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32,404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摩西不夜奔

2012-08-31 21:48:30

TDKR:趕著落幕的史詩


諾蘭版的蝙蝠俠不是一個漫畫英雄。

2005年第一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布魯斯·韋恩自幼因恐懼和傷害而一直苦苦思索追尋答案,最後決定將恐懼轉移給惡人、用家族企業做後盾堅守正義,讓身邊的人不再因罪惡存在而恐懼,而2008年的《黑暗騎士》則讓他的正義使命遭遇了狠毒的嘲諷和打擊,最終他作為一個「沉靜的守衛者、警覺的保護者」只能做「黑暗騎士」,所以,這個蝙蝠俠,是一個有著嚴肅世界觀和思考的人物,在光輝理想和殘酷現實中苦苦糾結和追尋,他非但不是一個漫畫英雄,而且是古典戲劇或者經典文學史詩的主人公,而其救贖心態以及藉助漫畫基礎營造的符號圖騰感都超越了英雄情結和形象。

難怪《黑暗騎士崛起》上映後,有西方影評人將他最後攜原子彈而去還不讓哥譚人知道是誰救了他們只要「人人都能成為蝙蝠俠」的一幕視為如同耶穌對人類的救贖。

太過了吧,why so serious?但是沒辦法,諾蘭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電影觀都太嚴肅了。

於是,新的英雄的故事需要三部曲,於是,《黑暗騎士崛起》作為三部曲最後一部,責任越發重大,謊言基礎上暫告安全的哥譚是否真的不需要蝙蝠俠,蝙蝠將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大戰之後能否找到終極答案?太多問題需要了結。

【黑暗騎士為何崛起】
為墮落的光明騎士哈維·丹特背黑鍋,是蝙蝠俠的選擇,他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維護正義,換來的哥譚8年懲惡揚善後的安寧,其實這樣是小丑想要的結果,你以法外之途來維護這個制度,代價必須是自己犧牲,換來制度暫時的正常運轉。

8年之後,風暴來臨,貝恩驚現,影片開頭和上部一樣:推出一個搶眼的反派,小丑搶銀行搶得讓人眼花繚亂,毒藥貝恩空中劫持則來勢洶洶,小醜的路線是打破所有原則不可捉摸,而貝恩則殘忍得斬釘截鐵。

蝙蝠俠的復出無疑是因為哥譚已經不再安寧,「風暴正來臨」,諾蘭用貝恩犯罪的宏大開場來營造「風暴」之猛烈,而之後劇情發展更加猛烈,貝恩迅速摧毀了蝙蝠俠存在的基礎:韋恩集團破產,蝙蝠俠被打斷脊骨遠拋非洲。

到了這裡都能看出,我們的英雄到了絕境,而從導演的角度來看,他是在將蝙蝠俠現實化的路上做終極努力,蝙蝠俠維護正義的資本的是龐大的韋恩集團——部落格上有人算出,想成為蝙蝠俠的費用是將近七億美元。將蝙蝠俠強大的後盾去掉,他雖然還能武裝到牙齒,卻也只能靠這些背水一戰。

更重要的是,當他選擇做一個救世主歸來的時候,他必須選擇暫時丟掉布魯斯·韋恩這個身份,而只以蝙蝠俠的身份出現,因為現實中已經沒有雙重身份存在的空間,他必須二選一。以前,他能在兩種身份之間遊刃,他在本來的身份中產生強烈的焦慮,使他嚮往以蝙蝠俠甚至黑暗騎士的身份來維護理想中的正義,崛起之後,他不僅要迎來為拯救哥譚的終極一戰,還要迎來兩種身份的最後選擇。

你不是想做救世主嗎,那就徹底地做一次。諾蘭說。

《黑暗騎士崛起》延續了前兩部蝙蝠俠的心路歷程,也是諾蘭對以蝙蝠俠為代表的廣大的漫畫英雄現實可能性最認真的拷問。

在諾蘭看來,英雄的雙重身份是個難題。所以後來的羅賓就更乾脆,辭掉警察的工作,專心做遊俠。


【貝恩為何來哥譚】
小丑說他是「混亂的使者」,因為「混亂才是真正的公平」,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高智商罪犯,小醜的世界觀是完整的,而在第一部中,忍者大師將影武者聯盟說成幾千年一直存在的神秘組織,每當人類墮落腐朽的時候,就來進行休克式療法,看到無藥可治的哥譚才要摧毀之,反派的這種神秘感和奇異的世界觀雖然有點超現實,但尚可接受。

