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yxcm

2012-10-15 23:04:11

尼爾之死——電影《死亡詩社》之局部解讀 (轉發)


(轉發)尼爾之死——電影《死亡詩社》之局部解讀

干國祥

  誰是理想中的教師?教育網站上的那些大腕們會眾口一辭地告訴你:基丁!
  如果不是學生尼爾之死,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那位文學教師基丁幾乎就是一個完滿的「新新教師」形象。他帶來了解放,帶來了教育中少有的激情,帶來了創造力與凝聚力,一句話,他帶來了早已失去或者說從來沒有真正有過的校園中的生命力。
  但是,尼爾——那個優秀的學生死了。如果基丁從未在威爾頓出現,如果基丁從未在尼爾的生活中出現,那麼這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肯定不會選擇自殺,他的一生一定會是一條光明幸福的大道:考入哈佛,成為優秀的醫生,擁有高薪,身具文學特長與表演天賦還將使他業餘在社交圈裡倍受歡迎。
  正因為尼爾之死,基丁不僅被逐出了威兒頓,而且也不可能受中國教育歡迎。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影片也不可能被翻譯進來,進入師範學院和普通的中小學校園。甚至我那些提倡解放、自由、個性的朋友,也因為尼爾之死,感覺到言說《死亡詩社》、討論基丁老師有些左右為難。
  尼爾之死,究竟源於什麼?誰該為這起死亡負責?
  且讓我們進入電影:
  威爾頓公學莊嚴隆重的開幕式後,父親告誡尼爾:「我覺得你這個學期課外活動太多。你不要主編校史年鑑了。等你讀完了醫科大學,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在那之前,你得聽我的。需要什麼,儘管說!」
  聽話的尼爾雖然喜歡這份兼職,但還是只好同意放棄。
  然後,他在文學課上遇到了一位新老師——基丁。基丁告訴他們,要「享受每一天,抓住每一天」;他鼓勵學生懷疑權威、挑戰傳統——他讓他們把僵化地解釋詩歌的經典教科書撕成碎片;他鼓勵學生站上講台,尋找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世界、體察生活;他鼓勵學生深入內心,去發掘那個獨一無二的自我……
  在基丁這種解放精神的激勵下,尼爾和同學們暗中重建了「死亡詩社」,自稱死亡詩人。他們夜裡溜出寢室,聚集到樹林裡的洞穴中,抽菸,講鬼故事,朗誦別人和自己的詩……
  漸漸地,那個聽話的、順從的的尼爾消失了。
  一天,當同室好友托德一個人在床上為基丁佈置的詩歌作業而煩惱時,尼爾興沖沖地闖了進來,遞給托德一張劇院的海報:
  「我已經發現了,我要幹的事,我體內的感受!」
  尼爾興奮地告訴托德:亨利劇院將要排演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他將要爭取那個主角,他要上台演戲。他告訴托德,他從小酷愛表演,甚至想過上戲劇學校,——當然因為的父親的反對而只能夢想罷了。
  「我第一次知道了我內心要做的事!這次我一定要干,不論我父親准許與否!」尼爾神采飛揚,沉浸於自己的夢想中。
  當他終於獲取劇院的錄用通知後,欣喜若狂地將這份喜悅傳遞給他遇到的每一個同學——這是他的幸福,他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然後,他坐下來,用打字機偽造一份聲明——一份家長許可孩子參加此類活動的聲明。
  「但是房間,仙女,奧勃朗來了。」當某個傍晚尼爾興沖沖地從劇場回到宿舍,念著台詞打開了房門時,他看到了父親面無表情地坐在那裡:
  「你浪費時間!荒謬到去演戲已經夠糟了,而且你還故意欺騙我!你以為我能裝作不知道?回答我,誰唆使你這樣乾的?是不是那個新來的老師基丁?」
  「不,沒人唆使我,我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我每門課都是A!」尼爾辯解道。
  父親才不理這些,一頓批評之後,他替兒子下了決定:「明天,你通知劇團,辭職不幹!」
  「不,我飾演主角,明天就要戲劇公演。」尼爾急切地申訴。
