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港)/阿拉伯的罗伦斯(台)

8.3 / 315,523人    216分鐘 | UK:228分鐘 (director's cut) | UK:187分鐘 (1970 re-release) | UK:210分鐘 (original version) | UK:2

導演: 大衛連
編劇: T.E. Lawrence 羅伯‧波特
演員: 彼得奧圖 亞歷堅尼斯 安東尼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飄渺遊俠

2012-09-17 02:44:53

你看到的是史詩,我看到的是幻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對經典的理解,首先是它要能經歷歲月的消磨和考驗,而不是在某個時代或某個歷史背景下的燦爛,而是能夠穿透時間、空間、地域、文化後,還能夠震撼很多人的心靈。無疑這部拍攝於半個世紀前的電影完美地做到了這點,震撼滲入心靈的宏大音樂,壯觀的阿拉伯沙漠景觀,璀璨閃爍的銀河星光,迷一樣的英雄和神蹟般的舉動,身著阿拉伯傳統服裝的英國人,幽蘭震懾心靈的眼睛,揮舞金色彎刀騎著駱駝的衝鋒,堅定的信念和團結各方力量的美麗,還有那種身份認知的矛盾和衝突,以及懷抱普世自由和民主價值觀的夢想,以及最後夢想的湮滅和無奈,鑄就了這部電影的永恆。

可能是貴族放縱情慾的私生子身份(在勞倫斯跟阿里關於姓氏的討論中透露的),也可能是因為勞倫斯牛津大學畢業的學歷背景(這個電影中沒有提及,而是根據人物的資料來看,畢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傳記性質的電影),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開羅軍隊司令部做事的勞倫斯,與其他英國軍官有著迥異的性情,他沒有英國人的那種刻板和自律,但他通曉多種國家的語言,對上司抱著玩世不恭的幽默,對同事有種與眾不同的隔閡感,更加同情和平等對待阿拉伯人的遭遇,懷抱著真正幫助阿拉伯民族和人們的感情。正是這些品質能夠讓他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機遇下成就了史詩般的功績,但同時也是早就他最後悲劇性結局的必然原因。勞倫斯的痛苦並不是戰爭的艱苦和困難,在僅有一名嚮導的情況下,他敢於深入沙漠尋找費舍爾王子的部落,由於土耳其帝國軍隊擁有現代化的武器和軍隊,當時阿拉伯人的局勢非常不利,只能夠撤退到後方接受英國人的支援和訓練,但同時也就意味著軍隊將受到英國的領導。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倫斯敢於提出偉大的戰略構想,帶著帶著哈利蘇部落首領阿里和五十名戰士,穿越從來沒有人走過的死亡沙漠,在沙漠另外一端說服哈維塔特部落的奧達加入他的遠征軍,在土耳其軍隊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攻佔了軍事重鎮阿卡巴。然後帶著兩個隨從穿越西奈半島回到開羅,獲得英國司令部在武器和物資的支援,以阿卡巴為基地不斷襲擾土耳其軍隊的運輸線,極大分散了土耳其軍隊的實力和持續作戰能力,逼迫他們向後才撤退,並且在最後的反擊中帶領阿拉伯暴動軍隊,比英國正規軍搶先兩天攻入大馬士革。這些都讓勞倫斯成為接近於聖徒和神一樣的地位,阿拉伯人崇拜他跟隨他,美國記者不遠萬里來採訪他記錄他的事蹟,他的英國軍官和司令也要倚重他打敗土耳其人。一個人,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蹟,改變戰爭的進程和世界的歷史,難怪他最後可以葬在聖保羅大教堂,被永遠載入史冊。就像他的上司說的那樣:全世界的人都將記住你,而要知道我是誰,還需要到戰爭博物館裡去查找資料。從這個角度說,勞倫斯的人生是成功的輝煌的,是英雄史詩般的傳奇。

