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09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旭日方升

2012-09-07 05:51:07

從小說到電影------當鋒芒褪色殆盡


小說《搜索》原名《請你原諒我》, 2007年發表於網路,後易名《網逝》,入圍2010年魯迅文學獎,其後被陳凱歌導演看中,改編為電影,同時更名《搜索》。單看這個名字就會想到,這是一個跟網路有關的故事,讀過再看,確是如此,但仔細想來,卻又遠遠不止於此。
  
  我是先看原著小說的,小說從楊守誠丟手機這個不起眼的小事寫起,以葉藍秋公車不讓座事件為主線,以網路這個當代最時髦的工具為載體將故事迅速鋪排擴展開來,陳若兮、楊佳琪、沈流舒、莫小渝以及一些本不相關的路人紛紛登場,共同演繹了網路社會各色人物在道德面具偽裝下的陰暗與醜惡。整個事件中,各個人物由於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糾纏一起,他們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看似都做著符合邏輯的事,結果卻將本不起眼的小事推向了一個難以挽回的結局。其中,楊守誠的記者女友陳若兮和葉藍秋的老闆沈流舒是關鍵人物,正是這兩個人的強力推波助瀾,讓事件走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他們共同的道具則是「網路」這個當代最強大的媒體。陳凱歌導演將小說名改為《搜索》,可能正是抓住了「網路暴力」這個支撐起整部小說的核心元素。然而,深思過後,我感到作者著重刻畫和抨擊的並非「網路暴力」這一現實存在,而是隱藏在這種表相背後的社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人性在壓抑環境下的扭曲爆發。所以,我推測,可能正是這個緣故讓作者最初為小說命名《請你原諒我》而不是帶著網路標籤的《搜索》。
  
  既然陳凱歌導演將名字改為《搜索》,想必他看中了「網路暴力」這個關鍵元素,在他的同名電影中著力表現的也應該如此,然而看過影片之後,我卻一頭霧水。不但小說中對社會現實的犀利反諷變得平庸,就連「網路暴力」這一「搜索」的關鍵元素也表現的不痛不癢,若不是劇中人還用著原著小說的名字,我簡直沒法看出小說和電影之間還存在什麼關聯。可謂精神變了,味道也就變了。下面,我通過電影與小說在人物和情節設置上的一些差異來談談我的理解。
  
  先說葉藍秋。無論小說還是電影,她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電影給葉藍秋戲份更高,因為隨著葉藍秋的死,電影也就走向結局了,而小說則未止於此。在我看來,恰恰是這個導演最為重視的角色,卻是刻畫的最為糟糕的一個,除了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電影與小說中的葉藍秋已判若兩人。小說中的葉藍秋出身貧寒,為還清父親治病欠下的債而努力賺錢,與老闆沈流舒之間的「小曖昧」也不過是她為保住工作不得已的手段而已。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有強烈尊嚴感的她謝絕了初戀情人的幫助,當然更不會向老闆伸手要錢。而在電影中,她竟以救命為名向老闆「借」了100萬,本以為她要自己治病,結果卻小資般的僱人租車(其間還想雇保姆來著),逍遙一週後卻又選擇了死去。這讓人十分不解,如果她最初就選擇了死,為何還拿那花不完的100萬?或許導演是這樣想的:葉藍秋得了癌症本想花錢去治療,但是網路謠言的惡毒攻擊讓她絕望透頂,因而放棄治療選擇了死,從而反映出是網路暴力而不是癌症殺了她。如果導演真是這種想法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藝術手法,但這裡卻包含著一個邏輯上的矛盾:如果葉藍秋因網路暴力中傷而死,說明她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受不得這般的侮辱,那麼如此自尊的人又怎麼會主動「借」了老闆的錢又不去治病而大肆的揮霍呢?反過來說,她既然敢開口「借」100萬治病,說明她活下去的動力十足,那麼她怎麼會因為幾天的謠言中傷而選擇輕生呢(小說中葉藍秋的手機被打爆,受到不明真相的人圍堵家門口,彷彿到了人人得而誅之的艱難境地,而電影中甚至連一個騷擾電話都沒有,只是她自己查看網路時的一番痛苦狀罷了)?再往前推,如果她可以花大把的錢租車僱人,當初得知患了癌症的她又怎麼會選擇坐公交車呢?小說中給出了她之所以坐公車的原由,而影片並未對此說明,這就造成了情節前後邏輯上的矛盾。所以我認為,電影對葉藍秋這個形象的塑造是極其失敗的一筆。
  
