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25,676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art-timer

2012-08-28 08:38:52

傳奇無須贅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寫在前面:吹毛求疵的差評並不能影響一部傑作本身的品質。上映之前就料到必然有人說「超越不了TDK」或者「這是諾蘭二流作品」——吶,你們自己心裡有數,關於你們怎麼定義一流和二流。

【綜述】

What does that mean? RISE.

諾蘭在三小時不到的片長里塞進了城市戰爭應該體現出的所有內容,細節精彩,佈局巧妙,文戲和動作戲的分配張弛有度,從第一刻就緊緊攫住了觀眾的心。全片無冗餘,讓人屏住呼吸到最後一秒。這個好故事裡居然有空當塞下各種代表性角色,諾蘭居然能讓看上去不可行的城市之戰變得可行性十足(而且一點都不愚蠢,甚至沒那麼中二),而在BB的「恐懼」主題,和TDK的「犧牲「主題之後,他居然能用一脈相承但是完全相反的要素帶給我們終極的震撼。如果這都不算一流,那……speechless.

關於本片的政治寓意不多說。劇組在川普大樓取景時恰逢華爾街事件,諾蘭沒想利用活動本身,卻有意無意地在影片裡表現出了這點。然而貧富差距的主題是從第一部就被考慮到的,這點也與Gotham本身的特性息息相關。如果說Joker是chaos和無政府主義的代表,那麼貝恩和影武者聯盟則是另一種秩序的代表——這也是為什麼TDKR和前一部沒有可比性的原因之一,畢竟反派的作惡理念差的太遠,更別提佈局和對象。Joker只是做了初步的小範圍社會實驗,僅限於Gotham,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像是對蝙蝠俠個人的挑釁,」Hero有了Villain才有存在的理由「,他的目的在於腐朽人心,擊垮民眾信念,但和貝恩相比,前者頗顯小家子氣。貝恩的行為歸根結底來源於第一部裡的濕父,濕父不要小打小鬧,濕父要的是毀滅廢墟之上的重建。
——所以就有了整個城市地底的浩大工程,他們蟄伏地下,暗中搜集情報,讓鬆懈的GPD和蝙蝠措手不及。他們要的是民眾全方位的崩潰。給點希望後趕盡殺絕。八年前的Harvey Dent成了最強大的武器之一,建立在謊言之上的和諧,崩潰得只會更徹底。

城市之戰的關鍵詞也許可以加上無政府主義,但暴亂實際是有領導人的。他們有目的有策略地揪出中產階級, 讓底層人士發洩出所有的憤懣。貝恩作為反派並不比Joker差勁。Joker的可怕之處在於神經質和對人性的洞悉,以及儘管他聲稱自己沒有計劃,但實際上卻步步為營。貝恩的策略一點都不差於前者,他做的活兒也比前者佈局更廣,所需人力財力更多,不承認也沒用,但就是他把蝙蝠俠置於」必死「的境地。更關鍵的是,他並不是最大的反派不是嗎?Talia和Joker的行事方式不同,但毫無疑問更為狡詐,騙取了布魯斯的信任,還順帶睡了人家。她取得了最強大的武器,撕毀了蝙蝠的面具,讓Gotham淪為了比TDK里還恐怖的地獄,甚至讓政府都手足無措——誰敢說不如Joker?

影片前半部份似乎一直在暗示大家,貝恩只是」pure evil「,他什麼都不在乎。但是真正的pure evil並不足以讓一個人耗費六個月(六個月只是地下工程的時間),並且贏得相當一部份支持。最強烈的動機往往不是因為恨,當這個反派摘下頭巾,望向年輕的Talia時,那瞬間的溫情讓人猛然意識到這是湯姆哈迪的本色。前半段的殘暴與冷血,響徹影院的怪異腔調,和某一刻的淚光閃閃形成鮮明對比,然而觀眾此時的心境與其說是震驚,不如說悚然。這個蟄伏底下的monster居然也會被賦予正常感情,而他的信念則全部來源於始作俑者。他們就是敢死隊,不在乎自己的死亡,願意付出一切實現看似中二的野心。

中二是聰明人的特權,但是不同的人即便處於同樣的環境(影武者聯盟)也會做出不同的中二選擇。成為幪面義警一人對抗全城市的罪犯,看似理想,實踐起來卻充滿了挫折和痛苦,在旁人看來,顯然是高帥富的中二;而讓一切歸零,在斷壁殘垣上建立新秩序,聽上去則像心懷不軌者的空想。Nolanverse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幻想化為現實,讓一切變得讓人信服。Gotham的腐朽、Gotham的短暫繁榮、她的暗流湧動,所有躁動因素都在累積,每個人的行為動機都有據可循。沒有莫名其妙,有的是宛若精密機械般的運轉,而細節的著重刻畫也體現了大師水準。幾乎每個細節都承前啟後(比如流出屍體的下水道),引出更多的線索,跟上主角的節奏,就能看清所有的邏輯。


【恐懼比利劍更傷人?】

Sometimes…the pit sends something back,but sometimes, a man rises from the darkness.