但是整部影片絕對不是充滿勝利的榮耀和喜悅的片子,而是充滿了無言的痛苦和不幸,是夢想理想在現實中幻滅的悲劇。勞倫斯取得的戰績越輝煌越富於傳奇色彩,這個結局就越發顯得可悲可嘆。如果他像被俘後要求的那樣,去從事普通的工作做個平凡的人,那麼這份悲痛和無奈可能還沒有那麼痛徹心肺。我覺得勞倫斯的痛苦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自己仁慈寬容的個性,與戰爭中必然發生的殘酷和血腥的衝突。從勞倫斯對待嚮導和其他阿拉伯朋友的態度,可以看得出他非常仁慈和公正,由於阿里射殺了他的嚮導,在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的態度都很冷漠,尤其是勞倫斯對阿里抱持的那種不肯原諒的態度。他同情阿拉伯人民,並且在戰鬥中跟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他不肯丟下同伴,寧肯隻身返回死亡沙漠拯救同伴嘉西姆,他為了兌現對自己伴當的承諾,帶著他走進英國軍官俱樂部,給他要了冰鎮的檸檬水和有床單的房間,正是這種純潔高貴的品質,為他贏得了在阿拉伯人中的尊重和崇拜。但是他同時也要面對戰爭中不得不面對的死亡和悲慘,為了促成兩個部落的團結,他不得不親手處決了引起衝突的嘉西姆,而嘉西姆正是他冒著死亡危險就出來的同伴;為了避免遭到土耳其人的酷刑和逼供,他也不得不親手射殺了他的一個伴當,這個跟班就是他冒違背英國軍隊規定,將其帶入司令部的軍官俱樂部的跟班,另外一個跟班在穿越西奈沙漠時死於流沙。他保持仁愛之心但在被俘後卻遭遇敵人的虐待和侮辱,當看到撤退的敵人血洗阿拉伯人的村莊時,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發出了統統殺光的命令,並且著魔般地射擊和砍殺敵人。殘酷的戰爭,摧毀了他的仁慈的人性!你可見到他看到屠殺村莊的敵人時,那種痛苦掙扎糾結迷惘的眼神,你可看到原本優雅純潔的勞倫斯,殺紅眼地手刃敵人渾身鮮血。

第二個層面是他對自己身份認知的迷惘。他在英國軍隊中是個格格不入毫不起眼的中下級軍官,如果沒有這次聯繫阿拉伯部落的任務,或許他將成為無足輕重的人物,而且他跟其他軍官和上司都不能有融洽的相處,他也不可能圓滑地為人處世,也不可能得到晉陞和發展。正是阿拉伯人的身份給了他太多太多,他同情他們民族的遭遇,知道他們曾經輝煌的歷史,他費盡心力將不同的部落融合在對抗土耳其入侵的統一戰線上,當他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時候,他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和敬畏,他在他們心中是聖徒和真主的同義詞,他實現了無人可以企及的戰爭企及。當他挽救了沙漠中的同伴穿上那套白色帶有金色彎刀的阿拉伯貴族服裝,他在忘情地欣賞著自己的衣服欣喜若狂,甚至都滅洋注意到奧達的到來。他在襲擊土耳其火車被敵人士兵射傷肩膀後,淡定地站著面對敵人的射擊,是多麼充滿了自信,他面對美國記者的鏡頭,最輝煌的就是穿著白色的阿拉伯服裝站在阿拉伯的沙漠上,他相信所有的都不是註定的,他可以改變一切,他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神一樣的人物。阿拉伯人的身份給予他榮耀和所有的一切。但是他畢竟是普通人,而且是白皮膚的英國人,他必須在兩個身份間周旋和切換,他要遵守英國軍隊的命令和安排,但是他也要為阿拉伯民族爭取利益。影片中馳騁在沙漠上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總是充滿快樂和自信,但在英軍司令部里穿著軍官制服的勞倫斯,總是顯得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最終的崩潰來自於被土耳其軍隊俘虜,我們不知道在牢房裡他受到了什麼樣慘痛的刑罰和侮辱,但是他真的崩潰了。他指著自己的皮膚,說無論怎麼做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膚色和身份,無論他的內心多麼嚮往成為阿拉伯人。

