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酥

2012-08-17 00:13:41

圓夢之旅


《鋼的琴》導演表達
     電影人喜歡把自己稱為造夢師,把所有的不可能展現在螢幕上,把生活中美的、遺失的再現在虛擬的時空中。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指出「夢的本質是是一組說有多複雜就有多複雜的的思想與記憶的綜合。」,而電影就是電影人對思想和記憶的綜合,一點一點便也記錄了我們的生活、時代的沉浮。在電影的時空中也有了列列往事。

    《鋼的琴》是一個打著父愛出場的片,一位鋼廠下崗後靠幫人籌辦「白事」勉強度日的父親想要為女兒造一架鋼琴,一架用鋼打造的鋼琴。但是若僅僅只提父愛,筆者認為那是把導演的野心看小了。
由劇中廢掉的鋼廠,砸廠裡的廢鐵買等情節我們不難發現,《鋼的琴》之事,應該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回憶一下不難想起,這真是國企改革最轟轟烈烈的時期,捧著「鐵飯碗」的工人階級集體下工,社會上失業率急速上升,對物質、金錢的崇拜在這時期膨脹。國企工人,這些曾今最是體面的人,瞬間變成了社會邊緣的小人物。這一輩人往往術業專攻,但是沒有什麼文化,多數漸近中年,如今就成為了走卒販夫。對於這個敏感點,導演張猛沒有花哪怕5秒鐘的鏡頭去展現,而是設計了成桂林這樣一個角色,運用通過一段段濃烈的音樂在反襯這個時代下崗工人無限沒落的同時,也在為那個時代的「輝煌」招魂。陶醉於過去以俄羅斯風格為主打的音樂,其實就是沉浸在過去時光中無法自拔。從某種意義上講,陳桂林那班哥們,已成了這個時代行屍走肉般的「活死人」。時代已完全把他們當作了累贅,如果他們從這個時代消失,不但沒有人憐憫,某些政客反而會為之稱快。

    所以筆者認為《鋼的琴》一片首先是在原張猛的一個夢,他希望通過這個片表達的實質是90年代一整個時代。以張猛的年齡看來,算是獻給他父輩的一曲輓歌,一段記憶。

    從故事走向來說,不難感覺,如果說一開始陳桂林是為了爭取女兒單純想盡到一個做父親的最大能力實現女兒想要一台鋼琴的願望,而他的這一幫工人兄弟是因為哥們情意,盡力幫他爭取到女兒的撫養權而去造鋼琴。那麼到後來,有意講到鋼琴能否造成陳桂林女兒的撫養權都將勢必失去時,這幫兄弟又是為了什麼呢?不難發覺,此時他們完全是為了證明白己在造琴了。證明白己技藝任然超群,證明曾今一個長裡的情誼任然堅實,證明白己並非一無是處。他們是在造自己的一個夢,造在乾癟的現實中依舊可以豐腴的一個夢。然而無力的是這架鋼的琴,最後也沒有可能離開這間破敗的廢棄工廠,就像最終還是被炸掉的鋼廠煙囪,一個時代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這架鋼的琴也是有著很強烈的象徵意味的。象徵著這個社會的醜陋、畸形、冰冷,象徵著這個社會日漸流失的信仰,象徵著這批工人的曾今的輝煌走進了不可改變的沒落。但是縱使如此,它的剛勁鐵骨里,它的蹩腳聲線中也有著柔情萬種。當儘可能簡單的旋律從裡邊滑出來,在灰暗的工廠中,審美上反倒多了層光亮感。

     可見《鋼的琴》,是在圓那一代工人的一個夢。證明他們曾今是且有能力是某個時代的中堅力量,讓那種如火如荼工作的年月在螢幕上再多留一刻。

     最後,實在值得一提的是《鋼的琴》中的幽默。導演張猛談及新片《鋼的琴》時曾經定義其為「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黑色幽默元素的溫情喜劇電影」。從我們看片過程中又哭又笑,笑著哭,哭著笑的怪誕反應可以看出,這個「魔幻」定義還是相當準確的。《鋼的琴》雖然兩層主題看來都顯得沉重、英雄末路的悲情,但是不管是鏡頭、台詞、表演都用盡幽默。極具生活氣息的親情、友情,放在被誇張了的幽默里,沒有那麼悲傷,卻依然觸動觀眾的心靈。於是便有了讓人笑著哭的魔幻效果。

    電影是用來圓夢的,《鋼的琴》將家庭的小紛爭、時代的大變遷兩重意味疊放在一起。沉重的是,沒有結尾夢還是要圓,生活還是要繼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