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idaXu

2012-10-15 22:24:40

《搜索》有感:媒體和真相


    電影《搜索》自公映以來,受到很多人的關注,部落格用戶@譚天論道在部落格上面轉載、互動過很久關於這部電影的時評,@譚天論道的身份簡介寫著:暨南大學教授、高級記者、新媒體研究群主。作為媒體業界的專業人士,他能這般關注《搜索》這部電影,我想自有這部電影帶來的衝擊力和影響。

    關於《搜索》的時評,我沒有去看,電影也擱置著,到看到旭東對於這部電影的接連兩篇博文,提起了我的興趣,已經許久不見他寫博文,能讓他按耐不住,連發兩篇,我想自然不可小覷。

    除了旭東簡要的評論外,可說這部電影的有感,均來自內心世界的雜合,@譚天論道的那篇時評會在後面附上連結。

    整個電影結束,我想起了柴靜,這個自稱自己是腦小如豆、其笨如牛的鄉下姑娘的記者,我喜歡她作為記者的態度,對,是記者,不是主持人,你沒有看錯。有的時候,看柴靜的報導給人索然無味的感覺,或者是像白開水,沒有過多的衝擊力,就像淡淡的在敘說一件事情。而我看中的是她認真的在敘說每一件事情,而此造就給觀眾的事情真相。沒有故意製造的噱頭、矛盾,而不是像《搜索》裡面,陳若兮做專題時,坐在那裡對著喇叭指揮,告訴應邀的嘉賓,製造不同觀點,針鋒相對,這樣才有看點。

    我一直記得柴靜曾經說過記者的責任是還原事實真相,而不是去評判什麼,真相還原之後,讓觀眾認識他們的世界(大致意思,非原話)。我想,到最後,每個人怎麼評判,那屬於言論自由了。記者的責任就是讓公眾看到一個清晰的世界,所以她的那檔欄目的名稱為《看見》。

    「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觀察人的時候最有害的一種心態,你要在採訪前就對一個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你就沒有辦法誠實和客觀地觀察他了。」這是柴靜最近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說的一段話,我記了下來,我覺得這是可以讓我銘記一生的話,不僅僅對於一個記者,對於一個有責任的個體人,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去與人與事打交道。

    首先說說陳若兮。她出現那刻,我還篤定的以為她會是一位「扭轉乾坤」的人:在整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過後,看到葉藍秋哭著道歉的視訊時,能夠找到葉藍秋,觀看事情本質,以人為本,能夠用一個媒體人的素質平息這件事,還原給社會一種態度和解釋,給當事兒一個立場(我的這種態度自然是錯的,因為這樣電影的情節就發展不下去了,或者說我這是理想化的態度,我用柴靜的觀點來衡量審視每個媒體人,如果真如此,也就造就不了一部給人如此反響之大的電影)。而在整部電影中,除了當事人錄製了道歉視訊(當然並未播出),所有的立場,沸點,他們在做的卻是給大眾架起了一口大鍋,他們在鍋底燒火。

    到事件的反響蓋過陳若兮的想像後,她已經完全把控不住事件發展的態勢和自己作為一個社會新聞工作者的重點,搶新聞、搶獨家、搶亮點,忘記了新聞的本質。這讓我想起來BBC一貫堅持的立場,雖然新聞講求時效性,但是他們認為如果必須選擇,他們認為:正確比速度更重要。BBC現任總裁馬克·湯普森在接受柴靜的採訪時,談到為什麼2000年美國大選、蘇格拉墜機事件裡面,BBC選擇正確比速度更重要的原因。

記者:你說正確是最重要的。但新聞機構通常都需要追求速度,不是嗎?

M:是的。但換句話說,我們只報導我們認為是切實可信的新聞。這意味著你不會因為自己報導了謠言而感到愧疚。未經確認的新聞都是謠言。那些想從網上獲得謠言的人是不會來BBC的主頁的。如果他們想獲得這些東西,應該去其他地方。那些來BBC網站的人知道,如果我們說什麼發生了,就一定發生了什麼。

記者:但是在那次選舉當中,六個小時當中,你看到新聞已經不斷出線在別的新聞頭條當中了,你會不會感到焦慮呢?

