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禍水--Water

水/祸水/月亮河

7.8 / 13,665人    117分鐘

導演: 蒂帕梅塔
編劇: 蒂帕梅塔
演員: 麗莎.雷 希瑪比斯瓦斯 約翰.亞伯拉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左樹

2012-09-07 10:03:20

「正常」與「不正常」的跨文化界定


(一) 「正常「OR」不正常「
在印度教文化中(屬於當今印度85%以上人口的信仰系統),做一個寡婦對自己不是什麼好事,別人也不會把你當成什麼好人。先看,梵語中「寡婦」一詞(vidhavā)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丈夫的人」。對此你是什麼印象?沒錯,一個已婚女人的身份存在,是以他的另一半,那個已死男人,來界定的。就像『孩兒他媽「這句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婦女的輕視一般。其實在印度教典籍中,至少是那些寫典籍的人,也確實是這麼想的。在印度教發展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作為一個寡婦遭人譴責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她被當成了一位「失職」的妻子——而這種想法的來源是,她有義不容辭的義務(pativratā)來保證她丈夫福祉,這便在印度的「婦人之道」(strīdharma)。 Pativratā這一梵文詞彙有值得挖掘的價值,pati指丈夫,同時也有lord之意,vrata指,按照Monier-威廉斯 詞典,a religious vow or practice , any pious observance , meritorious act of devotion or austerity,說白了就是宗教祈福行為.所以說,在傳統印度教中,老婆的傳統義務就是為自己的老公祈福,保平安。老公死得早了,當然是你丫做的不夠好!此外,寡婦不遭人待見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印度教文化中,死了丈夫的女人本應該走上的一條道路——satī,即跳到火堆自焚,去另一邊兒繼續陪她老公「啪啪啪「去。所以說,在印度教文化中,如果做一個寡婦你丫還苟活著,真是遭人鄙視的基礎上還要再加一等,變成超級遭人鄙視。

  也許你會說:「矮油,怎麼會有這麼愚蠢的規定呢?寡婦為什麼要那麼杯具,被家庭拋棄,這太「不正常」啦,非常「不合理」啊,他們家人怎麼想的啊,腦子進屎啦!「
 
  好,此種分析方式中的用詞之一「不正常」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概念。請問什麼是「不正常」? 正常與不正常的界定,在我看來,有兩個決定因素。其一,對於不同文化系統中的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定恐怕會是有所出入的。在美國如果大街上兩個女孩拉手,絕大多數時候會被當成女同蕾絲邊,而在中國就不大會。在南亞可以有兩個男性手拉手,但那裡的人不會覺得他們是小給給(男同),但放到中國就壞了。 在印度用左手吃東西很噁心,在中國就不會。同一件事,在印度不正常,在中國就沒什麼不正常。再比如,在中國和自己的長輩碰杯時要放低,如果不放低就表示了不尊敬,但是在印度就不會。這都是文化造成的差異。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各種不同,在英國,西風代表了生機,因為從北大西洋吹倒英國的暖流都是從西邊過來的。但在中國,東風才是英語中西風的最佳對應。如果說在英國有著名詩人寫出了《西風頌》,我們中國人的卡車自主品牌成了「破東風」怕是也沒啥奇怪滴。此外,狗這種動物的角色在東西方文化也是不同的,英語中you lucky dog,完全是褒義,但在中文中,「走狗」,「狗腿子」等等詞語沒一個是「好『的。
除去文化系統的定位,第二個決定「正常」與「不正常」的因素是大眾與小眾的劃分。不管在哪裡,凡是小眾化的「異類「很多時候就容易被當成」不正常「的人。這就好比在中文中,很多人在討論完」同性戀「問題以後,當重新去指代非同性戀者時,他們普遍慣用一個代詞——」正常人「。You see?

  所以說,」正常」與」不正常」,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概念,視你所處的文化系統中的人口對一件事物的認同程度而定,認同的人多,就正常,認同的人少,就變態。

  小時候,我們在課文里學了很多《論語》,人人皆知應該孝敬父母,人人可以熟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經典孔孟之道。也許,你會把他們take for granted。就在這時,儒家思想在我們的意識深處生根,拔也拔不掉,而你自己不見得會意到。當我們聽說在西方國家,子女普遍不會親自贍養父母,取而代之,他們各活各的,父母老了,去一個HOME(養老院)就好了,用自己的養老金和社會福利養活自己就行了。或許「前衛的你「可以說,這可以啊,這沒問題啊!我覺得很好啊!放心,或許你可以這樣做,但這種想法在中國是難以被接受的,「腦子不好」,「孽子孽孫」恐怕是你在別人背後獲得的主要評價。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文化系統構建中,這是「不正常」的。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來看,這種想法是無法被大眾接受的。「你的孝道哪裡去了?是不是被狗吃了呀?」這豈不是很逆天?!!!於是乎,類比之下,這時的你成了電影中接受了很多西方「先進」思想的高富帥,告訴自己的媽媽要取寡婦,差點沒她給嚇暈死過去。

  其實說白了,電影講的就是跨文化系統(西方文化與印度本土文化)的「正常」行為界定的角力之爭,這是電影的主題。且導演傾向西方文明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的確,印度教傳統思想中對寡婦的歧視實在有夠強烈,著實也有鞭撻的價值。畢竟,儘管全球化已多年(在我看來全球化只是委婉的表達「西化」而已),印度教文化在印度仍舊根深蒂固,印度國的法律早已禁止歧視賤民神之子(dalits),但在現實中,他們依舊在很大程度上被歧視。這部電影中也直接表達出了法律之無力的台詞。

