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白鹿原--White Deer Plain

白鹿原/WhiteDeerPlain/BailuPlace

6.4 / 431人    189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Taiwan:172分鐘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 Chin

導演: 王全安
編劇: 蘆葦
演員: 張豐毅 段奕宏 張雨綺 吳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劇本胖子李亦樹

2012-09-09 18:13:07

【拍砸了好像】原作分析、改變探討、現版本問題


為什麼改成一星:

片子拍砸了,不客氣不謙虛,各種訪談大裝蒜
延期營銷忽悠觀眾,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尊重編劇,詳見老編劇訪談
糟蹋原著,愧對文學

....................................
非常遺憾,你發表的 《白鹿原》無法實現的其他改編可能 ,因為 「含有社區指導原則不歡迎的時政或意識形態內容」 已轉為僅自己可見的日記
  謝謝你的分享。——系統郵件中心
  
  在第一本較多探討電影政策的文字被和諧之後,本版本只能閹割一下了。
  
管理員我給你跪舔了親。
  
  本文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簡單總結一下《白鹿原》小說原著所提供的人物、時代背景等改編條件。
  第二部份分析一下一些其他的改編方向為什麼不能實現。
  第三部份則針對現在王全安的版本中,人物的變化和情節主體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四部份是一些零七拐八的吐槽。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以內地最終公映版為分析標準的,有差別的話沒辦法了。
  
  一. 先說說小說版本《白鹿原》原著留下的素材吧
   
  【重要人物】
  因為《白鹿原》是一本「鴻篇巨著」,人物眾多,並且戲份較為均勻,因此先不急著指定某個主角,而是對小說進行規整。根據原著,我們可以摘出以下幾個「重要人物」,並對其進行簡單概括:
     【】的人物在王全安版本中被刪減了,做一個標記。
  
    1.白嘉軒 書中主人翁 活的時間最長 經歷的事情最多 質樸的封建小業主 在小說中以正面形象出現 角色既有在大事件下的決定和選擇,也有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較為立體。
    
    2.【朱先生】 白嘉軒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書院老師  人生歷經國事,參透人生,正直睿智,是理想化的知識分子形象。同時也具有對時代的概括點題功能。 
    
    3.鹿兆鵬 鹿子霖的長子 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 理想化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後約莫犧牲在革命即將成功的時候 既有追求革命理想的堅定,但是有時候也顯得不近人情。
    
    4.黑 娃 長工鹿三的兒子 搞上了主人家的小老婆田小娥 搞農會土改、幹革命、流竄當土匪、招安當白軍、接受勸說起義、最終卻被白孝文鎮壓。人物轉變明顯,跨越階層和地域、有愛有很有文有武,很有看頭。  
    
    5.白孝文 白嘉軒長子 投機的革命者 不務正業搞上了田小娥、抽大煙、和父親關係鬧崩、混進白軍、起義成為縣長、策劃了鎮壓黑娃。書中基本上是個反面形象,具有很多陰差陽錯的味道。
    
    6.鹿子霖 鹿家當家的 封建體面人 有劣跡 文筆偏向貶低 卻不算巨「惡」 屬於傳統經驗中的保守精明鄉紳 生活作風不端 搞上田小娥、最後名聲敗壞、吃官司、瘋死了作為結局。
    
    7.【白 靈】 白嘉軒女兒 新社會理想和自由的代表 活潑、善良、革命者 與鹿兆海鹿兆鵬三角戀 最後被肅反坑殺 書中明處是寫她的可愛,暗中卻有另一層意思,不算貶低,算是移情、玩味吧
    
    8.田小娥 黑娃之妻 地主的小老婆,勾引黑娃,黑娃走後搞上白孝文、鹿子霖、最後被鹿三殺害。死後化作鬼魂,製造瘟疫,附身鹿三。書中重要女性角色,可悲大於可恨,筆墨顯得怪力亂神,結局更多是命運的捉弄。
    
    9.鹿 三 白嘉軒家長工 黑娃父親 與白家情同一家 性格更具有「封建老理」,比白嘉軒更古板守舊 最後殺了田小娥,後被附身,老死 其實鹿三性格比較單一和模式化 小說中談不上太出彩
    