在batman begins橫空出世時,所有人都被」蝙蝠俠曾經害怕蝙蝠「的理念震撼了。從沒有人拿這群小玩意做深度文章,它們起初只是為了增添神秘與傳說般的氛圍。對了,還有恐懼。重啟之後的另闢蹊徑,讓蝙蝠俠離普通人更近了一步。沒有人對他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他也從沒有過豪言壯語,他的一切掙扎都顯得緘默無比。可以說,一切只是他個人的內心鬥爭,然而就是這樣的鬥爭更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當他克服脆弱的一面,克服縈繞心頭多年的恐懼,在飛舞的蝙蝠中緩緩起身時,沒有恐懼的布魯斯誕生了。」無所畏懼「也成了他的特點之一,用恐懼武裝自己、對付敵人,蝙蝠俠才會戰無不勝。

令人訝異的是,終結章完全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恐懼的作用。正因沒有恐懼,布魯斯才會吞下失敗的苦果。他以為自己利用了恐懼,但其實並沒有認識它的全部。諾蘭替我們找到了雙刃劍的另一個刀刃——是時候讓恐懼回來了。Fear帶來了求生欲,Fear讓人無路可退,孤注一擲。這和第一部的主題如此吻合,卻又大相逕庭。監獄裡通向自由的井口和當年布魯斯墜落的地點如此相像,年少時的布魯斯在洞穴里體驗到了纏繞半生的恐懼,而現在,同樣的情境,他拋開了繩索,故意讓恐懼回歸,不同的是,過去的阻礙卻成了此刻的幫手。他躍上第二個石台的那一刻,更高階的蝙蝠俠誕生了——把fear掌控得遊刃有餘。

不得不說,這個點帶給了觀眾意料外的驚喜。同一個詞,相反的主題,諾蘭玩出了不同的花樣。


【Gotham——永遠的女主角】

Bane: So you came back to die with your City.
Batman: No, I came to stop You!

福爾摩斯和案件結婚,布魯斯韋恩則願意和他的城市廝守終身。Gotham,作為一個外表華麗,內裡骯髒、但是處處隱藏著善意和希望的女主角,擊敗了一眾鶯鶯燕燕,讓布魯斯對她死心塌地,為之赴湯蹈火。蝙蝠俠從埋葬他的地底崛起,靠的是憤怒,但究其原因是對Gotham無私的愛。

這座城市有所腐朽,時有坍塌,然而不相信任何一個人的蝙蝠俠卻堅信其光明的一面。內心黑暗的騎士選擇了守護而非毀滅。心底深處,他還是當年那個善良的小男孩,即便這座城市盡情詆毀她的英雄。」You don't owe these people anymore, you've given them everything.「
"Not everything, not yet."
——這段對話必成經典。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英雄的不滿足。你以為他付出了夠多,拋開了兩張面具的名譽(韋恩繼承人和蝙蝠俠),把自己弄得傷痕纍纍,沒辦法正常生活。到頭來他居然認為自己做的遠遠不夠。他逃出生天,闖進即將爆炸的Gotham,輕鬆得像個遊客。他表現得越是低調隱忍,就越體現出一個英雄的偉大。

也許所有的主流英雄都很無私,但蝙蝠俠駕駛著the Bat駛向海面的那一幕卻更讓人心臟凍結。他披荊斬棘趕回保護自己的愛人,而那個愛人就是對他又愛又恨的Gotham.


【好痛苦的高富帥】

「So you lie to yourself to be happy.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We all do it.」
— Teddy Gammell, Memento(2000)

Ironman和蝙蝠是復聯和JLA的大錢包。看似人生贏家屬性get,實則有苦說不出。哦不,高(科技)帥富可以大大方方地說」老資就是鋼鐵人「,然後泡妞事業兩不誤;然而布魯斯,基於城市複雜而扭曲的屬性就要謹慎得多,每天面具換著帶。而花花公子韋恩和幪面義警幾乎佔據了他的所有時間,他沒辦法讓布魯斯掌控主人格。他為了Gotham而活,並非他自己。

這兩個英雄面對危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帶著核彈一起飛。然而Ironman的基調詼諧而沒心沒肺,他甚至有幫超能力隊友;蝙蝠則孤身一人,帶著城市最大的秘密,留下一個名譽千瘡百孔的韋恩,和一個重新崛起的蝙蝠形象。後者值得高興,卻又讓人傷感不已。可是對於布魯斯本人則是最好的結局——別管其他人怎麼看自己,退休過小日子就好。

