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child
2012-09-27 18:30:32
Helvetica 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模糊記得多年前讀漢寶德,他用「現代主義」的關懷來描述聖彼得堡的市政規劃理念。這不僅僅是因為相比於其他歐洲城市,聖彼得堡以其高層的建築和更具功能性的實用主義傾向而聞名,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漢寶德看來,它無不體現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社會理想。從這方面來看,現代主義的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傾向的確可以有一些社會理想在裡面。所以在紀錄片中Helvetica 的支持者會認為即使Helvetica的確在被商業和廣告濫用而廣受詬病,他們仍然會堅持使用,並聲稱 "(Helvetica) is not capitalism but socialism, because everyone has access to it."
但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這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一方面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 Helvetica 是馬爾庫塞所描述「單向度社會」、「單向度的思想」和「單向度的人」的現代社會的最貼切的表現。它是霸權、無趣、死板和同一化的代名詞。進步一來說,後現代主義者們還給 Helvetica 賦予了更多政治意義。紀錄片中的那位女設計師自然而然的將 Helvetica 和美國政府的政治宣傳聯繫到了一起,而由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環境,Helvetica 在她的眼中成為了越南戰爭的幫兇。她甚至認為"If you use Helvetica, you support Vietnam War"。隨著「政治正確」的理念在美國的膨脹,Helvetica 在他們看來甚至需要為此後的伊拉克戰爭等等負責。所以Helvetica可以被當作最合適的標示字體,因為它無處不在的傳達出一種權威的命令式的口吻讓後現代主義者渾身不適。從另一方面來說,後現代主義者認為"legible is not communication"。雖然從功能性出發,Helvetica改善了字體的可讀性和可辨識性,但後現代主義者們認為識別出一段文字和理解一段文字有很大的距離,識別更不等於真正的交流。
如果Helvetica是設計師的空氣,那麼Times New Roman就是成天在電腦面前碼字的研究生們的空氣了。這種更為過時的字體還傳聞是 Poggio Bracciolini 的手寫字體,而這其中又有書寫和現代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葛林伯雷(Stephen Greenblatt)的新書 「The Swerve」介紹了布奇里尼 (Bracciolini)對於盧克萊修《物性論》的再發現,葛林伯雷甚至用「世界如何變得現代」作為這本書的副標題來說明《物性論》的再發現對於現代化進程的推動。而有趣的一點是, 布奇里尼正也因為他的優美而清晰的書法(beautiful and legible handwriting)而聞名,而整個羅馬字體(Roman type)的當代印刷字體也是在他的手寫字體上發展至今。所以,巧合的是布奇里尼不僅在思想層面以盧克萊修《物性論》的研究推動了現代性,而且在印刷文字的物質層面,他的字體遺產也一直保留至今,並仍帶有現代性的痕跡。
當然了,像德希達的語音中心主義討論過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特質。但是我不確定在他的討論中是否包含了載體和媒介的本身,比如說這些文字是怎麼寫的這類似的問題。我們恐怕不能像以前一樣,用埃及禁運莎草紙來解釋書寫材料(鵝毛筆和羊皮紙)的變化來解釋歐洲書寫字體的變革(哥德體的興起,然後是加洛林體、人文體等等)。因為我覺得,這些書寫也會帶來其他方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