  【較主要人物】
  此外,除了上面的角色外,有一些角色也很重要,但相對來說形象較為單一,不夠鮮活。比如行為處事過於模式化,往往只起到了功能性作用,我們也把他們列出來,以便討論:
可以看到,很多在小說中非常出彩的人物,在現在的版本中完全被刪減了。
     
    1.【鹿兆海】 鹿子霖次子 國民黨軍官 白靈初戀 參與抗日 後死於和紅軍的戰鬥 書中主要是作為類型化的進步軍人來寫
    
    2.【冷先生】 白鹿鎮中醫堂醫生、世代為醫 與白鹿兩家有姻親關係 雖重要卻老打醬油
    
    3.【岳維山】 國民黨滋水縣縣委書記 「反動」官僚 其實也還談不上窮凶極惡   
    
    4.田福賢 白鹿倉總鄉約  地方官僚 
    
    5.【鄭 芒 】三官廟和尚、木匠、黑娃的土匪兄弟 重義氣 救過鹿兆鵬 後反被殺,土匪被收編
    
    6.【白趙氏】 白嘉軒之母 傳統的封建女家長 操持家務
    
    7.【吳仙草 】白嘉軒之妻 勤勞的封建女性 豁達、勤奮、傳統的妻子形象
    
    8.【白孝武】 白嘉軒次子 性格是父親的縮影 忠厚本分
    
  【醬油角色】
  此外,《白鹿原》小說中還有諸多的醬油角色,比如鄰居、夥計、兒媳婦……因為數量不少,這裡就不列出來了,提到哪再寫他們吧。
  
電影版《白鹿原》中,書中的醬油角色基本沒有剩下誰了。

  一類醬油角色是單純的功能性角色,比如風水先生、小夥計、長工abc
  另一類醬油角色則有些意味,比如被吊死的農會成員賀老大、下令肅反白靈的極左師長等。
    
  【大時代的風和雨】
  因為《白鹿原》橫跨從清朝到新中國五十年風雨,難免會涉及大時代的風和雨,我們再標註一下《白鹿原》小說中所記載的所謂「大背景」,恩,一兩個人的個人私事不算,先找大的事寫。
【】的為影片交代的,可以看到,無頭無尾,截取了中間,人物的空洞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這種無頭無尾的時間截取。

  0.前情——白鹿原發家史
  白鹿發家、白鹿傳說、白嘉軒娶親傳奇、牽墓騙地、種鴉片
  
  1.【】 辛亥革命—改朝換代
  家庭生活、修祠堂、第二代出生成長、交農鬧劇、鄉約
  
  2. 【】北洋混戰—烏鴉軍入侵
  黑娃帶回田小娥,火燒糧倉、兆海白靈談戀愛、朱先生修書
  
  3. 【】土地革命—農會與反撲
   黑娃兆鵬辦農會,412國共分裂,鄉約反撲、黑娃流亡,打家劫舍打斷腰,田小娥和老鹿搞
  
  
    4. 【】大饑荒—餓死人和自救
   饑荒來臨、白家分家、白孝文搞上田小娥混吃等死、進城當官、鹿三怒殺田小娥
  
    5. 【】大瘟疫—死了好多人
   白靈成了革命者,和鹿兆鵬潛伏假戲真做、懷孕躲藏,被肅反。村里田小娥陰魂不散,造成瘟疫。
  
    6. 抗日與剿共—反正打來打去有人上位,有人下台
  鹿兆海剿共犧牲、黑娃成了警衛團軍官、老鹿吃官司的人生起伏
  
    7. tg掌握政權—幾個主角的結局
  黑娃死,兆鵬失蹤,白孝文成了縣長
  
  【幾個小特點】
  1. 超現實性,白鹿村的神話、瘟疫是鬼附身,朱先生的奇異判斷等內容,讓小說具有了超現實的魔幻色彩。
  2. 群像式全景式描述。小說中的人物成組出現,很多角色的主次劃分並不明顯,人物之間聯繫也並不算太緊密。
  3. 祠堂、腰杆、土地的象徵意味。各位可以自己琢磨,試著貼貼標籤。
  4. 革命和歷史性。小說對革命與大時代的關注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對於革命者的行為和成份來說,也值得體會。
  5. 作者傾向,白鹿原小說的文字是具有某種傾向的,仁者見仁,說起來就深了。
  
