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0,869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伯樵·阿蘇勒

2012-08-25 16:02:29

Amor in Roma


Amor in Roma【1】

雖說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地方早已上映,但是直到我這個夏天去羅馬的時候,荷蘭的院線還沒有排上此片。所以暑假的羅馬之行,倒也可以說是給看這部片子做點兒前期的準備工作。第一天入夜到了羅馬之後,坐機場大巴進城,被一個在羅馬唸書的東歐女生搭訕了一路,不知道是我太想看Woody Allen這部電影了,還是實在是我想不出什麼有意思的話題了,我就問她:你看過To Rome with Love嗎?姑娘答得倒是乾脆:I have seen it. But I did not like it at all, the story can happen anywhere, it is not a film about Rome, it just happened in Rome. 饒是如此,在羅馬倒是度過了這半年來最開心的時光,不過,不是在特拉維噴泉許願池前或是西班牙階梯下,而是在酒店的床上守著internet等企鵝跳的時候。所以若是我能公允地評價這部電影的話,那我一定在撒謊。【2】

好,開始認真談電影。說實話,Woody Allen這部片子真的「可談性」不高。無論從劇作,到影調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還是整體「笑果」和風格,都乏善可陳——當然不是說不好,影片的笑點自然頻出,但是卻很難有什麼打動你的東西,當然這些也都是跟老爺子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比較而言。若是這片換作是別的導演的話,也許就可以被認為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小品之作了。但是我們對老爺子的要求總是會更高一些。

當然,所謂「一系列作品」的最好參照系無疑是他的「歐洲文化名城巡禮」。從頗具黑色電影氣質的倫敦三部曲,到《午夜巴塞隆納》,再到《午夜巴黎》,城市逐漸從背景變成了電影的主角。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當地旅遊局投資拍攝的。2000年以前,是紐約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穿梭自如、遊刃有餘,他的電影某種意義上簡直成了紐約地標。但是進入歐洲城市的Woody Allen,一開始卻嘗試只將城市當成一個背景板來展開故事。倫敦三部曲中的城市只是給電影提供了一個場地,獨家新聞、網球以及遊艇這種東西都非要有城市來提供一個語境才顯得合情合理。這三部在他整體系列中略顯沉重的作品(甚至死亡來得都有些沉重,雖說也不乏Woody Allen式的戲謔),慾望與犯罪成為了主角,Woody Allen鮮有的暫時擺脫了那個具有自嘲性質的對中產階級、(小)知識分子的「可愛」(adorable)展現【參見胤祥:http://www.douban.com/note/197730444/ 第二段末尾】,而將這種展現嘲諷轉化成更為嚴肅(或是假意嚴肅)的批判和質詢;同時被質問的對象,也從中產階級轉變為等級序列上更偏向於金字塔尖的那一部份人群(以及那些一直努力往上爬向這個階層的人們)。

從這個意義上說,倫敦三部曲完全不關乎「歐洲文化名城巡禮」,這個系列旨在探討一些別的問題(慾望與犯罪),只是好事的批評者和影迷將這三部其實也不盡相同的片子(Scoop明顯基調更為Woody Allen式,而其餘兩部則完全不屬於typical的Woody Allen)聯繫在一起罷了。

從《午夜巴塞隆納》開始,Woody Allen似乎開始重新尋找審視一座城市的角度,但是很顯然,巴塞隆納在此片中仍然僅僅是一個背景板,影片有相當的段落甚至出離了Barcelona,城市仍舊只是給這段三個人的情事提供了一個美麗而又浪漫的場所罷了。但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說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經一躍成為了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場、故事的推進以及段子,都是為了展示那個「流動的盛宴」。我們當然不能說Woody Allen抓住了巴黎的精魂,事實上,Woody Allen只是討巧似的借《午夜巴黎》表達了某種文化懷鄉症,只不過湊巧這個文化懷鄉症的載體——巴黎——實在是太過招搖,以致於招搖得耀眼了。而《午夜巴黎》也好似是Woody Allen一生江湖地位的一種隱喻:一個似乎心在歐洲的美國人,美國人似乎都很難懂他,而愛他的人都在大洋的彼岸。