  任何一個文化都有它的精華和糟粕。中國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但這四個字的前兩字同時也帶來了過份把長輩和領導權威化,在出現問題時下級不敢質疑上級的弊病。這樣的文化設定就不利於搞學術。所以當今中國最遭人詬病的就是教育,這也是儒家思想教八股文以來的傳統,各種考試,各種死記硬背,各種題海戰術,這不是私塾先生們留下的「優良傳統」嗎?難怪咱們到現在都還沒什麼諾貝爾獎(除了LXB)。

  所以說,當不同的文化碰在一起,最明顯的契機便是,原本被認為「正常」的東西遭到了質疑,如果所謂的「普世價值「得到認同,原本『正常「但實際上沒那麼好的東西便有了變革的機會。就像我們之前喜歡裹小腳一樣,現在的中國人都會認為那種行為是病態且不正常的。印度人也一樣,在對待寡婦的問題上曾經「不正常」,且現在仍有固有文化之糟粕的嚴重殘留。這似乎是一個亘古不變的事實,舶來文化的紮根永遠需要一個過程,或長或短,看是什麼方面,但總之需要時間,就像我們到現在也依舊沒有demo一樣。就像中國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帝制千年存留的官場文化,看看《二號首長》你就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同樣的,印度對寡婦的歧視也絕非可能去快刀斬亂麻。對固有文化行為的質疑,這正是跨文化撞擊的優勢,只有在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或許原來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二) 撞擊

  無疑,「撞擊感」是電影的大主題,在我看來,導演撞了兩個方面。

  撞擊之一便是西方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撞擊,即前文說到的「正常「與」非正常「界定的跨文化角力。Deepa Mehta是一個很高明的導演,除去赤裸裸的寡婦習俗跨文化撞擊外,她用各種文化元素來體現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擊。印度古典時期最了不起的劇作家迦梨陀娑的《雲使》和《沙恭達羅》均被拿出引用,同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同台展現,衝撞感非常強。高富帥婆羅門的朋友拿著紅酒杯,說著夾著英文單詞的hindi,代表了文化撞擊過程中的許多非理性的極端者,他們盲目崇拜比自己更強大的文明所帶來文化中的所有習俗,意圖照單全收,就像中國剛剛接觸西方文明時要廢除漢字一樣極端。這些人物設定都很精彩。而反傳統的不止他,影片的男女主角,高富帥婆羅門和美女寡婦,他們都是理性且適度的「反印度教文化」代言人,這其實都是對印度教習俗中的「正常」的質疑。比如高帥富樂意取一個寡婦,而美女寡婦則送了一條狗給那個小女孩(狗在印度教文化中是非常「髒」的動物,所以這個小細節也是反傳統信號的傳送)。電影中的小女孩天真的問了sadhu, 「那男寡婦腫麼辦」這樣的台詞(man-widow,即鰥夫,但是叫「男寡婦」衝撞感更強),體現了強烈的反傳統傾向,他們都是敢於質疑自己傳統文化裡的糟粕之勇士。

  更精彩的地方是影片帶來的另一種撞擊,即現實與宗教理想(religious ideal)的撞擊。高富帥婆羅門在影片結尾直接點明,宗教或許只是迫於現實考慮的藉口。這很說得通,就像小女孩的父親把她丟走,「寡婦公社「的老鴇逼迫我們的美女寡婦去河對岸賣淫賺錢一樣。電影裡有句台詞非常畫龍點睛:「只要離寡婦,公牛,濕滑的臺階和聖賢遠一點,我們就離解脫不遠了」,把聖賢(sadhu)放在了這一類,足以證明了宗教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當理想照進了現實,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高富帥的婆羅門父親,一邊帶著代表婆羅門種姓神聖與純潔的upanayana (白色肩帶),一邊猥褻女童。這種表現方式,真是要晃瞎了我的狗眼啊!

(三)結語
跨文化撞擊導致的衝突儘管有時可以明顯看出所謂的對與錯,比如中國的「裹小腳」,印度的「寡婦虐」。但可惜在很多時候,到底孰是孰非,我們很難找到定論。彷彿茶與咖啡,各有所愛。我覺得這個問題,符合這麼一條「廣譜抗菌「的規律:我們遇到的事物很少有非黑即白,而大多數處於灰色地帶。二分法(dichotomy) 對於文化習俗之間的PK在大多數時候可能是不適用的。這就有了一點點討論倫理的味道,從古希臘到現代,來確定一個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哲學家們找出了很多方法,比如亞里士多德的Eudaemonism, 康德的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印度教裡的karma yoga, 威廉 詹姆士 的 Pragmatic Theory, 和邊沁的utilitarianism…… 它們或許都有自己的問題,而且不同的文化系統也有不同的倫理觀,看來,在全球化的世界,人們想要和諧共處,還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磨合。普世價值這種東西,侷限性還很大,恐怕暫時還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烏托邦。

  Deepa Mehta應該是我最愛的印度導演(之一)了。她的三部曲之外的《愛火》也非常精彩,我同樣也有寫了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24791/),如果有人需要《愛火》和這部電影的資源,我可提供種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