  
  二. 先不說王全安版本,在以上人物和背景下,攢幾個能當電影改編的故事看看?
    那麼根據上面的素材,究竟如何在時代背景下截取電影的主角和情節線索呢?我隨便開動腦筋,想了幾種可能的方向。
  
  【真.革命無雙】
    1. 以黑娃和白孝文為主要線索,二人共進學堂,一起成長,黑娃經歷了從草莽革命者落魄為寇,進而投國軍,後受到感召起義,然而還是被鎮壓。與之相對,白孝文則 從開始就是子弟范,胡混投機,最終成了新政權的縣長。這樣一個比照,把二人有聯繫的事情都寫出來。鹿兆鵬因為太過典型化,反而沒必要多下筆墨,而田小娥只是附線,有那麼一兩場床戲就成了,主要是用來加強他們的聯繫。白老爺子、朱老爺子也要露露臉。白靈能加就加不加也行。
  
  【槍炮玫瑰.恩怨三角戀】
    2. 如果覺得原上的老少爺們大姑奶奶小媳婦太多了,有些無窮下手,不如另闢蹊徑,變次為主,從較為重要的角色中抽出一組,以白靈和鹿氏兄弟的三角戀為電影的主 要內容。白靈作為自發的女性革命者,卻被肅反的結局引人深思,而鹿氏兄弟的抉擇不同,結局也不同。白孝文黑娃可以也摻乎進來,算是二線人物,增加點故事的 扭力。在影片中有愛有血,怒漢柔情,槍炮玫瑰,諜戰潛伏,應有盡有。應該也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片。不過怎麼這麼像山寨版的《珍珠港》。。。。。
  
  【我的農民前半生】
    3. 如果說上一種改法顯得跑題了,《白鹿原》你不能說縣城和省城的事,太脫離了原上的鄉土氣息,沒關係,那就回歸小說主線,深入寫白嘉軒吧,一個老實的農村封 建主,在時代面前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鮮活的故事,其他人圍繞他旋轉,各自有各自的人生際遇,白鹿兩家的興衰都圍繞白嘉軒展開。這樣的故事,至少有了土地的 氣息和厚重感。
  
  【白鹿村風雨五十年】
  4.還有一種不太主流的做法,索性不要主線和主角了,直接的群像戲,把兵匪患,瘟疫、饑荒的整體感覺弄出來,人物拍的神奇一點癲狂一點,狂加隱喻象徵,黃土高原般的庫斯圖里卡或者安哲羅普洛斯,至少裝神弄鬼是夠了。
  
  【現在版本】
5.《鄉間浪婦田小娥的愛情故事》
也就是現在的版本,基本上是說田小娥的人生經歷,倒也成立,只是技巧和水平的問題後面詳談。
    
    
  三.審查和當下的情況決定了諸多其他方向無法實現
    可是,上面列出的這樣創作方向能行嗎?
  【黑娃和孝文的結局是硬傷】
    1.黑娃作為一個第一代赤色分子,雖然有落草為寇的經歷,但是人家是浪子回頭,敢作敢為,最重要的是他協助革命,最終起義,讓他被槍斃? 這會讓觀眾由同情轉為憤怒?憤怒指向誰呢?而白孝文這麼一個不務正業吃喝嫖賭的傳統文化裡的「混帳東西」,居然依靠革命成了「縣長」,這兩個角色的結局頗讓觀眾玩味,進而對當下的國家政治現狀產生聯想。
  
  【寧要華麗的墳墓,不要滴血的傷口】
    2.那麼鹿氏兄弟和白靈的故事又如何呢?白靈完全可以找個萌妹子來演,保準人見人愛,象徵了革命的真理和正義。而鹿氏兄弟的親情和信仰之 爭,不正好體現了革命者的拋家舍業為理想嗎?這是正面典型啊!可是,白靈被自己人肅反坑殺,而鹿兆海沒死在日本人的手上,反而死在了對內的剿共上,這屬於 對本來就敏感的革命歷史的挑釁,人民內部的傷口,台海兩岸的恩怨,放在電影裡也是不合適的
   