  再說楊守誠。小說中,他是主動幫助葉藍秋的,除了他善良正直外還有兩個關鍵原因,一是葉藍秋從持刀小偷手中救了他一命,二是他因女友陳若兮的報導對葉藍秋造成了嚴重傷害而愧疚。所以他答應了葉藍秋陪她一個月,並且極力想辦法助其脫離困境。一個月的時間讓他們共同經歷了許多波折最終互生情愫。雖然電影中也不乏同情的因素,但他更多是為了一週賺五萬塊錢而為葉藍秋工作,並且在第六天陪葉藍秋看日出時還因被女朋友誤解而懊惱不已,甚至對葉藍秋大吼大叫,這足以說明此時的他並沒有愛上葉藍秋。然而得知葉藍秋患了癌症的第二天(他為她工作的第七天),他就以愛上她的態度說要陪她將治療進行到底,從不愛到愛,轉瞬之間,沒有充分的緣由,電影中這樣的處理是不是顯得過於突兀了呢?還有,在與葉藍秋的相處過程中,楊守誠並沒有想辦法幫葉藍秋從網路暴力中解脫出來,最終他的移情也沒有對陳若兮造成多大傷害------小說中楊守誠的移情很大程度中是為了表現陳若兮的「自作自受」而增強故事反諷意味的,可電影中的陳若兮並不如小說中那樣功於心計,甚至有點無辜的感覺,所以通過楊守誠的移情來反諷陳若兮的「自作自受」也就不會產生多大的效果,沒什麼實質意義------難道導演安排這麼一個好男人出現就是為了和葉藍秋談一場戀愛來吸引觀眾眼球的?
  
  再來看至關重要的人物陳若兮和沈流舒,小說中這兩個人可謂是「網路暴力」的幕後推手。陳若兮為了給台里賺錢謀取升職而不惜一切手段搞臭葉藍秋,她通過刪貼來控制網路言論走向,巧妙利用怨怒中的莫小渝來推波助瀾,根本不顧及會給當事人葉藍秋造成怎樣的後果,這是一個極為自私和冷酷的人物。而電影中的陳若兮被塑造成一個蝸居中的普通白領,她策劃的「公交車不讓座事件」更多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提高新聞點擊率,從一個記者的角度說她不過是利用了一些媒體的技巧罷了,並且沒有表現出多麼強烈的個人利益取向。影片裡的陳若兮保留了一絲良知,最後她也只是失去了工作,而不像小說中那樣被逼跳樓。很明顯,影片有意「弱化」了陳若兮這個角色,同樣被「弱化」的還有大老闆沈流舒。小說中的沈流舒對葉藍秋是有愛意的,當看到葉藍秋至死都沒給他留下隻言片語,他才知道葉藍秋根本不在乎他,這種失落的愛讓他產生了極強的報復心理,從而歇斯底裡的將葉藍秋受到的「網路暴力」施加到別人身上,陳若兮,三個「打醬油」的大學生,甚至連妻子莫小渝都不例外。而電影中的沈流舒則只是一個以事業成功為第一目標的男人,其它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只是附庸,包括妻子莫小渝,也不過是他事業成功的附屬品,在他眼中應該是招之即來,揮之則去的。他報復陳若兮不過是因為陳若兮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他公司的利益,而對於葉藍秋他也沒有什麼特殊的關愛,他所做的不過是為了體現一個成功企業家應有的「修養」罷了,這一點從他對唐小華的態度上也看的出來,可以說,在他眼中葉藍秋與唐小華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此,電影中的沈流舒就不再是「網路暴力」的主要推手了,不過是為了自保被迫反擊了一下。通過以上對這兩個人物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正是電影對陳若兮和沈流舒這兩個關鍵人物的「弱化」處理,使得本可著力凸顯的「網路暴力」現象顯得如同「雞肋」一般。
  
  最後,說說莫小渝。電影中這個沈太太相對原著來說顛覆性最大。小說中莫小渝是埋葬葉藍秋至關重要的「殺手」之一,沈流舒提出離婚後,她更加確信葉藍秋的「小三」角色,也因此進行了歇斯底裡的報復。最終她與沈流舒離婚後又身患癌症,成了十足的悲劇角色。而電影中的莫小渝則是一個長期被事業成功的丈夫忽視的「花瓶」,她像一隻被豢養的羔羊,壓抑自己的情感來迎合丈夫,試圖溫順的乞求得到丈夫的愛,然而最終她絕望了,也看開了,主動選擇離婚,從而一躍成為解放自己的新時代女性形象。本來這樣的處理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人物改造對電影本應表達的主題毫無意義,反而讓電影的精神變得更加散亂,以致看到最後,我都不知道這電影想要表達什麼了。
  
  綜上所述,與原著小說相比,電影《搜索》的似是而非讓我深感失望,遠沒有了原著刻畫人物之豐滿,反諷現實之辛辣。也許陳凱歌想迎合各種口味做出一桌滿漢全席來,結果卻畫虎不成反類犬,還不如一盆東北亂燉來的香呢!一句話,從小說到電影,當鋒芒褪色殆盡,《搜索》早已不再是那個《搜索》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