而在《黑暗騎士崛起》中,貝恩開場不久就喊出了毀滅哥譚的口號,也是因為哥譚太陳腐墮落無藥可救,但鏡頭裡的貝恩高大威猛雷厲風行,頗有領袖范兒,而且鏡頭還給了他幾個45度角的特寫,這種鏡頭語言就很容易讓人理解成這是一個很控制欲的人物,而他煽動性的演講在摧毀哥譚人心理的同時,也似乎要建立某種權威,但他沒有,他只是給哥譚人希望之後再毀滅哥譚,因為這是最殘忍的一種毀滅。

這個時候,貝恩形象上的強勢征服者和統治者的氣質,與他的行為動機就出現了偏差,讓這個形像有些面目不清,沒有了焦點,導致後來只能靠劇情反轉救場,就是那種BOSS後面更有大BOSS的俗套。權且不說此時的哥譚已經比之前好多了。

再看貝恩引發的「人民革命」,貝恩煽動性的思想,是想引發民粹主義革命的,挑起仇富心理擴大階層矛盾,號召以暴制暴財富均等,但一想到他的目的是要毀滅,就會覺得「有這個必要嗎?」,如果你對重建秩序沒有興趣,你對顛覆現狀之後的權力沒有興趣,你只是要毀掉一切,你完全沒有必要這麼麻煩,而且貝恩身上的硬朗威猛的氣質,也不是這麼磨嘰的人。

他不是小丑,小丑曾有一段名言:「你知道我為什麼用刀嗎?槍太快了,你沒時間體會人死之前混合的各種複雜的小情緒」,貝恩卻沒有這麼細膩的品味和戲弄心理,從人物性格到動機都缺乏對這場人民革命的有力支撐,所以這場本來能夠深刻震撼的宏大格局被白白浪費了。而且,貝恩的「社會實驗」跟小丑無法相比,引爆核彈的設定不僅俗套,而且其具體操作和對民眾的檢驗作用片中交代得都太模糊了。

貝恩來哥譚幹什麼,除了毀滅哥譚,好像還為了愛情。其實米蘭達突然反轉劇情的那一刻,我居然想到了《白夜行》裡的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都是真愛啊。

【為什麼出現失衡】
對比一下蝙蝠俠和貝恩這對正邪組合,你會發現嚴重的失衡,蝙蝠俠的動機是可以解釋得通的,敗家之恨斷背之仇,加上蝙蝠俠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追問,rise了捲土重來,沒有問題。

但貝恩只是為了毀滅,他連第一部里忍者大師對他們崇高信仰和神聖事蹟重述的興趣都沒有,他佔領了哥譚之後在長達五六個月無所事事地等蝙蝠俠rise,同時遛卡車、審警察作為消遣,前面說過,他沒有小丑那麼細膩的品味和把玩的心理,所以在平行蒙太奇里,蝙蝠俠在大坑裡琢磨秘笈,哥譚是在靠戈登局長、警察布萊克和貓女瑟琳娜來撐場,貝恩像是有力使不出。更可憐的是,貝恩終極計劃是讓哥譚人看到希望然後毀滅他們,但這過程中,你看不到市民從恐懼到希望到絕望的過程,這對於貝恩角色的塑造來說,損害太大了。

但這些都比不上女BOSS出現的劇情反轉,如果之前貝恩的動機和風格不符只能算失焦的話,背後女老闆的出現,貝恩這個角色好像腳上突然被吊線吊了起來,失重,懸空,此時傷害的不僅僅是貝恩這個很有前途的角色,更是嚴重摧毀之前營造的劇情張力,簡直像古龍小說一樣隨心所欲玩逆轉,犯罪電影的魅力在於犯罪者的心理和手段,而此時女BOSS明顯就直奔主題來了,而貝恩就被曬到了一邊。

為什麼會這樣?