  【三農問題和如何對待知識分子】
    3. 那麼,咱說說白嘉軒老爺子吧,老爺子善良啊,忠厚啊,傳統的開明鄉紳啊,說說他在亂世中把持祖業,保佑鄉民,弘揚傳統文化這不錯吧。別急,我們看看要講述白嘉軒的基礎是什麼——土地。關於土地的話題,很容易想到過去的土改,當下的房屋產權。
而作為白嘉軒的姐夫知識分子朱老爺子,在民國尚有鄉紳支持他編書開館,解放後反而書也燒了,墓也砸了。這是哪門子的解放,對於目前的文化現狀,也是非常敏感啊。
  
  【過於空泛的話題沒人敢擔責任】
  4.那麼,拍的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裝神弄鬼行嗎?更不行了!我們的電影審查不僅把控宏觀,還要把控微觀,審查者看不懂的片子,那就是坑啊!一個「子彈飛」這麼直白的商業片,幾個槍眼最後都能被輿論挖掘到鐮刀斧頭上,讓你們拍「民族五十年」,全是土地、革命、命運和責任、這誰敢惹這麼大麻煩呢。
  
  【還是拍個不賠錢的肉片吧,至少感覺像肉片】
  5.此外現代觀眾基本十幾歲二十歲為主,不看書不動腦好多年,說的那麼深,只能是公知們的自娛自樂,票房板定完蛋。得尊重觀眾啊,觀眾喜歡看肉,那就多來點肉吧,只要不露三點,總菊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現在的媳婦控版本《白鹿原》。反而是市場結合政策的最後產物。更何況,其實片子裡床戲總共不超過1分鐘,最精彩的內容都在預告片裡,走的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老套路。
    
  四.現在版本的改編分析
    【1.田小娥為啥覺得很怪。】
  關於媳婦控的說法,我覺得還是玩笑了,最大的問題是,小說和電影的差異性讓電影看起來怪怪的。在文字中,因為悠長的閱讀時間,富有感染力的文 字魅力,我們能夠不經意的通過文字讀出慾望的味道,自行腦補出小娥亂搞是為了生存,她泡棗空虛寂寞冷,她想被接納但是不被人尊重,她不亂搞就餓死了,進而可憐可恨可嘆。但是電影裡,資訊時間有限,難免就亂搞覺得是為搞而搞。其實說實話,2個女性角色中,白靈的行為更容易通過電影手法表現,並且讓觀眾認可。 只是因為上面提到的總局威武,才只好靠小娥來撐撐檯面。
   但是在電影裡,田的處理也不算好,床戲被刪的什麼也沒剩下,演技非常虛假,整個角色過於現代感,很齣戲。

  【2.白嘉軒的味道和小說不一樣了】
  在小說里,作者是對白嘉軒有著褒義的,雖然是個農民,但是他豁達,沉穩,並不古板,象徵了一種樸素的原生之美。可是在電影裡,為了製造出衝突,只好把他性格的複雜性往極端和典型上靠攏了。例如小說里,白嘉軒其實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他為黑娃求情。
  另一方面,小說的「閒筆」很多與主線並無關聯,比如白嘉軒一生的諸多婚姻,小說的第一章其實是非常具有文字魅力的,讓人看的津津有味,但是卻沒法安插在電影的片頭裡。所以,除非白嘉軒是核心角色,否則他的味道定要衰減和改變的,正常現象。
不過在影片裡,張豐毅的演技其實也沒有很好的發揮,感覺只是呆和古板,沒有什麼人情味,無論是白稼軒和鹿三,或者和其他誰。
  
