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銅雀台--The Assassins

铜雀台/TheAssassins/BronzeSwallowTerrace

5.6 / 1,640人    107分鐘

導演: 趙林山
演員: 周潤發 玉木宏 蘇有朋 劉亦菲 吳秀波 閆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2-09-28 06:27:26

三國時代的小清新與小媳婦亂鬥記


看三國,看的是男人的事兒。《三國演義》里不乏女性,但劉備妻妾、黃月英之類,屬於低級花瓶,只比龍套略好,貂蟬與大小喬等,充其量也只是高級花瓶。三國故事最富魅力的戰場廝殺和謀略計策,和女性基本絕緣。而大片時代的螢幕上,女主角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赤壁》的孫尚香,《見龍卸甲》的曹嬰,《關雲長》的綺蘭,都只有被觀眾罵作敗筆的份兒。

自從得知《銅雀台》打的是三國的主意,筆者就預感它也要落入這個怪圈。但《銅》和其他三國電影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它走的是《黃金甲》宮廷權謀片路子,賣點不是上陣打仗,而是宮廷爭權。《黃》鞏俐演的女主角充當了策劃陰謀的核心,且難得沒有挨罵。相比之下,《銅》中劉亦菲的戲份更吃重,靈雎的刺曹行動構成了最大的劇情張力,更有無處不在的旁白烘托著她的主導地位,但這些都是錯覺。

表面上看,靈雎和穆順這對雌雄刺客是陰謀的主導者,實則兩人全然游離於故事之外,對險峻的權力鬥爭毫無興趣,只在自己心裡那兒女情長的一畝三分地兜兜轉轉,對宏觀局勢的影響幾近於無。尤其是靈雎,通篇下來,不是在曹操身邊哀怨感慨著,做些或驚惶或迷茫的表情,就是深夜與舊情人換著地方約會,宣洩一下內心的焦灼情緒,好不容易和主謀接上了頭,一開口就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權利被侵犯,質疑行動的合理性。雖然出鏡率奇高,但其對劇情的推動作用,比一個低級花瓶多不到哪裡去。

劉亦菲這個角色,像是劇本編完之後硬被塞進去的「女主角」,比《戰國》裡的景甜還要彆扭。她和玉木宏就像兩個不買票的觀眾,以旁觀者的身份看了一出大戲,順便救贖了彼此的感情。靈雎大段的旁白,可以編排為一部《走進曹操內心的女人》,導演用影像手法無力表現、但又必須讓觀眾了解的東西,通通借她之口說出來,方便省力,彷彿她是個看透所有人內心的女巫一樣。

可作為女主角,總不能通篇無所作為,非得有行動不可,於是才有了從天而降的一刺。但又刺錯了人,以致於引發那個《臥虎藏龍》痕跡嚴重的殉情結局。所以歸根到底,還是沒能走出痴男怨女的兩人世界,和大陰謀大排場沒發生半點交集。這對情侶,由頭至尾充當了導遊,帶觀眾做了一次「銅雀台N日游」,相當於一流的廣告片。時值國慶出遊,銅雀台故址會人滿為患嗎?

還要恭喜劉亦菲,她已經深得國際巨星成龍的風采:成龍演什麼角色都是演自己,劉小姐也不遑多讓,那雙眉緊蹙、表情木訥的表演風格萬年不變。年紀輕輕就已達到「演員大於角色」的至高境界,連成龍也要感嘆後浪推前浪吧。

去掉這對亂入的情侶,本片的主線劇情很容易歸納。一批奪權者反抗當權者,掀起一場大亂,失敗被滅,爾後另一群奪權者又重蹈覆轍,結束。兩批叛黨目的殊途同歸,因此這是個簡單的二元對抗,去除繁枝末節,直白程度能跟《貓和老鼠》一較高下。所幸雙方勢力並未善惡截然區分,以誰也沒得了便宜的悲劇收場,和《黃金甲》《夜宴》是一個調調,且不論是否高明,好歹規避了臉譜化。

影片英文名翻做「刺客們」(The Assassins),實在叫人哭笑不得,老外看了估計覺得是十足的反諷:片中兩刺客一個做了無用功,另一個在關鍵時刻索性調轉了槍口,論職業技能和心理素質還不到太醫一成功力。那行刺的大隊人馬興師動眾,叫刺客也太勉強,最起碼也是敢死隊的規模。依筆者之見,翻譯成「戰士們」(The Warriors)倒比較合適。

當然,從拍大片的角度看,將敘事重心放在刺客身上很吃虧,因為此舉勢必會犧牲不少大場面。《英雄》講幾個刺客和秦王的糾葛,幾十萬大軍找不到對手,淪為了炫耀武力的擺設,只能放放CG箭或跳跳團體操。華語大片時代發展到第十年,觀眾連奧運開幕式都看過了,還這麼拍沒人會買帳。但《銅》則是徹底走向了反面,讓刺客淪為了軍隊殺伐的陪襯,更加不倫不類。

和《英雄》一樣,《銅雀台》也有一個「暴君」當不當殺的歷史觀探討,這是中國數千年來哲人思考而無解的命題,觀眾不會奢望一部電影能給出答案。《銅》在此所做的努力遠遠超過了《英雄》,有「暴君」本人的煎熬,後輩的迷惑,傀儡皇帝和大臣的觀點,更穿插了一筆百姓視角,縱然得不出結論,似乎比《英雄》更接近標準答案。

