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70,498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elky

2012-08-25 16:54:59

花樣年華-----又一次衷心敬服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不知道,每一回批評王家衛的言論者都是持著什麼勇氣與本事開口?!
你們在不服氣什麼?!
若是難以企及的捶足頓胸,或是嫉妒到心坎裡的小人之心都尚可理解,因為我也是。
他很少出新作,幾年磨一劍。出了,便是完美。
從配樂到鏡頭,從燈光到台詞,無一不是上乘。
我說的不是恭維諂媚,也不是吹噓浮誇。若我只是小清新或文藝青年,我會更欣賞侯孝賢的節奏和長鏡頭。
《花樣年華》你到底有沒有認真看過?
你知道為什麼陳先生和周太太從未有過面部鏡頭嗎?
你發現了每一次陳先生從日本回來都是用細節體現的嗎?
你感受到他在反映一個時代嗎?
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只是覺得配樂、燈光、造型、人物棒極了,那是一種精巧絕倫的美。
看了很多遍後,我發現王家衛很會講故事。
周慕雲搬家和周慕雲租房你會選哪一個鏡頭?
王家衛選了搬家,因為同一個走廊里蘇麗珍也在搬家,是他讓他們處在同一個場景,產生了第一個交點。
看第一遍時,有些情節真的會不懂。不可否認,王家衛式風格向來都有文藝元素。
但若文的有意義,又何必瘋言瘋語、否定一切。
當初最大的疑惑便是為何不給兩位外遇者正面鏡頭?
若仔細想來,是想將觀眾的眼睛都匯聚到有用的人物上去。最有用的不就是蘇麗珍與周慕雲。
面面具到的結果往往是面面具不到。他是深知的。
其實文藝片會有一個通病,為了表現藝術之美,把無用的動作無限拉長,大多的結果仍是無用。王家衛卻不然。
《花樣年華》里有兩次蘇麗珍買面與周慕雲相遇的情節被藝術處理,反響卻不同於以往文藝片。
它被當做了王家衛式美學的範本,可謂一戰成名。
從此,也再沒誰梳油頭超越梁朝偉,穿旗袍雅過張曼玉。
兩人被奉為經典。
那個鏡頭你會百看不厭,蘇麗珍倩步款款走過小巷,旗袍搖曳生姿,可眉頭卻隱隱皺起。周慕雲心事重重,眉亦深鎖。二人在狹小的樓梯間相遇,石壁灰牆,昏暗燈光,確如王家衛所言「那是一種尷尬的相對」。
我記得我早期對於王家衛最為佩服的是他的台詞,裡面寫了很多我不曾經歷和想像的,聽來收穫頗豐。
他善用比喻,擬人。
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他都能為你字句呈現。
無腳鳥、一分鐘理論、菠蘿罐頭已是不能再過熟悉,年少時印象最深的是《東邪西毒》里張曼玉的一句台詞,「我一直以為是我自己贏了,直到有一天看著鏡子,才知道自己輸了,在我最美好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人都不在我身邊。」
當時,她飾演的是歐陽鋒的嫂嫂,因為歐陽鋒的怯懦遲緩,負氣嫁給了乃兄。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她才知道自己錯了。她以為看他痛苦便是最好的報復,可到頭來終究明白了,紅顏無人閱,心上之人不曾欣賞才是真正的可悲。
那一幕,她臥在軟榻上,望著窗外,朱唇微啟卻是諷刺的角度,眼中盈潤乃是難解的孤寂。好一派心酸光景。
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個女子,她雖不是影片中的重點,卻難掩風華絕代。
在此,王家衛很好地示範了如何使一個配角深人人心。
令我受益匪淺的不僅是他的道理,更是感情。
在我未曾深感王之內涵只聞其名時,我很費解,為何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香港導演在華人電影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席地。
那時我的印象里,香港導演只有李安和徐克,李安是因他的獨樹一幟,自然與他的《臥虎藏龍》盛極一時脫不開關係。徐克則是武俠片的始祖,不知豈不為人恥笑。
後來,陸續看過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東邪西毒》、《阿飛正傳》,我實在有種有眼不識泰山的感覺。
他將美,確實演繹到了極致。手法巧妙,風格多變,你抓不住他的脈搏,卻總能發現獨到之處。
  有時,此等收穫與驚喜實在難於表達清晰,惟謹記在心足矣。
小看他,便是你的損失。
即便士忌才華,也不失為一種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