回到《愛在羅馬》。雖說全片中充斥著羅馬的大街小巷【請原諒一個剛去過羅馬並且在旅行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後一天——愛上這個城市並且現在還比較激動的人,小小地羅列一下:開篇的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其次警察獨白的地方是威尼斯廣場,再然後我們可愛的associate producer Maggie問道的地方是天壇聖母院的臺階下,而接下來就是明顯的特拉維噴泉許願池;片中Woody Allen夫婦遙望的以及片末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臺階、西班牙廣場和古舫噴泉;以及中段,在我們的臉書老大Eisenberg的介紹和小硬糖愛倫 Page展現「文化」時閃現的兩次鬥獸場亮相以及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前的廣場,而愛倫 Page,Eisenberg和女友夜晚路過的是納沃納廣場噴泉】,但是這些羅馬的地標性建築大多只出現在開頭和結尾,中段出現的一些也經常只作為空鏡出現,除了夜遊鬥獸場一段,羅馬真正作為城市進入了影片的敘述,在大多數時候,羅馬完全游離於整個故事。若是你看過《給朱麗葉的信》,你覺得《愛在羅馬》很多段落是在維羅納拍的我也毫不會驚訝。總體來說,就跟那個東歐MM說得一樣,這四段故事可以發生在anywhere,羅馬只不過會讓這個故事顯得更加浪漫一些罷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愛在羅馬》也展現了Woody Allen的全面回歸:1)Woody Allen式的碎碎念,要比Larry David和Owen Wilson叨逼叨有趣多了,特別是飯桌上勸親家去舞台一試身手以及最後唸唸叨叨說「親家,你真是好嗓子,我發誓我不說這個話題了,但是真的,你嗓子真好;老婆你不知道啊,他唱得有多好」;2)浴室唱歌搬上舞台以及貝尼尼的爆得大名也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戲謔;3)Baldwin時不時不知是人在現場還只是「靈在現場」的comments是不是讓你想到了Anne Hall裡面那個打破了第四堵牆的無時無刻都可以向螢幕外的觀眾發表評論的Woody Allen?4)對於貝尼尼最後重回塵埃的調笑以及未婚夫婦各自出軌的處理方式到處彰顯著written by Woody Allen。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還是有些失望。就是哪怕最Woody Allen的片子,他都會嘗試一些不同以往的突破,但是這次我卻只看到了一個純正的Woody Allen,沒有任何脫線的或是不脫線的驚喜,而僅僅就是一個Woody Allen在那兒。也許就是這點,特別的不Woody Allen。很多「國際化」的導演在拍攝義大利的影片時候,都會多少有種義大利式的節奏。比如比利 Wilder影片序列中有一部是以義大利為背景的,《兩代情》。雖說這是部「節操喪盡」的喜劇,但這部以義大利背景的影片卻有某種典型的義大利式的喜劇節奏,不同於《熱情似火》和《玉女風流》的連珠炮般的段子,《兩代情》的喜劇性來得更為舒緩和南歐浪漫,不知道這是比利 Wilder有意為之,還是拍義大利不這麼拍不行。但是在Woody Allen鏡頭裡的義大利,喜劇的節奏仍舊還是Woody Allen式的,而全片也處處洋溢著Woody Allen,哪怕貝尼尼這種難於變成別人的主兒,都顯得是那麼的Woody Allen。而那些以前時不時冒出來的「反/超Woody Allen」的東西卻始終都未出現。《愛在羅馬》就在經典意義上的Woody Allen的劇情節奏下,四平八穩地走到了最後。

也許年近古稀的Woody Allen已經不屑於像以前那樣玩一把優雅的長鏡頭(《子彈飛越百老匯》裡面的兩場場面調度真是教科書級別的),也不再醉心於炫技式地結構出一部編劇精巧曼妙的劇本(《開羅紫玫瑰》、《性愛寶典》構思是多麼的匪夷所思)。《愛在羅馬》也許真的是老爺子像中國成語裡面說的那樣,返璞歸真。沒有花哨的機位走動,沒有詭奇的情節故事。老爺子只是用簡潔輕盈的手法,輕輕鬆鬆拍了四組故事,在羅馬,如此而已。

但是我仍然還是很喜歡這部片子,原因正如我開頭講的那樣。羅馬是美好的,無論是對於在那兒度假的奧黛麗赫本,還是對於《甜蜜生活》裡的Anita Ekberg。Woody Allen雖說沒有突破任何他自己的風格(當然,也許他根本無意於此),但是還是講述了四段有些許曼妙,些許滑稽、些許無奈,但是卻妙趣橫生的小品。對於一般的導演來說,也許只是一部三星(也許是四星?)的作品;對於Woody Allen這個級別的超凡匠人來說,恐怕還要減去一星;但是當真想想,老爺子能再活躍再蹦躂的日子也著實不多了,當真覺得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所以也就有了現在的分數。當然,對於他來說,對於他的電影和影迷來說,幾顆星根本就不是重點。

【1】Amor是Roma反過來,第一次在旅遊手冊上讀到這個的時候,感覺這座城市真的好奇妙;
【2】這個表達實在是太曼妙了,前幾天從我朋友的影評處學過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