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ension

2012-09-04 18:57:42

去上路,在路上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步入花甲的美國父親,為完成亡子的夙願,從法國到西班牙,走上徒步旅行的朝聖之路。在路上逐漸體悟到兒子的思想,感受到他人的心路,找尋到自身新的人生領悟的歷程。
朝聖之路確有所指,這條道路於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貫穿西班牙北部的阿拉貢、納瓦拉、拉里奧哈、萊昂、加西里5個自治區166個市鎮,目的地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風景絕佳,遺蹟眾多,被西方戶外愛好者所追捧。
影片題材不算新鮮,旅行者的故事數不勝數,如《荒野生存》、《轉山》《練習曲》等等。但本片選取的視角不可謂不老練獨到,有足夠的情感衝擊力。面對一位老年喪子的成功眼科醫生,你敢宣稱遭遇比人家慘,閱歷比人家深厚?所以一開始,觀影者就處於道德感的低水位,只有情感代入遷移的份,而不敢提許任何的非議。
影片中的主人公湯姆的證悟歷程是在徒步旅程中完成的,從法國到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直到大西洋岸邊的辛苦跋涉、壯麗河山、雄偉教堂足以讓人領悟生命的意義。不光如此,主人公還在途中先後結識了另外三位有故事的人:單純善良的荷蘭胖子,孤僻刻薄的加拿大女人,偏執自傲的愛爾蘭作家,各因不同的目的踏上了這段朝聖之旅,卻在旅程的終點,面對洶湧無際的海洋吐露出與初衷完全不同的證悟。為減肥而來的胖子不再關心腰圍了,說可以去做一件合身的禮服了;為尋找創作靈感而來的自大的作家宣稱將不再誇誇其談了;為解除菸癮、毒癮而來的單身女人承認其實初衷也不是戒菸。而我們的主人公,為完成兒子的遺願,探尋兒子真是內心世界而來的湯姆也終於如釋重負,在拋灑完兒子的骨灰之後,不僅真正理解了兒子放棄博士學位、放棄物質享受,選擇苦行僧一般旅行的真正原因,而且找到了自身生命的意義,為生命而生活,而非為生活而生命。
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問自己,答案肯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有一點我自信應該沒錯,那就是無論生活在何處,生活得如何,每一個呼吸的人都應該關照生命本身。天資有高下,悟性有深淺,然而修煉卻不應分貴賤、早遲。主人公湯姆事業有成,通過打拼,在垂暮之年有資產、有事業、有聲望、有愛好、有朋友,但和兒子若即若離的關係卻像是兩個世界的靈魂。其實不光西方世界如此,在中國,在我們自己身上,何嘗不是如此?和親人的交流日益稀少,和子女的溝通日漸艱難,究竟是為什麼?恐怕還是因為我們過多的執著於物質世界,而忽視了對生命的關照,就像影片中那位吉普賽父親所說的,孩子們總是繼承了上一輩子人最好的和最壞的。我們在責怪孩子不用功、不聽話、不努力、成績不名列前茅的同時,是否也忘記了自己也曾經頑劣、叛逆、厭倦所有的教誨。而實際上,永遠沒有問題孩子,只有無數的問題父母。
影片的背景無疑是基督教的。朝聖之路上不斷出現教堂、十字架、聖像、修道士。然而影片的宗教色彩確實相對淡薄的。主人公證悟的並不是耶穌、聖母、聖徒,而是人性的激盪、體悟。最終形成小分隊共同進發的四位朝聖者,都不是懷著宗教信仰的使徒。他們偶然相識,相互吸引。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衝突,有言語交鋒,也有肢體衝撞,更有情緒隔閡,卻最終實現了相互理解、支撐、激勵。所以「他人即地獄」的說法,並非叫人去提防、迫害別人,而是告訴凡人,修煉就在於與他人交往的過程,煉獄不在地心,而在身旁,天堂也不在天空,亦在身旁。能和身邊人融洽,就能倘然面對地獄甚至魔鬼,欣然攜手上帝和天使,無往而不利。
說來慚愧,在下也是一個自助旅行發燒友,這個稱號不管真偽,這幾年來也多少跑了十多個省份、大把的名勝古蹟。但對照影片,發現自己從旅行中得到的儘管也是愉悅,但充其量還只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距離修煉、悟道還有相當的差距,套用王國維的三境界說,我還是停留在第一種境界,看景只是景。第二種境界,看景不是景,第三種境界,看景還是景,還都不能夠企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第一境界,苦苦追尋而已,體悟、頓悟尚欠火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時自己已投身其中,思想縈繞,層層深入,痴心不悔;「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時頓悟已及,大徹大悟,達到化境。為景點而旅遊,是「望盡天涯路」;苦修苦行,體驗投入,這是「為伊憔悴」;物我兩忘,智慧圓滿,這才是「那人卻在」。所以說,我過往的旅行不管獨自登山也好,隨團觀光也好,離旅行的真正意義還很遙遠。「朝聖之路」並非去拜祭神靈,而是探索找尋自身的心靈歸宿。
人生不可無信仰,宗教也好,無神論也罷,內心深處的準則,靈魂虔誠的歸依,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內涵,生命基因。旅行能夠跳出日常圈子來審視自我,這便是它的迷人之處。記得有個禪宗故事,兩個禪師論辯,見河裡一條錦鯉躍出水面脫離漁網,一人說:「俊哉,逃脫樊籠束縛」,另一人搖頭,「誤矣,當初不應誤入歧途」。此時老師傅過來,公斷道:「不如凡塵,怎有證悟?」。所以不要拘泥於環境的優劣,不要慶幸於自身的好運。抱有一顆開放包容吸納修煉的心,才是正途。每個人的旅程都無法複製,他人所見的美景無法憑藉語言、圖片、影響轉化為你的體驗,爭強好勝式的旅行不可取,帶上心智上路去,景色固然重要,體悟才是追求。
另外,拋開生命的終極目的不談,旅行和感悟也是激發創新靈感,提升日常工作水平的重要源泉。前段時間暢銷書《創業的國度》在談到以色列的成功時就指出,以色列入堅持這樣一種理念,「走遠一點、停久一點、看透徹一點」。他們不分男女老幼,熱衷於旅行,去尋找「書」的痕跡,獲取智慧的財富。人的大腦如果僅僅是電腦硬,容量再大也不會產生知識的革命。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才會有創新的靈感。以色列是高效農業的領航者,是唯一一個沙漠面積減小的國家,除了勇氣和毅力,以色列入的求知慾和感悟力是不可或缺的法寶。而旅行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催化劑的角色。旅行去吧,在路上,世界向你展開,宇宙向你展開,心智向你展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