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派翠克,一歲半?--Patrik Age 1.5

养子十五岁/派翠克,一岁半?/一岁半的帕特里克

6.9 / 8,393人    103分鐘 | Canada:10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艾拉列姆哈根
編劇: 麥可莊克 艾拉列姆哈根
演員: 古斯塔夫史柯斯嘉 托克派特森 托馬斯柳恩格曼 Annika Hall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爭做經濟適用男

2012-08-20 01:45:53

理想照進現實


難得的週末,終於有時間來看一週前下載的各種溫情或是悲情小電影。

誠實的說,這部電影不是最喜歡的同志題材影片(最喜歡的還是shelter和喜宴啊~~),但是卻無疑在這特殊的時刻觸動了自己。

最有感觸的不是最後的happy ending,也不是片中的溫情片段,而是穿插在這些溫暖中的世態炎涼。無論是Patrik一開始表現的對Goran和Sven的牴觸情緒,還是鄰居家的丈夫有意地沒有邀請他們參加社區的Party;無論是一坨萌系的外國小娃叫著「faggot,faggot」弄壞他們的郵箱,還是那個衝進診室把Goran剛剛注射完的疫苗的小孩子拉出去,並且警告Goran不准再「動」自己的孩子。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世界,即使是在瑞典,那個已經同意同性婚姻甚至同意同性夫夫領養小孩的國度;即使是在歐洲,那個比美國還要開花的大陸,基本上在我去過的國家的每個城市中總能看到至少一對小gay夫夫旁若無人而親昵地走在大街上的地方。

現在看來,也許是我的memory bias,也許只是現實有意地躲避了我或是我有意地忽略的那些真實生活中的切膚之痛。

允許同性結婚,不過是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尊重,甚至我一直將歐洲人同意同性婚姻的行為視為是對他們固有的對他人的一種漠不關心。對大多數不是那麼熱衷於探討其宗教信仰的普通人而言,你喜歡誰,你和誰在一起,你是否結婚,你們的結合究竟符不符合God規定的結婚的定義,WHO cares?只要我們各自走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上,井水不犯河水就好。但是如果,當你有一天真的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反應也許就會像是影片中的鄰居那樣:對不起,我理解,但是我不接受,請你遠離我的生活,大家努力的相安無事,維持表面虛假的和平,私底下確實暗潮洶湧。

正如Goran想要證明小gay也能有美好普通的家庭生活,有三居室,有garden,有小孩,有未來,有天長地久。而鄰居們卻想證明他們的臆想都是事實,這些有著戀童癖傾向的faggot只要是男人就會上,他們怎麼可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這場現實與理想的拔河就這樣默默地冬眠著,進行著,持續著,等待著一個破裂的時點。

看過也聽過太多過於美好的故事,像是shelter和喜宴中的happy ending,像是各種小腐女們YY出來的「溫情校園/都市文」或是「忠犬攻和女王受」,只是現實還是這樣的擺在我們的面前,許多人選擇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也有許多人選擇撞了南牆再回頭,上演一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戲碼。

有朋友前段時間說起自己和一堆小閨蜜在王府井吃飯,席間無聊,而某人一時興起,拉著大家去東單公園,據她描述,在某昏暗的山頭上聚集了眾多眾多的...男人。

未來是什麼?未來又在哪裡?

現在想來,校園生活的確是美好的。即使大家知道了某位同學特殊的取向,也不過是在茶餘飯後八卦時才會拿出來說一說,鄙視一下其「淫亂」的生活,預測下其最新的男朋友到底會是誰。

或者像自己之前那樣,打著好朋友的旗號,在外面「招搖撞騙」,不管大家如何猜測,如何旁敲側擊,就是一口咬定,絕不承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不定還能拉個戰友到自己的戰線,幫著你向眾多和你不熟不敢直接問你相關問題,但是在背後「肆無忌憚」的嚼舌頭的人解釋。

只是,當我們走出校園,當我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又是什麼?如果真的遇到一個人,一個願意與之相對的人,我們還能像現在這樣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週末一起逛街,一起看電影?也許30歲以前可以,那麼40歲呢?50歲呢?

也許車到山前必有路,也許we should have a little faith!

也許總會有像影片中那樣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刻。

只是,一切都是也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