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

点亮灯光/为你流的泪(港/台)

6.3 / 4,790人    101分鐘

導演: 艾拉薩克斯
編劇: 艾拉薩克斯 毛里西奧撒迦利亞
演員: 拓爾林德哈特 柴克瑞布斯 茱莉安娜妮克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婊姐馬勝美

2012-10-10 11:41:27

好看卻穿起來有點憋的一條牛仔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7月9日,Gainesville

知曉這部電影,是無意中看到了徐佳瑩[不怕慶祝](該片台灣地區主題曲)的MV。到上網看了一下預告片和簡介,於是猜想說,肯定又是一部描寫男同志世界中存在的畸形與矛盾的題材。說實話,對於LGBT的題材,本人更傾向於走小清新或是溫情路線的作品,像[Patrik 1,5 ]、[Transamerica]。而對待類似[Keep the Lights On]這種明明知道會是以悲情作結尾的,總有種類似捂著臉卻還要看恐怖片的矛盾心理在作祟。

8月22日,NYC

隻身搬到了紐約,開展新的生活。

9月7日,NYC

電影今天上映,本來打算約朋友一起去看,因為種種原因耽擱,便沒能把計劃提到日程上來,也就把這事拋在腦後了。

10月7日,Chelsea Clearview Cinema

我這個人有點小迷信,總覺得一切事物冥冥之中早已安排。這天,和朋友在Chelsea吃完Brunch,正準備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於是便躲進了旁邊的電影院,打算隨便看場電影等雨停了再回家。看了時刻表,發現最近的一場電影正是該片。而當我看完電影出來的時候,更加印證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在Chelsea的電影院看一部發生在Chelsea的故事,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笑)

前面廢話有點多,已經差不多快進入正題了。因為本人現在暫住在紐約,於是想結合這部電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於紐約和這裡的同志們的認識。眾所周知,紐約是世界著名的Gay Cities之一。有時候你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走在街上的行人,同性戀會比直人還多。紐約的Gay很喜歡扎堆抱團,有兩個區在manhattan是gay最常出沒的,一個是Hell's Kitchen,另一個就是主人公Erik和Paul相遇的地方——Chelsea。

故事發生在1998年,那個年代沒有iPhone更別提接客帝,就連網路、手機也不是很普遍。於是基友們便用家裡的座機,開展約炮活動。那大概是秋天的一個夜晚,Erik一人在家寂寞難耐,於是拿起了電話。與不知道多少個人互報了情況(他還謊報了一點)和調情之後,在紙上抄下了Paul的地址,徒步走向他的公寓。一番雲雨之後,在即將離別之際,Paul對Erik說『Thanks for coming by. 謝謝你的到來』,Erik回道『Thanks for having me. 謝謝你邀請我』。我不知道兩人是那時候就相互產生了情愫,還是只是處於禮貌的問候。Paul接著又告訴了Erik,其實他有女朋友,是個不敢出軌的偽直男。Erik戲謔地說了句『That's too bad』,然後離開了Paul的公寓。就這樣,二人邂逅了,並從419變成了Fuck Buddy,再成為Friend with Benefit開始Dating,最後Paul和女友分手,與Erik搬到了一起,建立了Relationship。我個人認為導演應該再多一點對於兩人如何墜入愛河的描寫,因為後面突然就把兩人愛的死去活來的給搬出來,讓人覺得情感上有點銜接不上。

在兩人第二次發生關係的時候,Paul便在Erik面前顯露了自己的本性。平時的Paul是個相貌堂堂文質彬彬,令人稱羨的年輕律師,私下卻是一個癮君子。他所服用的是在Gay圈裡最為盛行的Sex Drug——Crystal Meth,也就是冰毒,學名安非他命,這個估計看過雲翔的電影的同學都知道是什麼東西。曾幾何時,人們給它起了另一個稱號,叫做Tina或直接簡稱T,據說是根據在吸食是發出的聲音所得來。人們總是將男同志與性和毒品聯繫起來,我個人不予評論。不過在紐約,確實有很多的男同志為了尋求刺激,因此沾染上毒品。而T則是在眾多毒品中最快使人上癮的。在曼哈頓,Chelsea則是重中之重的『重災區』。回到電影,Erik看到Paul吸毒,並沒有做出太大反應,還與Paul共同分享了起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候兩人剛好上,還處於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階段,自然看對方什麼都順眼;有可能是因為Erik的工作是紀錄片導演的緣故,在搞藝術創作的行業當中,人們對於毒品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影片中還有另外一個鋪墊,在和Paul交往以前,Erik有一個炮友,暫且稱他為二逼肌肉男,此人屬於愛自己的肌肉勝過於熱愛任何事物的那類金剛芭比。多年後,在和Paul因為毒品的問題產生矛盾的間隙,空虛的Erik再次與該二逼肌肉男約炮。當來到他家,Erik赫然發現此二逼肌肉男也染上了吸食毒品的惡習。導演通過這名二逼肌肉男的轉變,向觀眾更明確地表明了,使用毒品的現像在同志世界已經日益嚴重。

