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台)

8.4 / 1,829,396人    164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安海瑟薇 連恩尼遜 喬瑟夫高登李維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日狂想

2012-09-05 17:29:56

「該死」的蝙蝠俠


早在新蝙蝠俠終結篇上映前,海外媒體就曾製作了各種有關其主要人物生死動向的預測,並且引發了網友的廣泛探討。其中主角蝙蝠俠,也就是哥譚富豪布魯斯·韋恩的最終結局,成了眾多粉絲最為關注的話題。如今,隨著影片在海內外的全面公映,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可是,如今的大團圓模樣真的是編導渴望傳遞給我們的嗎?

認真看過前兩部的人也許會得出一個結論:蝙蝠俠必須「死」。這個英雄形象之所已經典,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自身的矛盾特徵,既是秩序的極端追尋者,也是秩序的極端破壞者。導演諾蘭在這種人物建制的基礎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即彌合人物矛盾,使英雄形象獲得統一。

實際上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而且是三件事同步進行:首先,通過三部曲的故事逐漸將哥譚鎮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這是在探「秩序」的底,讓觀眾愈發意識到沒有秩序的世界是多麼的荒謬;同時,激發民心的善,從單純等待著被拯救轉變為具有獨立思考性的行動,這一點在第二部結尾的兩難選擇中達到了微妙的平衡;最後,完成蝙蝠俠本人的英雄主義讚歌,從最初的被需要、被誤解,到個人的崛起,民心的崛起,最終功成身退,天下太平。

這原本是個非常完美的計劃,卻沒有在第三部的故事中得到足夠的支撐。蝙蝠俠的復出首秀燃點十足,然而其出場的必要性卻顯得模稜兩可,民眾對蝙蝠俠的態度還沒有轉變,更大的災禍還沒有發生,這時候急於讓蝙蝠俠出來救場,無疑是把主人公推向了尷尬的境遇,弱化了之前8年堅守帶來的感動。

而這還僅僅只是劇本瑕疵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在蝙蝠俠本人成長的同時,民眾的進步卻停滯了。他們輕易地在反派貝恩的強大氣場下屈服,並且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絲毫覺醒的態度。這樣做的結果是,主角不懈追求的「不需要蝙蝠俠」又或者「人人都是蝙蝠俠」的終極理想統統化作了泡影。

影片在導演風格上的缺失同樣令人沮喪,以往諾蘭電影蠢蠢欲動的節奏感、精巧的故事構築、緊緻的包袱變得若有若無,敘事線索呈現出一種史無前例的散漫狀態。近三小時的片長仍然沒能把故事描繪的足夠從容,這也許是在龐大命題和眾多掣肘下工作的必然後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樣的傳統和保守依然帶來了足夠的感染力。老管家的淚水,井口的掙扎,黑暗中燃起的蝙蝠標誌,不間斷的打擊樂合奏,這些行之有效的煽動方式在電影本身的深邃壓抑面前迸發出了最大的激情,也讓本片主角蝙蝠俠獲得了釋放。整個系列的核心目標再度回歸到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在這一點新三部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個人物的切實可信建立在之前數量繁多的鋪墊上,而《黑暗騎士崛起》成功引燃了這一切。有人說這是通俗的勝利,可超級英雄原本就是庶民的狂歡,更多的期待也許是一種奢侈。

歸根結底,諾蘭團隊在終結篇採取了避重就輕的策略,將系列深挖社會矛盾的特點,逐漸偏向個人崛起的傳統英雄模式,實際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出於商業化的考量,蝙蝠俠是不可能死的,但在導演諾蘭的個人化表達下,「蝙蝠俠」作為不純粹的秩序符號又應當消亡,這是在第三部拍攝前就可以意料到的線索衝突。最終資本運作取得了勝利,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幕整體精彩又諸多遺憾的傳統英雄劇,但在這背後的,誰又知道沒有一干「蝙蝠俠」們的壯志未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