜樣。
       他找回了救助的女孩,願意真心忖出關愛,承擔責任。他原諒了外公,與過去的恐慌和解。

       理順了自己,發現這電影還是俗套地「光明」了起來。現實恐慌,現實慘澹,現實冷漠。但正是現實的逼仄的寒冷,讓人為了生存,尋求對冷漠的超脫。
       作為教師,就不怕擔起指引孩子的重擔。
       作為人,就不怕伸出援助的雙手,接受他人的愛。
-------------------------------------------------------------------------------------
       順帶說一下,很喜歡電影的拍攝手法。
       開始時,仿照紀錄片,採訪許多人為什麼當教師。多種樸素觀點的呈現,使得電影更有生活氣息,離觀眾更近。
       當主角說著自己的思考時,油燈勾勒出他憂鬱的輪廓,特寫的面部顯得誠實坦率,恍惚間有聖經油畫的氣息,莊重而深沉。
        動態的粉筆畫時常出現,在表現內心活動時,這種樸素的形式極富張力。用飛蛾撲燈表現錯誤和緊張,用電話線纏繞表現混亂和窒息,用狂閃的紅燈表示憤怒。這避免了露骨的畫面,讓人的想像力發揮積極作用,同樣達到了刺激觀眾情感的目的。
       鏡頭是不穩定的,有時晃動得像拍攝DV。鏡頭的角度,常常是自下而上。與母親相關的回憶,經常是閃回,搖晃。這些有利於營造不安的氣氛,尤其是將童年記憶的模糊與弔詭表現得淋漓盡致。(印象中,自下而上的角度善於表現人物的高大威嚴,為何此處讓人不安呢。)
        所有的技巧,都是為了表現主題,表現內心,表現思考。把無形的感受化為有形的畫面。電影真的好講究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