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年代--Rock of Ages

摇滚年代/摇滚岁月(港)/搖滾時代(台)

5.9 / 81,639人    123分鐘 | USA:136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亞當夏克曼
編劇: 克里斯達利恩佐
演員: 湯姆克魯斯 茱莉安哈克 布萊恩克萊斯頓 瑪琳艾珂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2-10-13 19:51:17

搖滾是個半缺席的尷尬存在


《搖滾年代》中有幾段青春歌舞片中不常見的大尺度調情戲,但既然是一對少年少女做主角,故事主線肯定不會偏離真愛至上的古老主題。只可惜這條線實在軟弱無力,少年人因誤會賭氣導致分手,各自陷入歧途無法自拔,再次偶遇後因心境已經平和,三言兩語將誤會說通,又賭氣了一會,就自然而然復合了,那點感情波折,那點心靈交戰,用搖滾樂來催化實在是菜刀殺蚊子。搖滾這麼high的東西,怎麼也得拿來渲染《千屍屋》裡的場面才帶勁!

影片勾人眼球的不是小男女的愛情糾葛和幻想,而是幾場湯姆•克魯斯扮演的搖滾巨星賣力演出的性感肉戲,十足勾勒出80年代私生活最「自由」的洛杉磯人縱情聲色的精神面貌。還好限於影片基調,那幾段戲的配曲只是恰到好處的調情,否則單獨拎出來,大可媲美麥當娜或布蘭妮最香艷的MV。

在精緻而頹廢的服化道包裝下,湯姆•克魯斯舉手投足散發著濃郁的男性荷爾蒙。當一個搖滾大腕有多少性愛特權,你可從片中窺知一二:在豪華的大包間中被酒精和美女環繞,時不時會有身材傲人的女歌迷闖進來,脫下上衫讓你在她胸口簽名,一旦出行,要提防被那些昏倒在面前的女歌迷絆倒,也要時刻準備好被當眾擁抱舌吻,若想跟充當繆斯的女記者激情一番,或者在眾目睽睽下羞辱虛偽的女政客,簡直是手到擒來。即使是被真愛力量庇護的女主角,面對襲胸的手和湊近的臉頰也完全無法抵擋,無法想像他若有意,她是否會就範。男人們會發自內心愛一個搖滾之神,更會情不自禁的嫉妒他到死,尤其當那些對他們不屑一顧的女神,面對後者陶醉的開放身體的所有禁區。

本片導演執導過《舞出我人生》前三部,有趣的是,《舞》在國內口碑不俗,在國外卻評價很低,連及格線也未過,而本片恰好相反,國外觀眾表示差強人意,而國內影迷卻毫不買帳,造成這種錯位,原因很耐人尋味。首先是片名惹的禍,既然叫《搖滾年代》,招徠的自然多是搖滾樂迷,但片中青春偶像聲嘶力竭製造的叛逆和噪反,雖然在聲光效果上做足了功夫,效果卻並不比那扭秧歌的男孩組合「搖滾」多少,而且以很多國內搖滾迷的標準,片中大部份歌舞根本沾不上搖滾的邊,純屬掛羊頭賣狗肉。但國外觀眾不會有此先入為主的誤解,因為本片改編自近年來百老匯知名音樂劇,它是個什麼樣的故事,穿插了什麼樣的歌曲,他們早已瞭然於胸。

另外也因為,《舞出我人生》的表演以街舞為主,炫耀形體之美,漂亮俐落的迴旋翻、一字馬和默契的肢體交錯,是全世界觀眾都能欣賞的,簡單的勵志故事也很有共鳴,但美國青少年看多了街舞秀和青春愛情片,就會覺得該系列片矯情的有點可笑。頗類似《十面埋伏》的遭遇,在國內被眾人恥笑,漂洋過海後竟成了美國觀眾眼中的愛情武打經典。文化差異能放大或縮小一部片的優缺點。《搖滾年代》也不例外,觀眾的音樂欣賞品味千差萬別,主角們賣弄的那幾記歌喉水準不低,但到了異國,缺少耳熟能詳的親切感,就只能各入花耳,一旦提不上勁,就會關注故事本身的種種毛病。

影片不遺餘力的烘托搖滾精神,一再用台詞強調「搖滾是自由的」,「搖滾不會死」,「搖滾建造了這座城市」,其實說得多了,也就廉價了,賣力的演出和群情湧動的粉絲已足夠說明這一切,觀眾能感受到,不斷說出來反而乏味。就像早年的功夫片,打敗日本人後喊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能引得全場鼓掌,後來的跟風片裡把這句台詞重複個沒完沒了,就叫人乏味,甚至出現了反諷效果,過猶不及,只要拍英雄擊倒了日本人,就足夠了,觀眾自然懂潛台詞。我們看電影,尤其是歌舞片,是從畫面和聲音中感染到影片主旨,而不是讓角色像復讀機一樣,一遍遍重複著主旨,讓我們像小學生聽課一樣接受。

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