第三個層面是造成最終悲劇的根源,即英國和阿拉伯部落之間的利益衝突。英國和法國在一戰即將獲勝後,自然希望能夠瓜分戰後在阿拉伯地區的利益,而不希望出現自由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勞倫斯是真心希望為阿拉伯人謀取自由和權力,他為阿拉伯人爭取武器和金錢的支持,甚至希望為他們弄到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他費盡心機去將阿拉伯人統一起來,告訴他們英國不會貪圖這裡的土地,他們將是為自己進行奮鬥。但是他自己是英國人,而且是要服從命令的英國軍官,他還要肩負如何承擔軍人義務和對自己國家的責任,英國軍隊和阿拉伯部落武裝的合作,既有打敗土耳其人的共同利益和目標,也有戰後如何處理阿拉伯地區的控制和反抗的矛盾。勞倫斯並不會真的相信將軍給他的承諾,他不會相信英國真的會把阿拉伯地區交給阿拉伯人管理。所以他最終是選擇了放棄自己英國人責任,真心幫助阿拉伯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他率領軍隊搶先進入大馬士革,並且控制了主要的機構,成立阿拉伯聯合議會來管理這個國家。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阿拉伯人是習慣於流蕩的遊牧民族,他們根本不懂得國家的概念和價值,在完成進攻入大馬士革後,部落間因為利益紛爭和不懂管理國家而分崩離棄,大部份人馬都主動撤離大馬士革,就像他們打劫了土耳其的運輸貨車後,就回到自己的營地過冬,而將戰略反擊的計劃拋到腦後,所以無可避免地錯過了歷史的時機。但是可以看到勞倫斯為阿拉伯國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最後齷蹉的利益分割談判中,費舍爾王子說他不知道這個國家欠他的太多太多。正是因為勞倫斯的舉動才能使得阿拉伯民族有了名義上自己的國家,儘管實際控制和管理都是英國人,只不過掛上了阿拉伯的旗幟,但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

我覺得影片的重點絕不是在描繪勞倫斯史詩般的勝利,而更重要的是勞倫斯理想和人性的破滅。他所取得成就越是輝煌燦爛,這個結局就越是有著諷刺和悲痛的意味。在長期戰爭的折磨中,他已經不再是開始懷抱仁慈和理想的勞倫斯,尤其是被土耳其軍隊俘虜後,他簡直是有了非常大的蛻變。當他再次被說服回到戰場的時候,他不再是用理想和信任組織阿拉伯部隊,而是用金錢收買了將近一半的人,甚至追隨他的不再是品格高尚的戰士,而是用金錢雇來的殺手,那種為了阿拉伯國家的理想已經蛻變為接近傭兵的軍事行動,其中對於撤退土耳其軍隊的瘋狂滅絕屠殺,已經證明勞倫斯的精神和信仰都已經崩潰和破碎。但他還懷抱著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的國家,而不是讓英國竊取勝利的果實,所以他率領阿拉伯軍隊首先進駐了大馬士革。但是用金錢和利益維繫的阿拉伯聯盟很快暴露了弱點,沒有統一的目標和理想,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侷限在自己部落的眼前利益和衝突,互相牽制無法合作等等,最後也導致他最終極理想的破滅。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果實卻被英國政府和費舍爾王室無恥地瓜分了,年輕人在前線流血戰鬥,那些老謀深算的狐狸在幕後討價還價。就算有再輝煌的戰爭奇蹟和無數人的崇拜,又能怎麼樣呢?結局也不過如此,甚至是非常的幻滅和無力。如果是如此,那麼人生和戰鬥意義何在呢?那些曾經的輝煌和歡呼,又有神馬價值呢?這就是勞倫斯也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幻滅,無論是土耳其還是英國,不過都是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從來沒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也不曾為那塊土地上的人民著想,這是整個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瓜分利益的衝突罷了。無論哪方獲勝,都不會給世界帶來真正的改變。電影的本質不在於歌頌勞倫斯的史詩,而是為了透過他表達這種無奈和嘆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