我個人認為同志容易沉淪毒海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同志們生存在弱勢群體當中,他們處於社會的壓力之下,很難得到家人或周邊的理解,於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進行自我麻痹和放逐;其次我覺得就是同志有時候真的比較經不起誘惑,太過於追求慾望上的享受。

Erik也有自己的問題,雖然已經和Paul處於穩定交往的關係,卻還是偶爾會在外面沾花惹草,當然電影裡沒有真的演他和別人發生關係,但這是在同志圈子裡十分普遍的現象,哪怕兩個人十分的相愛,他們還是有可能會尋求生理上的刺激。一天,坐在計程車裡的Paul看到Erik在街上和別人搭訕。當晚二人在家中發生了第一次爭吵:

。。。。。。
Paul喊道:「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你到底想怎麼著?」
Erik說:『I want you come to bed with me! 我要你和我回到床上睡覺』
Paul詢問:『Why? 為什麼?』
Erik:「Because。。。因為(這時候的Erik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Paul接著問:「Why can we just sleep in different rooms? It's fine, it would be good for us. 為什麼我們不能分房睡?這樣對大家都好。」
這時候的Erik露出他招牌Puppy eyes,對Paul說:「Cuz I don't want to. 因為我不想。」
Paul此時一語道破Erik最大的致命傷,但我認為這也是他最可愛的地方:「You're such a BABY! 你真幼稚。」
。。。。。。

二人吵架的情景,甚至說的台詞,我想大多數有過感情經歷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至少在我本人身上就發生過無數次了。每當爭吵,一方總會拿著枕頭被子跑到沙發上睡覺,另一方則會追出來用命令地口吻要求對方回到床上去。看到這裡,電影螢幕奄然就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我相信電影院在場的所有人,都在用審視自己的眼光,回想自己的過去。不管那時候是對是錯,不管對方已經消失於茫茫人海還是仍然在廝守身邊,那些記憶已然成為了腦海中揮散不去的一抹塵埃,到頭來只能釋然一笑。

Erik和Paul之間的關係,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之間經歷過喜悅、悲傷、感動、傷害、誓言、背叛,維持了近十年。雖然不像[藍宇]或是[The Trip]那樣以生命結束作為收場,但還是沒能夠讓人拍手稱快。影片最後二人的重頭戲,是點題之筆。分開一段時間後二人相約共進晚餐,飯後的Erik依依不捨地挽留Paul,於是二人回到狹小的公寓(或者是小旅館,記不得了),躺在一張Full Size的床上,剛開始二人還有所保留的穿著內衣,有些害羞靦腆,之後相繼將衣衫褪去躺在被窩裡,大概各自都在為自己矛盾的心理做著垂死掙扎。最後還是成熟的Paul先開了口說道:「We are not ganna have sex. 我們不可以做愛。」,為二人打破了僵局避免了尷尬。當Erik打算將床頭的燈關掉的時候,Paul卻要求:「Keep the light on. 把燈留著。」原因大概是希望能夠藉助燈光看見Erik的模樣,記住彼此這最後的溫存。看到這的時候心裡一陣酸楚。

與去年的幾部電影相比,比如[Weekend]、[No Strings Attached]、[Friends with Benefits],它們之間都有一個相似之處,主角們都是從炮友的關係開始,逐漸愛上了對方。只不過英國的那倆小伙子只在一起呆了兩天,美國的這兩位一呆就是將近十年。這其實透露出一個十分值得令人深思的現象,明明大家的初衷只是尋覓生理的慰藉,到最後卻陷入萬劫不復痛苦的深淵?尤其是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同志圈子,此現象似乎更加普遍。

影片結束走出影院,朋友問我對此片作何感想,我半開玩笑式的說:「這部電影就像是你買了一條牛仔褲,雖然好看,但是穿在身上有點憋。」我所說的憋,是心裡的那股子怨氣。一段失敗的感情就好比如此,剛開始的時候就像你剛把牛仔褲買回家,穿著覺得還不錯,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有可能是因為自己身材起了變化,也有可能是牛仔褲洗過之後變了形,它再也不是那條最適合你的牛仔褲了。只是有的人比較戀舊,不捨得拋棄,而有的人喜新厭舊,不合適了立刻再買新的。

PS. 有一個問題捉摸了半天也想不明白:Paul的職業是律師,但他為什麼每天卻只穿個小襯衣,也不打領帶不穿西裝,出門上班就只背個紐約基友們唯一指定款的購物袋,而且一背就是10年,服指太不考究了吧?




2012年10月7日,祝你,可以找到為你Keep the Lights On的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