但這麼比較並不公平,因為秦王在《英雄》是配角,而本片裡曹操是一號男主角,敘事比重不可等同而語。相信張藝謀如果拍一個《秦王》,將這個人物豐滿化,必不會遭致《英雄》那樣兩極化的評價。除了大是大非,觀眾其實並不很在乎電影的立場,只要導演能給出足夠的因果和動機闡述,這就是警察片和強盜片的主角都能得到觀眾移情的原因。本片讓觀眾重塑對曹操「奸雄」的印象,比《英雄》「漂白」秦王有成效得多,但也招致敘事上的麻煩。

敘事片刻畫人物,總要賦予他性格的發展軌跡,即使是邵氏年代一根筋的武打片,主角的個人特質也不會從頭到尾毫無變化,「家破人亡」,「習武成仁」,「看透世事」等套路被不斷沿用,就是因為觀眾不希望主角一成不變。看《英雄》高潮處,秦王面對殘劍的字恍然大悟,以此暗合併暗示了刺客的悟,兩人都經歷了一個心態上陡然的變化。這個結局既避重就輕的繞過了歷史觀探討,又展現出漂亮的人性弧光,雖然突兀,但在劇作上是完備的。

本片也包含微妙的性格推進,但依靠敘事伎倆才得以實現。大部份時間裡,曹操一直態度曖昧不明,行事模稜兩可,讓觀眾不斷猜測他篡位稱帝的意圖,對他刺死占卜師、遇刺後不殺皇帝、射鹿還弓等動作越發迷惑不解,直到一場終極殺戮後他將心思和盤吼出,才叫人豁然開朗。這循序漸進看似令人滿意,實際很站不住腳。

從邏輯上,曹操若從來沒有稱帝之心(此處不討論歷史),就全然沒必要最後關頭才將肺腑之言說給漢獻帝聽,明智的做法當然是叫後者早有自知之明,打消反抗念頭,君臣井河不犯,公開場合互相給足面子。當然人的慾望太複雜,不大可能實現這理想化狀態,但總比斷了退路拚個你死我活的好。弔詭的是,漢獻帝在大臣請戰時還說了一句「他不是董卓」,說明他很清楚雙方利益的制衡關係,這就讓結尾二人的對質更無道理可言。

觀眾也可以理解為曹操一開始確有稱帝的野心,但一直處在天人交戰中,片中也有不少暗示。但一來,那掙扎表現的太膚淺,都是些頭疾發作、夢中驚魂之類旁敲側擊的描寫,難以叫人代入他的立場去感受,靈雎的旁白更是把水攪渾。更關鍵的是,身為一代梟雄,即使真有謀權野心,曹操也該拿結尾對漢獻帝說的話,稍微哄騙眾人,叫敵對勢力寬心,不至於將四星匯聚的預言看的如此鄭重其事,以他位高權重、百姓歸心的優勢,耍點政治手腕自證「清白」,輕易就能讓叛軍人心渙散(高潮一戰對此有揭示),何苦要不斷給人大限將至的錯覺,鬧到屢次生命懸於一線、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呢?他還說自己殺人殺累了,那不是彌天大謊嗎!

所以曹操和漢獻帝的權力爭鬥,本質上是兩個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冤家,一路互相忍讓了幾十年,結果都被一群一意孤行的叛黨逼得守不住各自的底線,矛盾激化後分別使起小性子來,把全副委屈掏心窩子的掏給了觀眾。看似是人性的終極揭示,其實還在開篇的建置上原地踏步,看似是激烈的雄性交鋒,其實就是兩孩子在爭東西:「我的!」,「不,我的!」,是兩小媳婦在吵架:「你的錯!」,「不,你的錯!」。

影片的打鬥看頭不大,論武打設計、場面調度、人數氣勢和新奇道具,華語大片中都能找出比它強上一截甚至好幾截的例子,只有那個懸空蹦床帶點原創。倒是有一個地方很反傳統。一般來說,古裝片裡描寫單打獨鬥,比較容易出現飄逸的武功,而軍隊殺陣,往往注重實劈真砍,而本片卻反其道而行之,「敢死隊」夜襲曹操明顯走輕靈路子,高潮人頭攢動的拚殺有《三百勇士》的暴力美學,而曹操與穆順的單挑卻出人意料的笨拙沉重,影片調子像是從《殺破狼》瞬間跳到了《洛奇》。

值得一提的還有台詞,要讚揚一下。華語大片中的笑場儼然已成保留節目,本片也不例外,但逗笑的台詞並不雷人,倒像是編導開玩笑的結果。比如「口味太重了吧」,一般人不會想到在古裝片裡來這麼一句,今為古用多半是故意為之。片中人對話很分場合,私底下談情,會說「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之類小清新情話,到了大殿之上、軍陣之前的嚴肅場合,就免不了裝腔作勢一番,但太醫一著急,又會吐出「瞧還是不瞧」這樣的大白話。

古代人是否這樣,誰也不知道,但這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慣性。公司里普通同事間溝通工作肯定用口語,但一到嚴肅的會議上,人人都會「部門牽頭」「配合工作」「協助開展」官話連篇。想來古人也不是時時夾帶之乎者也的。本片編織台詞繞過了雷區,還順便給自己減了負,不必做太多的文言考證。連曹操都說了,私底下別叫父王,叫阿爸,兒啊,這電影已經夠糟糕的了,你還隨時隨刻文縐縐的,編出來劇本更容易出錯,給觀眾多抓住幾個話柄可不是好玩的。

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