或許因為這是終結篇,回到第一部正邪對抗的設定,最容易讓劇情找到熟悉結構的著力點,同時給貝恩的動機一個近水樓台的解釋,這應該是在敘事邏輯上一向嚴謹的諾蘭兄弟的安全選擇,而且不能讓反派難以對付得像小丑一樣,因為蝙蝠俠的老管家已經離去,在精神上他幾乎一個人在戰鬥。

或許是出於讓劇情結構比較安全,又照顧主角的目的吧,但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劇情的逆轉好像自己把自己絆倒了一樣,而貝恩、忍者大師等人都有了一段庸俗的感情經歷,這哪是影武者聯盟這麼神聖的組織該有的呢?

【配角的救場】
從三大主角蝙蝠俠、貝恩和米蘭達來看,劇情結構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衡,但由於諾蘭兄弟擅長複雜的人物關係,配角的作用在這裡功不可沒。《黑暗騎士》中小丑對敘事貢獻太大,角色設定和表演魅力都使他出現多重可能性,打亂了原有的正邪對決的人物關係,因此導致了蝙蝠俠「缺乏存在感」,正派為反派騰出了空間。而《黑暗騎士崛起》中反派從世界觀到行為都回到了第一部的簡單直接,從而給正派的發揮讓出了空間。

貓女瑟琳娜和後來的羅賓·年輕警察布萊克。貓女開始是個手段高超的女飛賊,她與救世主蝙蝠俠的關係發展起承轉合都相對完整,尤其相對米蘭達與蝙蝠俠來說。貓女最後加入正派的軍團,開始是一場交易,後來是被蝙蝠俠人格魅力驅使,愛上了蝙蝠並被其精神感召,其實蝙蝠俠一直是個黑暗中的救世主,他不能像貝恩一樣振臂一呼而只能默默守護,貓女也是一個暗處活動的亦正亦邪的人物,她被蝙蝠俠觸動,就增強了蝙蝠俠的存在感。更何況還有蝙蝠俠死忠粉絲布萊克,他的出現就是要正面烘托蝙蝠俠的,影片中最煽情的台詞都在他那裡——說到這再替凱恩老頭可惜,最後他成為羅賓是因為按照諾蘭的看法,蝙蝠俠的存在缺乏現實邏輯的有力支撐,但要做蝙蝠俠一樣的人是精神勇氣可嘉的。

然後還有蝙蝠俠最忠實可靠的戰友局長戈登,戈登只需要做到堅守崗位等蝙蝠俠崛起就夠了。

所以三個配角都在主角因反派失去重心而面臨缺乏存在感的危險的時候,時刻提醒觀眾蝙蝠俠的存在作用和意義,此時全哥譚市和觀眾都只期待作為救世主的蝙蝠俠的歸來,但蝙蝠俠這個身份已經到了主人公的極限,一個救世英雄傾盡全力做最後一擊,他想說的是,我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我只能這樣了,而貓女羅賓戈登們讓我們看到,蝙蝠俠已經多麼不容易多麼偉大。從而,布魯斯·韋恩在精神和能力的極限做了最後一次蝙蝠俠,完成了他的心路歷程。雖然不得不說,這對於敘事手法經常魔術一般迷人又機器一般精確的諾蘭兄弟來說,有點黔驢技窮的感覺,但好歹,在所有配角的共同努力下,蝙蝠俠這個角色跌跌撞撞跑到了終點。

老管家阿福的消失太可惜了,從這個片子的邏輯,阿福這個角色的作用已經到了極限,所以蝙蝠俠被扔到非洲大坑裡之後只能靠坑裡的世外高人來啟發鼓勵,但不要忘了第一部里是他告訴韋恩少爺what defines me is not my essence, but what I do,第二部里他講當年緬甸的故事來比喻,第三部里居然一傷心就離開了就不再出現了,從這個父親一樣的角色本身來說,他不能徹底消失,而從劇作角度來看,他哪怕隱性的存在都對蝙蝠俠的心路完成起到更好的作用,而不是讓小羅賓一個勁地秀口才。

【現實侷限和諾蘭的選擇】
電影人物的魔力在邏輯和細節上,而不在視覺奇觀上,即便是漫畫英雄,也是如此,這是諾蘭改編蝙蝠俠系列的路子,然而從現實的角度探討蝙蝠俠的可能性,路會越來越窄,這也是諾蘭讓蝙蝠俠這個角色有菁英貴族氣質的原因,明知不可而為之,一種為理想而踐行的騎士精神,在這個終結篇里,蝙蝠俠和諾蘭都到了極限,可惜這又是一種漫畫元素注入現實的極限,比如貝恩這個角色,很有可能在「暴力革命」上做的太現實之後,無法跳脫出來,尤其美國政府會介入——其實片中美國政府已經失職太久了。漫畫電影現實化的矛盾在 @紅袖添飯 和@瘋狂鑽石影執 的論述中已經很詳盡。

