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獨裁者落難記--The Dictator

独裁者/大钝裁者(港)/大独裁者落难记(台)

6.4 / 335,284人    83分鐘 | 99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賴瑞查爾斯
編劇: 薩夏拜倫柯恩 亞歷柏格
演員: 薩夏拜倫柯恩 安娜法瑞絲 班金斯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2-08-27 18:32:07

《獨裁者》:低俗的力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低俗是低俗者的通行證,獨裁是獨裁者的墓誌銘——隨著卡扎菲、薩達姆、穆巴拉克們的相繼倒台,這一次「阿拉伯之春」成為了拉里•查爾斯和薩沙•拜倫•科恩合體惡搞的話題,拜倫•科恩在《獨裁者》裡飾演的那個虛構國家「瓦迪亞」的獨裁者阿拉底,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不加掩飾的滴著中東-阿拉伯的因子。

跟查爾斯和科恩之前聯手推出的《波拉特》和《布魯諾》一樣,《獨裁者》完全採用了極端低俗的搞笑套路,各種屎尿屁和黃段子一個接一個,塑造了一個虛偽、自負、愚蠢到極點的獨裁者形象。72年前,卓別林曾拍攝出傳世名作《大獨裁者》,片中對希特勒的諷刺惡搞已成經典,《獨裁者》當然沒有《大獨裁者》那麼悠遠的藝術境界和思想內涵,而且時過境遷,大眾的審美口味越來越重,國際政治格局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年的「亨克爾」(希特勒)讓全世界都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下,英美也不得不直面「托曼尼亞」(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威脅;如今的阿拉底甭管在自己的地盤上折騰得再怎麼凶,在美國這棵霸權大樹面前,不過是只不自量的蚍蜉。所以,《大獨裁者》裡的亨克爾殺氣騰騰,《獨裁者》裡的阿拉底則徹底淪落成了紐約街頭的落難屌絲——對美國大眾來說,遙遠的中東-阿拉伯究竟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他們念茲在茲的,還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所以,拉里•查爾斯讓阿拉底最後變身成了美國的非法移民,也符合北美的觀眾心理。

《大獨裁者》裡的亨克爾和猶太理髮師夏爾洛互換了身份,《獨裁者》裡的阿拉底和他的牧羊人替身也一樣,從基本的喜劇結構上來說,二者如出一轍。曾經給《宋飛正傳》提供了大量黑色幽默和荒誕情節的拉里•查爾斯在《獨裁者》裡撒了歡的玩低俗,不過承受躺槍無數的,還是美國人自己——阿拉底作為一個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反派角色,實在鬧無可鬧, 所以,諷刺的矛頭首先指向了好萊塢明星:提供性交易的梅根•福克斯也就罷了,施瓦辛格和愛德華•諾頓甚至也以此來「服務」男賓;其次便是美國國內那群社會活動分子:他們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福利高企衣食無憂,於是,酒足飯飽後關心別國政治的「古道熱腸」就成了他們自我標榜成「異議分子」以彰顯叛逆姿態的必需手法,而他們那些看似熱血的行為則跟阿拉底一樣幼稚、愚蠢;再次就是當下的整個國際政治格局:所謂聯合國,在影片裡也只是一群大佬們瓜分世界的陰謀遊戲,說阿拉底獨裁,美帝國主義在世界政治中的獨裁一點也不弱——在這裡,中國也被查爾斯涮的不輕,不過跟美國自己比起來,中國也算不上被妖魔化了多少。

總的來說,《獨裁者》跟《美國戰隊:世界警察》一樣,都是通過諷刺第三世界的獨裁者,最後把板子打向美國本土的劇情路數,而作為一部狗血的情節劇,愛情也最終成為阿拉底向善的致命武器——這顯然也屬於把政治無厘頭化的路數。

哈維爾說,無權者也是有權力的,其實這權力也表現為對於權力的諷刺和惡搞,就像巴赫金評價拉伯雷時所說的,民間文化有一種「狂歡節」的性質,民眾們對於權勢者的詛咒、罵人和不堪入目的性玩笑,在此框架下都是合理的。由此來說,《獨裁者》也一樣,當面對獨裁的時候,低俗也是一種有效的武器,而且充滿著神奇的力量。

(刊載於《南方人物週刊》2012年8月27日第29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