高富帥一點都不痛快。不是所有的高富帥都一條命。電影中的Ironman經歷了洞窟囚禁和後天心臟病,這痛苦和脊椎骨被打凸出來的老爺相比幾乎不值一提。布魯斯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有錢人,那段無配樂打鬥中他的每一聲痛呼都砸在人心上,拳拳刀肉的聲效讓人毛骨悚然,斷背時的音效更讓觀眾全身一緊,更別提他在監獄裡嘗試著站起來時那目不忍視的掙扎。

諾蘭說過,貝恩給蝙蝠造成是是心靈肉體的雙重打擊,而貝恩也直接說了」break your soul「——他要蝙蝠俠看著自己的城市淪為地獄,他過去犧牲的一切都付之東流。一般的超級英雄片,反派們目光短淺目的單純,還沒想到這個層次,然而諾蘭全把所有的壓力和心靈痛苦賦予這個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而他扛了下來,以一種超越英雄的態勢。推動因素與其說是正義的伸張,不如說是」angry「。這怒氣從第一部焚燒至今,從父母遇害的當晚燒到和貝恩的最終對決,

這個高富帥終究和其他英雄不同。他是暗夜恐懼的化身,他背負起常人不能背負的東西,擔負起本不該是他的責任。他什麼都沒給自己留下,除了滿身傷痕。


【Rise】

Why do we fall?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Hans的貝恩旋律一直誤導了大家,讓人以為「憋醒憋醒扒下啦扒下啦」是貝恩軍團的口號,可是事實卻相反。正如預告和序幕裡種種騙人的暗示,貝恩劫機時丟下的「the fire rises」,而布魯斯在監獄場景里問「what does that mean?」答曰「RISE」,接著就是貝恩按下球場引爆器的場景。——之前營造的氛圍似乎都預示著反派的崛起。但抬頭一看,影片名是the dark knight rises,無論他以怎樣的方式從絕境中掙出,以肉身或者精神的方式的歸來,本片都註定了是一個HE,就算蝙蝠俠真的死了,Gotham民眾的心裡一定崛起了千千萬萬個正義的化身Σ( ° △ °|||)︴

終結章佈局龐大,儘管前兩部的反派也意欲奪取全城,但終歸給部份人留下了選擇和逃命的空間。而TDKR的反派對城市實行的是完全的隔絕和懲罰,誰都逃不過,稍微有點財產的市民都會被揪出來審判,沒有法制沒有道德約束,是一場高端玩家精心策劃的無政府主義狂歡。和之前不同,Gotham在本片中被完全實行了物理隔離,炸橋片段和孤島模式致敬了漫畫原作《No Man's Land》,整個城市一片廢墟,「自治」的後果就是武裝分子的張牙舞爪和普通市民的惶恐。這一刻階級倒是模糊了些許,災難和人為掠奪營造了虛假的平等環境,只是每個人都在被利用,始作俑者在暗處竊笑著自己的成果。她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意圖毀滅腐朽的根基。三部曲的所有反派都在掀開Gotham的浮華外表,想用城市罪惡醜陋的一面壓垮每個人的希望,而蝙蝠俠和他的支持者卻從中看到了值得拯救的部份,維護比毀滅難得太多了。

Rise的不僅是被斷背的布魯斯,更是蝙蝠俠傳遞的守護信念。

比起龐大佈局,個人的掙扎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然而影片最揪心的點從頭到尾都是布魯斯。實話說,混亂城市帶給人的衝擊程度比不上布魯斯在地牢裡的一舉一動。他看著愛人被毀,而自己脊椎受傷,似乎無論如何也無法逃出升天,他沒有任何超能力,所有的外援都在Gotham苦苦支撐。然而從絕境中崛起就是蝙蝠俠的偉大之處——他能超越普通人的極限,而只有這樣的英雄才能擔負起整個城市的責任。第一部的他已經做出了為Gotham奉獻一切的決定,第二部則接受了黑暗騎士名譽的垮塌,第三部則做到了沒什麼超級英雄能做到的事情——move on.恨意與憤怒曾經掌控了他的思想,愧疚和傷痛讓他裹足不前,當你認為蝙蝠俠不能從TDK里更前進一步時,你發現自己錯的徹底。一個懂得收手的英雄做出的決定更加艱難,也更值得敬佩,誰都不相信的蝙蝠俠從頭到尾相信的只有Gotham,他信任這個自己願為之犧牲的城市,相信她的人能振作起來重新開始。(Selina Kyle簡直是這座城市的化身,魅惑,狡詐,心中藏著沒被挖掘的善意,在戰鬥中煥發了最光彩的一面)