不過我覺得從諾蘭的角度,漫畫電影現實化最主要的矛盾,還是人物是否立得住,蝙蝠俠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成人童話,在現實世界裡是站不住腳的,歐洲的古典騎士精神也已經沒落,不合時宜。我們的主人公,他有理想,有嚴肅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但他無法走出童年的陰影,導致他只能選擇高耗低能的拯救世界的方式而且越陷越深,其實當耗能巨大的遊俠行為失去財富的支撐,他就會寸步難行,從現實意義來說,這就是個巨大的諷刺,而蝙蝠俠行為邏輯上的幼稚昭然若揭,而貝恩在鬧革命的時候,對蝙蝠俠最致命的打擊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小丑告訴蝙蝠俠,兩個人其實一樣,小丑無原則地製造恐怖破壞制度,而蝙蝠俠則不顧一切來維護制度,目的相反,方法則是同樣的不擇手段,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小醜的行動可行性更高,對比之下蝙蝠俠則很杯具,而老管家告誡他「越界在先」,最後盧修斯幫他接收私人信號來對付小丑之後毀掉系統,都在對應小丑觀點的正確。而貝恩需要告訴蝙蝠俠,你的行為依靠的,就是哥譚不平等的制度,你維護這個制度就是依靠這個制度來獲取財富,有了財富才能支持你這一身高昂的行頭,這是個荒謬的怪圈,這才是對理想主義者布魯斯·韋恩最致命的打擊,當然他依然可以從三觀上進行反擊。是的,這對於蝙蝠俠電影本身來說,太冒險了,華納兄弟和億萬漫畫迷都不見得同意,這麼危險的事情不是開玩笑,所以還是由我寫完這個影評嘗試一下吧。

諾蘭在採訪中提到了《雙城記》,主要是「民粹革命」和「多數人的暴政」的元素,東西方評論本片的人也都隨之提到了「鏡像原理」,說貝恩+米蘭達在這裡與蝙蝠俠互為鏡像,或者是鏡子的兩面,同源而選擇了相反的道路來拯救哥譚,其實諾蘭要表達的現實主義主題在片中半途而廢,而所謂鏡像原理,這三部不都在鏡像嗎,而且這裡的鏡像重複了第一部,一個拯救哥譚,一個毀滅哥譚——老管家選擇了告別歌壇,其實鏡像原理來說,第二部做的是最完美的,而第一部也比較完整,這一部除了重複第一部,也更膚淺。


【諾蘭式美學和高品質表演】
彌補劇情上失衡和漏洞的,除了幾個配角的設置,諾蘭整體黑色、嚴肅而宏大的美學風格十分成功,劇情和結構雖然有缺陷,但主角能在這種貫穿三部曲的背景設定中維持形象和方向,並讓觀眾對角色產生感情認同,安妮·海瑟薇、加里·歐德曼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的表演都符合預期,受戈登和布萊克角色限制,海瑟薇的表現相對更出彩,麥可·凱恩和摩根·弗里曼太浪費了。還得吐槽一下蝙蝠俠系列的動作戲,每當蝙蝠俠下了戰車開始肉搏的時候,我就想快進,TDKR裡面的街頭群架,讓我簡直要奔潰。


《黑暗騎士崛起》的構思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宏大,從其反派設定回歸第一部就能看出來,只是震撼的前半部份的效果不俗的鋪墊,讓人對格局無比幻想,其實諾蘭兄弟大概只想最穩妥而不是無比恢宏地讓蝙蝠俠完成他的人生命題的追尋,和身份的選擇,想到這兒,或許可以稍微釋然一下。

最後還得說,諾蘭版的蝙蝠俠是一個久違的能打動我的角色,當蝙蝠俠說每個人都可以做蝙蝠俠然後一騎絕塵而去戈登又念了一遍佈魯斯韋恩這個名字的時候,我落淚了,當麥可·凱恩演的老管家走到葬禮上一開口我又hold不住了,第一部里對韋恩這個自幼受到巨大傷害然後一直尋求答案的角色的設定和鋪墊太讓我觸動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