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夜半歌聲--The Phantom Lover

夜半歌声/新夜半歌声/ThePhantomLover

6.6 / 899人    100分鐘

導演: 于仁泰
編劇: 于仁泰
演員: 張國榮 吳倩蓮 黃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圓子愛哥哥

2012-08-10 22:20:20

東方的羅密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夜半歌聲》影評

   上海 一九二六年。
 故事從一座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歌劇院裡開始,觸目所及處是一片熱烈的紅色,台下嘉賓滿座,表情熱切地期待歌劇的開場。
  
 鏡頭切到幕後的化妝間,寬大的化妝鏡倒映出滿屋鮮紅的玫瑰,一束追光打在鏡面,哥哥扮演的宋丹平一身中世紀歐洲的貴族裝扮背對著觀眾,修長的手指持著化妝刷輕輕掃過面頰……那張絕色的面孔清晰地映在鏡底,只消一瞬,便令那如山如海的玫瑰黯淡了顏色。
   
這一場戲,宋丹平主演的是莎翁筆下無限深情的男主角羅密歐,鏡頭移到戲台上,演的正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在月下重逢的場面。莎翁筆下的羅密歐不用說也是英俊無匹,風度翩翩,套一句我東北閨蜜的原話就是,哎呀媽呀!好帥,差點就把我美哭了。否則也不能讓茱麗葉一見鍾情,為了他要死要活。
   
  哥哥扮演羅密歐,論相貌,誰又敢置喙半個字。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膾炙人口的美男子莫過於潘安宋玉,古人的風采我們沒有機會見識,好在這個時代還有哥哥,在這部影片裡,哥哥的顏和氣質再加上張叔平的造型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天人之姿,看著他穿著鑲了金線,花紋繁複的長袍站在樓下深情地對著扮演朱麗葉的女演員唱歌,那扮相,身段,那姿態,氣質,完全像一位末世的王子,講實話,在那一刻,我是真心地被他給美哭了。
   
   說到唱歌,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在這部電影裡,宋丹平的演出形式主要是以歌劇為主,因為提前看過簡介,知道這部影片著重渲染的是藝術之美和愛情悲劇的震撼力,所以最開始,我先入為主的認為,哥哥唱羅密歐的部份肯定會用莎翁原版,原汁原味的英語。畢竟,哥哥留過洋,英語也是極好的,可沒想到哥哥開腔便是純正的國語歌,全劇的兩個場景,一場月下相會,一場死別,只用一曲《深情相擁》和一曲《一輩子失去了你》(這兩首歌均是哥哥作曲)便令我震撼在當場,完全沒有英式歌劇用國語表達的違和感。
    
   哥哥唱歌時的特色貫是以情帶歌,此片也不例外,一曲《深情相擁》,唱到纏綿時便真的是唇邊帶笑,眼底含情,完全是沉浸在熱戀中的羅密歐的模樣。而死別那場戲,情至悲處,便也真的是肝腸寸斷,令聽者聞聲落淚,再配上哥哥那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演技,這樣的宋丹平,莫說現場觀眾,便是我這個局外人,隔著重重十七年的光陰,隔著一塊冰冷的液晶屏,照樣看得痴了。
    
    再說女主角,本片的女主角吳倩蓮演的是一個天真純潔的大家小姐杜雲嫣,是男主角宋丹平唯一深愛的女人,先擱下演技不提,單講顏,說句實話,我是一貫覺得吳倩蓮醜的(這裡僅表達我自己的視覺觀感,吳的粉不要拍我哈!)當然吳倩蓮有著自己的味道,在這部片子裡也表現的不錯,但本人老覺得她那副面孔在視覺上和哥哥不太登對,如果換鍾楚紅來演或許在視覺效果上會更加完美一些。
    
    雖說吳的顏確實有些平凡,但在這部片子裡,她還是有兩處秒到我了,一處是短暫約會後,她和宋丹平匆忙分開,漆黑的夜裡飄著雨,身邊匆匆而過的人流全撐著黑色的油布傘,唯獨她一身紅衣,姣白的臉,菱形的紅唇抿成一線,在一片黑色的傘河裡滿心不捨地抬起頭,眷戀的眼神就這樣凝住了對面樓上宋丹平的眸,那一刻的美好令我想起了一句古詩「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還有一處是十年後,已經瘋了的她在大街上對著年輕的黃磊快樂地叫著丹平,然後被偶然路過的惡勢力前夫趙傻子打倒在地並用鞭子抽,那一瞬,她的眼神亮得出奇,沒有哀叫,也沒有求饒,沒有一個女人被欺辱之後的任何反應,只是嘴裡一遍一遍喃喃不捨地喚著丹平,那眼神兒已然痴了,彷彿身邊的天地萬物都不存在,她忘卻了一切,卻唯獨記住了自己年少時的戀人宋丹平。
   
   筆觸繞回哥哥,繼續這部戲的劇情,謝幕時,宋丹平精湛的演出毫無疑問地贏得了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在這成功的時刻,他的眼神卻是望向了二樓看臺里坐著的,自己心愛的女孩。哥哥的這個小細節處理的真心棒,宋丹平骨子裡的浪漫和深情完全融在這一眼中,那一刻,羅密歐和宋丹平合二為一,真真是人戲不分。
   
    哥哥本身也是浪漫到極致的人,96年演唱會上他為摯愛唐先生深情演唱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眼神裡的深情打動了每一個人,私以為宋丹平這個角色之於他真的是有很多本色的出演在裡面。
   