【力量】

「A hero can be anyone. Even a man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reassuring as putting a coat around a young boy’s shoulders, to let him know the world hadn』t ended.」

蝙蝠三部曲之所以讓人感同身受,就是因為Nolanverse總是和現實息息相關。沒有酷炫超能力,沒有誇張的爆炸與視效,一切特技都在為電影本身服務。而城市遭受的災難和外星人無關,也沒有一個中二想統治世界,她只是腐朽到了骨子裡,輕輕一推就搖搖欲墜。然而這腐朽卻一點不誇張,人人都知道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對電影中描述的場景也不覺得像是另一個次元。正是高度的相似讓我們隱隱有了緊迫感。

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但我認為蝙蝠俠是21世紀以來最鼓舞人心的超級英雄。因為他是人類,他腰纏萬貫卻過得不比任何人輕鬆,他的援友少之又少卻足夠讓他對自己的Gotham給予厚望。而影片結尾處他對英雄的定義更是點燃全場——每個人都可以做英雄,即便你只是在一個小男孩身上圍了一件大衣,告訴他這不是世界末日。

Gordon當年的一句話rises a knight,這個舉動微不足道,卻代表了諾蘭對現世英雄的定義,而這恰與中國的一句俗語對應——「勿以善小而不為」。英雄無需豪言壯舉,他在我們身邊低調行事,關懷著每個弱者。而對於影迷來說,這不失為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蝙蝠俠電影不是宣揚暴力與無政府,這個文化標識只會激起每個人做英雄的慾望,就像奧羅拉槍擊案倖存者所說的一樣,世界醜惡不會阻礙美好事物的發展,「we will attack back in strength」。當影迷們在蝙蝠的主旋律中走出影院時,相信每個人心裡的正義騎士都被激發了出來,以後的每一個善舉,都像是得到了蝙蝠俠本人的肯定。

A hero can be anyone——我相信,單單是這句話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背後策劃者】

"It's always about a good story"——Chris.Nolan

諾蘭從沒變過。如果你以為他只會玩敘事順序那就大錯特錯,如果你以為他只會迎合宅向觀眾搞科幻,那你也錯了。諾蘭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拍自己想拍的片,而這從來都是關於一個好故事。

誰能說蝙蝠俠終結章不夠好?誰規定史詩要以悲劇收場?儘管諾蘭不像前輩希區柯克那樣,對好人一向寬容,但他仍然堅持了最關鍵的一條:一個感動人心的角色應該得到一個好結局。儘管過程艱辛,充滿了犧牲、死亡,與復活,但Cobb的陀螺終究是停轉的,而布魯斯也過上了他完全應得的生活。沒什麼比HE更完美了。

而TDKR的細節更是處處充滿了閃光,諾蘭兄弟和大衛高耶的犯罪智慧簡直是罕見得高端。他們的敘事仍然滴水不漏毫無破綻,不要以為敘事的一流在於順序的小花招,諾蘭在memento里只是小試牛刀,在batman begins里磨練功力,在Prestige里爐火純青。再到後來,敘事就不是一種炫技手段,而是為了劇情服務可以隨意變更的工具。因為敘述方式和劇情相比從來都不是重要的那個。兩小時45分鐘一晃而過,情節緊湊場面犀利,這個文科生的邏輯和故事架構足以讓理工科汗顏。作為業界良心,諾蘭擯棄3D,堅持IMAX,一切都在為觀眾的觀影快感著想。黑暗騎士駕駛著batpod衝進追逐戰,也衝進了每個人的心裡。

難能可貴的是,諾蘭沒有用第二部的聲譽大做文章,TDKR顯然與BB聯繫得更緊。尾聲總是和開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蝙蝠俠誕生之初的恐懼回歸,布魯斯最原本的人格也終於掌控了主體。托馬斯.韋恩做到的事情,布魯斯也做到了,甚至做的更好,畢竟他為Gotham帶來了明天。

不像其他製作想著賺錢拍續集,諾蘭和他的劇組明智地選擇抽身而出。拍第一部時,諾蘭只想讓英雄回來,到了TDK,他們認為一個完美的結局足矣,對蝙蝠俠,對布魯斯,對所有觀眾。沒人敢給超級英雄片結局,但是諾蘭卻毅然敘述了完整的故事。他不會再拍蝙蝠俠,貝爾不會穿上蝙蝠衣,一切在此結束。

而影迷不應該感到絲毫遺憾。這部現代犯罪史詩聚焦於一個混亂的城市,一個有缺陷卻每次都在進步、敢於承擔責任的普通人類,一個不能被腐蝕、不能被擊倒、能承受所有痛苦的暗夜騎士。和蝙蝠俠經歷了這麼多,所有影迷都可以誠摯地說出——

We believe in BATMAN
and thanks again, Chris.Nolan.

2012.8.2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