  【3.朱先生,冷先生咋沒了】
  冷先生除了和鹿家有個姻親,其他正經事也沒幹啥,所以刪掉屬於正常,加上也就是一個看病的,最多說幾句怪話,純屬龍套。 在電影裡,作為台詞被提了一嘴。
  只是這朱先生在小說里雖然戲份不多,但是他卻是最招人喜愛的角色之一,本身起到了重要的點題作用,小說里對於「白鹿精靈」對於「歷史」對於 「時政」,很多都是依靠朱先生的嘴說的。即使電影裡把敏感的東西砍了,總該露個面吧,尤其是在劇情薄弱的地方,時間跨度大的地方,情節不連貫的地方打打劇情更新檔多好,因此這個地方的改編,個人覺得有點可惜。
也許是導演覺得小說中的朱先生太神了,想不到理想的處理方法把。
  
  【4.白靈以及白靈線的情節沒了】
  單從電影敘事角度來說,白靈其實是比小娥更能齣戲的。因為她有轉變,有成長,有面對愛人家庭和信仰的多面化處理,有革命者的堅毅,也有女性的柔情。但是即使刪減戲份,白靈總要交代結局,但是肅反坑殺不能拍,整個人物也就可有可無了,所以雖很遺憾,也只能理解了。
  
  【5.白家23子,鹿家2子沒了】
  因為白靈沒了,兆海也沒有了純屬正常。本來白家老二可以和老大做個對比,但是既然白孝文和白嘉軒的父子衝突給減弱了,那也就刪了吧。但其實棒槌山和借種的支線情節挺好玩的。
  
  【6.白孝文被電影高抬了】
  在小說里,作者暗地其實一直是在貶損諷刺的。例如剛結婚時候就一夜八次郎沉迷色慾,到了最後在主動去投偽軍,起義時候心狠手辣。一系列的行為都說明了此人的人性之惡。
  但是電影裡,這種惡被正能量代替了。他從色慾薰心變成了功能障礙,滿臉自然萌惹人憐愛,他主動投軍買功名變成了走投無路被動拉壯丁。一個投機者的形象變成了受害者的形象。主要還是因為他最後成了我x的幹部。應該說這種改編,把原書的犀利和批判削減得蕩然無存,太可惜了。
白孝文的處理,在電影裡實際上是很失敗的。
  
  【7.黑娃的個人魅力也衰減了】
  黑娃這個角色,在原著中其實是最複雜的一個,橫跨正邪,迷途知返,身上有人性的光輝,原始的慾望,廣闊的善惡,以及命運的無奈。因此是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主兒。可惜改編後,喪失了最重要的「魅力」。雖然也打也殺也操也土匪,但是更像為了完成任務而存在。
  
  【8.白鹿兩家的概念被削弱,導致鹿子霖的行為和動機立不住】
在小說里,白鹿兩家的鬥智和競爭關係,被置於一個封建村落中,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爭強好勝的地方。因此鹿子霖的壞主意,小算盤,不僅讀者好理解,而且是有充足動機的。但是在電影裡,因為沒有白鹿的恩怨說明,導致了鹿子霖的行為非常孤立,孤立背後又沒有什麼動機來支撐。這讓整個人物完全處於游離狀態。

【9.鹿三 用力雖多 但是靈氣全無】
在小說中,鹿三實際上是一個作者非常用力的角色,雖然看著很沉悶,但是他本身卻很值得人體味。他因為守舊不認黒娃的媳婦,但是卻因為閒話而看不下去殺了對方,不僅自己沒想開,小娥臨死時候還叫了聲「大」,接著被附身,最後蒼老病死,整個人的命運與封建倫理以及兒媳婦田小娥是掛在一起的。
但是在電影中,雖然喊打喊殺非常誇張,但是這股勁卻沒了。

【10.超現實的情節都沒了,整個故事乾巴巴的】
原著中關於白鹿原超現實的東西全沒了,讓整個故事乾巴巴的,別的不說,如果小娥不鬧鬼不附身,大瘟疫又怎樣能證明和她有聯繫呢?吧附身、抓鬼、抓鬼未遂的東西都改了,那造塔就完全沒有了意義。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沒有了村子的前史,砸祠堂也就沒那麼大的傷害力了。