M:當然,當你看到其他新聞報導說什麼事情發生了,但你沒有報導,你需要問問自己,他們知道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我記得在80年代末發生過一次恐怖事事件。 一架飛機在蘇格拉墜落,每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我在當時是BBC一個主要新聞節目的編輯。我知道許多其他媒體紛紛前往現場報導說飛機失事了,但我並不確定具體是哪條航線,細節到底怎樣。我決定再等半小時,直到我們獲得更多資訊。我覺得在不清楚具體是哪條航線發生了事故前,就憑空報導飛機失事是不對的。因為這可能會讓任何一個有家人在任何航線,任何地點乘飛機的人感到恐慌。成為這場悲劇中的一部份。我們再等了幾分鐘,以確定到底是哪條航線出了事故。

    葉藍秋的中學班主任接受陳若兮的採訪時,對著鏡頭和話筒說一番話然後問陳若兮:這樣說可以嗎?她是在公正的評論嗎?還是只是陳若兮自造噱頭的一個演員?這種採訪的引導,其實是自問自答式的進行,答案在陳若兮自己心中,而這是有損一個記者的素質的。

    莫小渝去求陳若兮放過她老公沈流舒,陳若兮說了一句:我是做社會新聞的,這是我的責任。這是不是陳導反諷的一個手段?因為她做社會新聞,但是沒有做到真正挖掘事情的真相。

    事態的發展,越來越讓陳若兮抓狂、失態,到最後在網上看到男友楊守城和葉藍秋的照片,竟然義憤填膺、大義凌然的讓楊佳琪寫文章表達自己的憤怒,一切均用「某」、「透露」、「爆料」這樣的詞眼,這應該是娛樂記者的專長吧,把社會新聞做成了娛樂新聞嗎?有一句「像葉藍秋這樣道德敗壞的小三」,到了此時,她已經步入深淵了,捲入事件之中。就像楊佳琪最後對陳若兮說:作為一個媒體人,利用公共資源,公報私仇,逼人致死。——雖然葉藍秋的死罪不全在陳若兮的始作俑者。

    楊守城中間說了一句話:說實話有錯兒嗎?他以糾結在尾款事件中,因為一句實話,丟了飯碗。說實話沒錯兒,錯的是事件的本身,錯的是大家的態度,這是在給世人的一種警醒嗎?

    沈流舒劇中說了一句:媒體就像便衣,無處不在。特別是網路時代的到來,如何立足媒體人的基本素質在新媒體中追求發展?這是一個需要平衡的點。對這件事件進行報導沒有錯,楊佳琪偷拍也沒有錯,這是一個媒體人的工作,只是,媒體人始終應該以事情真相為指導方向展開工作!

    事件的發展,莫小渝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實在我看來莫小渝這樣的女人挺可悲的,沒有事業,與老公沒有共同話題,兩人的關係用金錢維繫,看老公眼色。而正是這樣的生活讓她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女人是喜歡胡思亂想的,所以才對葉藍秋不依不饒,甚至不能理性的追問事情的真相。到最後,她終於肯低下姿態只要一個解釋便罷休時,沈流舒就像已經形成了」狼來了「的效應,覺得莫小渝沒完沒了,也就不再相信莫小渝真的低姿態了。

    人活著可以有選擇,可惜葉藍秋已經對生活失望,只想讓自己放縱一個星期便毅然離去。其實葉藍秋完全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勇敢面對疾病,用真相平息此次風波,然後過好生命中剩下的日子,誰說一定沒有奇蹟呢?人活著,是可以有選擇的,只要你有絕處逢生的力量。

    楊守城問楊佳琪感情問題,給了一個建議:要想讓他愛上你,就和他去蹦極。這話出口,或者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愛上了葉藍秋。就像他回答陳若兮什麼時候愛上葉藍秋的:直到我發現我再也見不到她的時候。這段感情是純淨唯美的,算是對無辜的葉藍秋一個彌補吧,讓她再綻放一次!

    故事以葉藍秋的死從而讓真相浮出水面結局,每個人都反省著自己,莫小渝也離開了沈流舒,追求自我去了,楊佳琪成了「扭轉乾坤」的主兒。電影總以完美結局收官,何嘗不是想通過電影,表達、提倡一種更完美、更完善、不斷進步的社會。而我想從影者更希望的是,觀眾能把這樣完美的結局帶到生活中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3487701014y3y.html
【媒介時評】《搜索》讓中國電影找到什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