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inna

2012-08-30 17:59:22

相由影生——利益與教育


    迄今為止我有兩個重大遺憾,一個是沒能出國留學,另一個就是沒能當上菁英。前段時間部落格上有個帖子,關於中國菁英教育與西方普通教育的比較,說的是:中國的菁英教育不過是填塞知識,用所謂的菁英模具流水線式生產了一批批適銷對路的社會商品;而西方的教育,注重培養人格價值和個人的才藝技能,把塑造獨特個體作為教育的普遍應用。諷刺的是花費大量人財力的菁英教育產物卻何其平庸,而普普通通義務教育下卻往往出現一大批創新人才。該帖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凡是對當下中國教育不滿的人都開始紛紛轉帖,有控訴教育方式的,有抨擊教育體制的,更有甚者又拿起國體人權一陣熱血沸騰地口誅筆伐。
   其實吧,我沒有留過洋,沒有機會接觸西方教育,所以按照「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的邏輯來講,要判斷出兩種教育模式的孰是孰非,很是困難。但是如果我用經濟學的分析,選擇「利益」作為看問題的立足點,那麼很多結果都容易抽絲剝繭清晰呈現。
我想這種方法論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真相:在社會文化逐漸被商品邏輯同化併吞噬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培育出的都是國家機器上的螺絲釘。不要以為國外培養的就是知識分子、自由思想家,國內培養的就是酒囊飯袋。人才,要能創造利益、為國家所用,才能稱之為人才。不論何種社會形態,教育都是手段,國家性質決定教育方式,教育本質上就是為國家謀取經濟利益的工具。
   如果從這個角度再來看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認為:中國,泱泱大國地廣人多,集中制系統化管理是國家發展獲益的最優模式,那麼應運而生的國家教育,當然是根據國家的利益需求,生產出其龐大系統裡的各類零部件,不求最好,只求合適。在這樣一類的完全壟斷市場型的國家裡,根本不需要創新產品通過競爭來謀求利益贏得發展。相反,西方的多黨制政體,好比一個完全競爭型市場,需要通過競爭來贏得當政獲得政黨利益,那麼教育就特別需要解放思想、百家爭鳴,這樣才能用一個更高級的學術理論或科技發明代替前一個,從而搶佔市場謀求全新發展。
   再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論來看看這兩種教育,你會發現任何一方都有利有弊。中國式教育呆板缺乏創新,但培養管教下的產物也都循規蹈矩安份守己;西方式教育自由奔放,卻也容易野馬脫韁,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校園暴力。
   在《超脫》這樣的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到上述分析結果的種種跡象。亨利(Adrien Brody 飾)以代課老師的局外人身份,見證了本國教育方式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社區學校不是提供義務教育的場所,經營不善就必須倒閉,反叛不羈的學生不可能成為菁英人才,無所作用就被社會拋棄;學生梅麗迪斯,因為其肥碩的外形與怪異的繪畫興趣,都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於是被老師、被同學嘲笑排斥,甚至連父母也不理解她,影片最後她選擇的絕望式自殺,也是對這種教育弊端的無言還擊;還有影片中老師對反叛學生的態度,或如多麗絲(劉玉玲 飾)那般仇恨式教育,或如傑瑞克那般放任不管式教育,全然沒有一位循循善誘,而教育者不是應該超然物外,才能放下防備與被教育者心靈交互嗎?然而,在一個利益為上的社會裡,哪裡還有空隙給人超然物外,那或許只是一些手持鵝毛筆、嘴啃硬麵包的社會學家不干便無所事事才要去打發時間的玩意兒吧。
   不要輕易被看似真理的表象而蒙蔽了事實,在對待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問題上,我仍舊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如果你非得要分析個子丑寅卯來,那我建議你可以試試經濟學的「利益」分析法。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當我們的一些真相先驅們卯足勁在挖掘中國紅十字會是否挪用賑災款時,他們是否知道,國際紅十字會成立的真正目的——以人道主義的名義無償征血,擴充成為全球最大血庫,壟斷供血市場,從而獲取暴利。從利益角度看問題,很多時候,真相一下子就出現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