  「我不管是不是世界末日,都不准你演戲。明白嗎?你明白嗎?」父親嚴厲地說。
  在得到兒子習慣性地順從後,父親說:「我付出了很大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可辜負我。」
  無可奈何的尼爾找基丁尋求解決之道,他說:「我熱愛演戲,但父親不在乎這些。我們家不很富裕,他想替我安排我的將來,但他從來不問我想什麼?他們會說他們就指望我了,說一切只是為了我!」
  當基丁問他為什麼不告訴父親你是這樣地熱愛演戲時,尼爾含著淚說:「我不能,我不能用這樣的方式與父親說話。」
  基丁說:「你這是在扮演孝順兒子的角色。——我知道這很難,但你必須設法讓他明白你內心的感受。」
  「我知道他將會說什麼……他們對我滿懷期望,會告訴我別再想這種傻事,——為了我自己好。」尼爾說這些話的時候,搖著頭,含著淚。
  「你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隸。那不是你的突發奇想,你能用你的堅信和熱愛證明給他看,讓他知道這一點。當然,如果他仍然不相信你,等你離開學校後,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尼爾邊擦淚邊苦笑說:「那齣戲怎麼辦,它明晚就要公演了。」
  「那你必須在明晚之前找他談。」
  「沒有比較容易的辦法嗎?」尼爾深知,與父親談判無異於與虎謀皮。
  「沒有。」基丁平靜地回答。
  第二天課間,當基丁特意找到尼爾問起此事的時候,尼爾撒謊說一切已經搞定,父親在外地,他不能來看戲了,但勉強答應他繼續把這場戲演完。
  《仲夏夜之夢》的公演成了大夥的節日,基丁帶著小伙子們前往劇院為尼爾捧場。掌聲雷動,喝采四起,獲得了巨大成功的尼爾被一次次地推到前台向觀眾謝幕。整個劇場中只有一個人陰沉著臉,這就是尼爾的父親,雖然他明明看到了兒子的成功表現,看到了兒子身上的巨大天賦。
  走出劇院時,基丁鼓勵尼爾說:「你有這個天才,演得真好!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堅持!」
  但是尼爾的父親衝上來,在眾目睽睽下把兒子從基丁身邊拉開,不容分說地將他推進汽車。
  「基丁,你離我兒子遠點!」父親惱怒地向基丁喊道。
  「你為什麼堅持反抗我們?但不管如何,我們都不會允許你毀滅自己的生活。」回到家,父親告訴尼爾,明天他將去威爾頓辦理退學手續,隨後將尼爾送入軍校。
  「你要上哈佛,你要當醫生。」父親替兒子安排命運。
  「可那還得要十年時間?」尼爾求助於孱弱的母親,又向父親抗爭。
  「不要說得這麼誇張,聽你說那好像就是刑期一樣。你不明白,尼爾,你擁有著我沒有擁有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
  「我必須告訴你我的感受!」尼爾大聲說著站了起來。
  但是父親用更嚴厲的呵斥拒絕了兒子,而母親,在一旁也用她的眼淚在讓兒子屈從。
  尼爾絕望地坐了下來,手中緊緊地握著演出時戴的那頂荊冠。
  母親上前安慰兒子,只聽尼爾在喃喃自語:「我演得好,我演得真好……」
  半夜,尼爾脫下衣服,戴上荊冠,打開窗,讓雪地的風吹到年輕的身上。
  一聲槍響,——尼爾用父親的手槍結束了父子的爭鬥,讓自己永遠地沉浸於演出時那輝煌的夢境中。
  學校就尼爾的死和死亡詩社一事展開調查,最後把尼爾自殺的責任推到了基丁身上,基丁被迫離開了他喜愛的講台。校長與家長們相信,這一切,都是基丁惹的禍。正像學生卡梅倫所說的:「我們都是受害者。是基丁把我們灌輸成這個樣子的,對不對?如果不是他,尼爾還舒舒服服待在屋裡學化學,夢想成為一個醫生。」
  即使走齣電影,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認為,正是基丁對尚不完全懂事的學生強行啟蒙,才導致了這場本不該發生的悲劇。
  當然,也有人為基丁辯護。劉支書助理認為:「尼爾的死……不如說是死於專制的家庭教育的束縛與尼爾覺醒後追求理想的衝突。」而范美忠則將尼爾之說與中國當下聯繫起來,他說:「我學校教育的功利和刻板,家長把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在這一點上,五十年代的美國和當今的中國不是驚人的相似嗎?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生命和家長的現實主義的要求之間的矛盾、體制化固有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對生命的扼殺,不也是驚人地相似嗎?」
