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狐蓬
2012-09-29 00:26:09
在東漢末年、與阿薩辛無關
「銅雀春深鎖二橋」,片名「銅雀台」表示這部電影的情節是取材於漢末三國時代,英文名「The Assassins」,表示它是一個關於暗殺、刺客的故事,但電影真正的主角是生前為王、死後為君的曹操。在人們印象中,政治家曹操早年亦曾做刺客欲殺董卓,《銅雀台》當中,曹孟德於朝堂上既自信又落寞地說:「刺殺了一個董卓就能天下太平了嗎?殺掉我一個曹孟德就能天下太平了嗎?」但是總有人想要試一試。
曹操晚年最為著名的一次刺殺是由漢獻帝的岳父伏完及其女伏皇后策劃,當然,這起精彩事件是來源於演義的加工杜撰,不過,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無興趣去分辨哪些情節是出自史實、哪些故事是出自傳奇,萬幸的是,即連忽視小人物的《三國演義》,也寫下了那個宦官的名字——穆順。
穆順出場與靈雎的獨白讓我想起另外兩部關於「assassin」的電影,《大盜石川》以及《色戒》。在後者當中,小女子王佳芝和她的夥伴們想要通過暗殺一名漢奸來改變國運,但被改變只有他們自己;《大盜石川》則相反,一位試圖為主君報仇的盜賊、暗殺者深度參與了關原合戰,並以「給天下人和平和幸福」的名義左右戰局,實際上,戰場上的他已經由刺客變身為一名偉光正的戰士,並且與跟《銅雀台》同檔期的另外一部電影一樣,《大盜石川》的最大優勢只有新奇、怪誕且與深度相去甚遠。所以,人類當有這樣的信念和覺悟——歷史演進的宏觀格局難以被某幾個名字所撼動,不論它們是屬於穿越者、刺客還是曹孟德,恩格斯說:「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
「春風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舊宮路、宮中歌舞已浮雲、空指行人往來處」。東漢末季的曹操既被看作是善用陰謀的奸雄,又可算是遭遇陰謀、暗殺最多的人物,但他比同時代的江東孫策以及後來的蜀漢執政官費禕都要幸運,然而,正如上文所言,宏觀格局不會因刺客們的行動而被擾亂,東吳、蜀漢的國勢在黑暗的刺殺事件後繼續沿著原本的軌跡向前發展;若讓此與電影相關的話題牽涉更遠,則我們能夠看到,暗殺凱撒不能阻止共和國變為帝國,後來成為英文「刺客」(assassin)一詞詞源的中東組織阿薩辛派在蒙古軍的攻勢之下則毫無還手之力、只有被消滅一途。
不過,雖然刺客穆順和刺客靈雎不能更張格局,只能讓我們知道他們是處在悲劇之中、身不由己,但呂布的驚鴻一瞥和他的畫戟——電影中這些對靈雎身世的暗示總算賦予那場暗殺行動以有效的意義——殺掉曹孟德當然不能讓天下太平,但畫戟在手仍須一發,因為那只是為了我們的親人。
所以,這仍是一個理應動人的故事(雖然電影本身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俠以武犯禁,其中曲折多與「忠貞」、「情義」的話題有關,如博爾赫斯在《無禮的掌印官上野介》中所寫的:「這就是四十七忠誠武士的故事,只不過沒有結束,但始終希望做到這樣,因此繼續用文字歌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