五.王全安版本《白鹿原》整體評價
優點:
1.幾個自然景觀非常的美,可以想像劇組為了等麥熟,為了等一個朝陽晚霞而耗費的心血,態度很認真。

2.置景尚可,道具和場景基本上不會讓人跳出來。比如那個牌樓,土地裡的雕像,別有視覺美感。

3.放映效果來說,很多影射現實的台詞和段子,比如說「中國和蘇聯,把蘇聯換下去,我們上去不就得了」在電影裡看效果是很好的。有幾個段子處理得不錯。

4.原生態的味道不錯。儘管原生態有一些媚俗的嫌疑,但是方言、民樂的運用還是讓電影有了別樣的味道。

5.至少拍出來了播出來了。雖然問題爆多,但是考慮到種種不易,還是挺難得的。

6.一些演員還可以,一些演員的表演還是不錯的,似乎是越次要的角色演的越好,比如收糧士兵。

缺點:
1.沒拍明白,如果考慮到不是每個觀眾都看過「白鹿原」的原著,而且必須是3月之內透徹閱讀的話,電影基本上拍的莫名其妙,除了能讓人看懂田小娥的來龍去脈意外,基本上看得胡里八嘟。電影拍的必需要觀眾腦補,這是最大的缺陷。

2.電影的敘事視角很混亂。缺乏一個作為線索的角色,一會黑娃一會小娥一會嘉軒一會孝文。非常凌亂。比如三個孩子一個結局都沒交代。虎頭蛇尾不知所蹤。

3.電影的敘事有些「想當然」,比如黑娃去當土匪,創作者想當然的認為觀眾就會知道,但是實際上,結尾黑娃冒出來的很突兀,觀眾會問,既然他這麼愛老婆,為啥不接上山呢?

4.越是重要的角色,表演模式化越嚴重。這其實挺可怕的。

5.感覺導演耍雞賊沒耍對,王導《圖雅的婚事》雞賊耍得很好,又是民族問題又是愛情創傷,又是女性題材,很容易得到鬼佬親睞,只是《白鹿原》的主線太弱,導致秦腔、麥田等意象沒有產生什麼效果

6.角色行為的主觀化。角色行為很主觀。比如田小娥和黑娃搞上的過程,鹿三殺人的過程。很多地方都缺少鋪墊以及邏輯銜接,感覺角色完全在飄著走。

7.被動剪輯明顯,比如田小娥尿鹿子霖一臉的戲,沒看過小說的根本看不懂。

8.視聽語言與故事資訊量以及情節的錯位。這其實也是導致影片難看的硬傷。導演為了討好電影界和知識分子的視覺空間,與大資訊量的故事結合的結果就是。一個電影的長度根本說不完事。演員的表演也被壓著難以發揮。倘若能夠更快的節奏,更充分運用照應、鋪墊、滲透暗示等劇本技巧,至少故事會更加連貫和完整。

9.好多東西似乎拍了,但是又給刪了。看劇照,好多東西都有,比如黑娃、孝文的結局,黑娃逃亡中的經歷,黑娃和小娥搞上的鋪墊,諸如此類。給刪掉一方面是尺度,另一方面是長度問題。要是弄個上下集可能會好很多。

10.整個情緒節奏是錯亂的。按道理說,黑娃出走、孝文當兵、小娥剛死應該是一個電影的故事中間點,結果竟然是倒數二十分鐘。。。。。

六.總的來說
有意思的是,《白鹿原》上映的這天,也是暴民們砸車的一天。看著黑娃打砸搶燒鬧農會,兆鵬歌頌自由民主新中國,畫裡畫外,百年未變,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總的來說《白鹿原》可以用失敗來蓋棺定論了。不僅僅是審查的問題,還包括了導演的個人能力欠缺,以及創作思路的偏差,以及對於老婆深深的眷戀。陳凱歌《搜索》毀在了老婆控,看來王導也是。整個電影的水平應該在2星。考慮到文學價值,考慮到審查嚴格,我們可以再送個一星兩星。

     打分其實不再重要,也不能拍砸了全部賴總局。類似的情節和味道,過了十年二十年還會有人反覆翻看《活著》、《霸王別姬》、《小武》…….但是肯定沒人再會記得《白鹿原》。這就是能力和品質的差距。說別的沒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