  是的,可以這樣解釋。但是,我們又如何面對家長與其他教師的質疑:教育,難道不也要關注社會的現實需要嗎?教育孩子要為明天的成功人生而努力,這難道也有錯?
  尼爾之死,其實是用他的死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大概所有的人都不會反對:教育,是為了人的幸福。我將它表述為:「幫助學生(個體與複數)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幸福」。
  但是,什麼是「幸福」呢?這個詞語卻在每個人的詞典里有著不同的解釋。把所有這些解釋提煉出來,也就是對「幸福」的真正定義,我認為這就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上的所有需要(包括飲食、性愛、安全、溫情、他人認可、成功、意義感等)的滿足。問題在於,這些需要在任何時候都是矛盾的,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滿足需要的能力,更是要幫助學生規劃一生的幸福,讓他對出現在他面前的複雜的、矛盾的需要,學會認識、審察、反思、選擇與承擔。
  對尼爾而言,他的面前就至少有這些「需要」:目前的快樂與成就感——他想演出,他能在演出中獲得從未有過的快樂;歷史的安全感——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他並不想讓父母親痛苦;他想要在未來成為成功者——但未必是醫生或者詩人;他希望每一天活得有價值,而不僅僅是按照規定的步子走動;他想繼續剛剛擁有的快樂生活——但他無力承擔生活本身,因為他只是一個受父母供養的學生而已……
  在所有的選擇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眼前需要與長遠需要之間的衝突——我們大多數家長和老師認為未來的成功才是唯一的幸福,而眼前的快樂則無足輕重,為了明天,我們可以犧牲這一切。
  許多孩子就這樣在家長與教師兜售的「明天的幸福」中生存了下來,既然眼前的幸福不可獲得,又明天的幸福又這樣確鑿,他當然有信心艱苦地走下去。可惜尼爾已經品嚐過真正的幸福,可惜尼爾已經把所謂的明天的幸福視為一種令人厭惡的生活。所以,他選擇了死,選擇了逃避——敏感的重視細微體驗的生命,最容易走上這條道路。
  我們總在「眼前的幸福」與「更遠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本來,像基丁所做的那樣,這是一個需要讓孩子自己選擇並為之承擔的人生任務,但老師和家長卻已經好心地替孩子作出了抉擇,這種抉擇往往只有一種標準的答案:眼前的快樂被視為一種罪感,而只有未來事業上的成功和與之息息相關的今天學業上的成功,才是唯一有價值的成功,唯一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
  然而,一個不能夠從當下的生活中品嚐到快樂與幸福的人,無論在以後獲得什麼,都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雖然他可以獲得高薪、地位、讚賞、聲望,就像尼爾的父親一樣,雖然他一樣擁有著足以富足生活的財產,但其實他一直生活在失敗的恐懼中,生活在對自己現狀的不滿中。並因為這種不滿,他「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一生的幸福」,本該包涵此刻與未來的幸福,本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幸福。僅僅寄希望於渺茫的明天,而無視當下幸福的重要性,它只會讓生活變得畸形。且讓我們回到電影,讀一讀尼爾和基丁留給我們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