   話題扯回電影,劇情繼續往下走,杜雲嫣夜會宋丹平,才華橫溢的丹平為她創作了一首歌,可惜在當時並未能全部完成,只得了一段調子在耳鬢廝磨時輕輕在愛人耳邊低吟淺唱,並答應她曲子作成後每到月圓之夜都會唱給她,並且一輩子只唱給她一個人聽 ,這便是片名《夜半歌聲》的緣起。
    
    鏡頭一轉,杜雲嫣一臉擔憂地說,雖然自己很愛宋丹平,可仍然害怕家裡守舊的父母不同意,哥哥便一臉自信地說:「怕什麼,我會親自給他們說。」那份自信和從容美好的讓人嘆息,讓人忍不住要去相信,這樣好的一名男子,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又如斯深情,只要他去說,雲嫣那守舊的父母定會鬆口玉成一段秦晉之好。語畢,雲嫣的那句欲言又止的可是,讓他又有些心傷。「難道是因為我是戲子的緣故?」他問。
   
   那個年代藝術家的地位還是很低下的,雖然宋丹平留過洋,唱的又是正宗的莎士比亞歌劇,金口一開萬人追捧,但舊中國的大環境對於戲子這個職業還是很不齒的,那些掌握著權力的封建遺老遺少們對新派洋戲反感尤甚,再加上宋丹平的出現阻擾了趙杜兩家的權錢聯姻,所以勢必會遭到惡勢力的瘋狂報復。
   
   《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出殯的那一場戲,台下嘉賓滿座,萬籟俱寂,正演到緊要處,封建遺老文化部趙部長便出來阻擾,企圖阻止宋丹平繼續演下去,可丹平不驚不怒瀟灑地從棺材裡跳下來,用自己的機變,出色的表演和舞台魅力征服了現場觀眾,趕走了趙部長,那一刻他眉眼間跳脫的飛揚和傲氣讓我心折,哥哥,倘若這世間真有羅密歐,我想他便應該如你這般模樣。
    
    然後便是趙杜聯姻,女主和宋丹平的戀情暴露,利益薰心的杜父把杜雲嫣關在小黑屋裡,決定三天後把她嫁給趙部長的兒子趙傻子,雲嫣出逃失敗,給丹平相約私奔的信也被陰錯陽差地遞錯了地方,同晚,丹平也遭到趙氏父子的迫害,那晚,歌劇院的大火燒紅了半邊天,人人都說,宋丹平在那一夜葬身火海。
    
    杜雲嫣心如死灰地嫁到趙家,新婚之夜因為沒有落紅而被夫家休棄,娘家拋棄,從此成為了世人眼中的瘋子,這個瘋子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只記得自己和戀人的約定,在每個十五月圓之夜都會跑去廢棄了的歌劇院只為聽宋丹平為自己唱歌,也是從那時起,整整十年,每逢十五月圓,劇院最深處總會傳來如幽靈般的歌聲,安慰著雲嫣破碎的心靈。
    
   十年後,青年演員韋青在因緣際會下碰到了宋丹平,原來他並沒有死,而是在這場大火中毀了容貌,劫後餘生,從此便不敢再出來面對雲嫣,甚至因為她每月十五要來劇院聽自己唱歌,所以連一死都不能,只得苟且偷生藏在小閣樓里,在每月十五月圓的夜晚為戀人唱歌。
   
    曾經的絕代容顏毀於大火,天籟般的嗓音卻奇蹟地保存了下來,哥哥躲在幕後唱歌的那一幕,完美的嗓音,配著一半美如天人,一半猙獰如修羅的臉和臉上痛不欲生的表情,在那一刻狠狠地撕扯著觀眾的心。
   
    那麽驕傲的一個人,那麼自信的一個人,那麽英俊的一個人,堅信自己的建築,歌唱事業,愛情,都是完美無缺的一個人,被一場近乎毀滅的大火燒燬了所有關於未來的夢想,變成了一個把自己藏在閣樓裡的人,他不敢見人,連一段珍貴的愛情也不敢面對。

   鏡頭轉到韋青責怪宋丹平自私的那一刻,一瞬間我真的想跳出來罵髒話,誰說他自私啊!他哪裡自私了?他要是真的自私早就一死了之了,幹嘛要苟且偷生縮在小黑屋裡過了十年生不如死的生活只為兌現每月月圓之夜給心愛的女孩唱歌的諾言啊!!!!
   
   不過宋丹平也有自己侷限的一面,他總認為杜雲嫣愛上自己 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和容貌,可真正的愛情是不在乎這些的,所以他最後企圖借黃磊的容貌去安慰戀人的計劃失敗了,好在雲嫣被槍擊中的那一刻他終於醒悟,報仇之後,他最終鼓起勇氣和愛人相守,天意弄人,在他終於拋開心魔的時候,雲嫣卻看不見了,不過這也許是最好的結局,至少他在她的心裡依然是當年那個風流倜儻,艷動天下的宋丹平,永永遠遠不會改變。
   
   他用力地抱著她,似乎想把她箍進自己的身體裡,片刻,他在她耳邊輕輕地低唱著那首在每個十五月圓之夜都會唱給她聽的歌。
                      
   只有在夜深
   你和我才能
   敞開靈魂
   去釋放天真
   把溫柔的吻
   在夜半時分
   化成歌聲
   偎依你心門
   我祈求星辰、月兒來作證
   用盡一生
   也願意去等
   總會有一天
   把心願完成
   帶著你飛奔找永恆
                     —《夜半歌聲》(張國榮作詞)

                               
   最後一個鏡頭,宋丹平抱著杜雲嫣乘馬車遠行,沒有遮掩的臉上是坦然的深情,有情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
   哥哥,我心戀慕你,如鹿戀慕溪水。
   這便是另一個故事了。
                        
                            ——END——
                                              
                                                 圓子
                                              2012·8·10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