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0,921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令孤

2012-10-16 22:46:43

知識分子情調與城邦情懷


當與他同時代的一批「新好萊塢小子們」早已式微,甚至已淡出電影圈的時候,伍迪•艾倫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將其聲譽播散到更廣泛的受眾群。探索其原因,他電影中濃厚的知識分子情調無疑是助其青春常在的良藥,這使他的電影不同於一般的故事片,而是具有文學性的經典意義。1977年,他憑藉《安妮霍爾》一舉成名,影片中的愛情觀在當時看來就很超前;30年後,他在《午夜巴塞隆納》中講述了一個四角戀的故事,我們依然覺得很超前。所以,伍迪•艾倫的年齡一直在衰老,但他電影的精神卻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讓人不可揣摩,那麼他的影迷也就可以從五六十歲的中產階級下溯到一二十歲的文藝青年,每個人都可從中獲取他們所需的荒誕感和幽默感。

以文藝主流自居的歐洲人是看不慣好萊塢敘事電影的,但唯有伍迪•艾倫在歐洲獲得普遍的認可,便是由於他電影中的文藝腔調比歐洲電影還像歐洲電影。他植根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肉體成長彷彿是一個怪胎,沾染的是牛糞的味道,吐得卻是滿地的康乃馨。他的電影往往是用一系列小品式的碎片拼貼而成,繁華如織中深藏著命運不可把握的陰鬱,看似調皮地戲謔,其實是按耐不住的神傷。

《愛在羅馬》是他歐洲城市系列的第四部,年老之後的伍迪•艾倫投身到歐洲城市懷抱,無疑是如魚得水,他的善於在生活氣息中進行調侃和解構的黑色幽默有了真正的市場,儘管其電影風格是在重複,沒有大驚大喜,但他依然是一個閱歷豐富的老頭子,只要開講,就有一批忠實的觀眾端著小板凳前來捧場。比起上一部《午夜巴黎》的夢幻和浮華,《愛在羅馬》明顯要遜色,想要承載太多卻又淡薄很多,四條故事線索交替鋪展,在瞬間達到高潮又在瞬間結束,我們並沒有從電影中看到典型的羅馬的影子,只是真切的發現了伍迪•艾倫自己的影子。

在這四個故事中,有兩個是與愛情有關,兩個與名利有關。伍迪•艾倫自己參與的岳父讓親家在舞台上邊淋浴邊唱歌的故事最具幽默,這個橋段與張揚的名作《洗澡》中苗壯的唱歌情節同出一轍,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有意模仿。在《美麗人生》中演繹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的羅貝托•貝尼尼在影片裡扮演一個普通人突然之間成為電視紅人的傳奇經歷,這個故事最具諷刺性,對傳媒的炒作和名人的心態進行了漫畫式地挖苦。一對守身如玉的情侶在羅馬城中陰差陽錯各自失身於他人的故事最荒誕,探討了愛與性的割裂時男女共存的可能性。男人愛上了女友的閨蜜的故事是最常見的三角戀套數,但伍迪•艾倫所要闡述的是這種情感誕生的宿命式根由和不可終的反差。

我所認為的伍迪•艾倫的特色在於,他完美的闡釋了「談戀愛」這個行為中「談」的重要意義。在他的電影中,人物總是在喋喋不休的說話、爭論、吵架,愛情也便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和結束。男女在大街上偶遇,聊著聊著就愛上了對方,開始親吻,下一個鏡頭就談婚論嫁了。本來是一對情侶,由於某個問題的不同觀點開始爭吵,就像辯論會一樣各自發表意見,最後難以統一,於是就分手了。所以,對於英語不好的人來說,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是一種折磨,眼睛要始終盯在字幕上,不能漏掉一個口語句型,而對畫面和人物形象的欣賞就削弱了。

這些人物的話語涉及到政治、經濟、音樂、精神分析學、加繆和克爾凱郭爾哲學等廣泛的領域,似乎每一個進入他電影故事中的人物都起碼擁有研究生文憑,其知識的籌備足足能匹敵一所博物館。而俏皮的諷刺便蘊含在這些台詞里,比如伍迪•艾倫在飛機上說他很討厭共產主義,其原因是他絕不能容忍和別人「共浴」。這種幽默就在於將低俗的小事情和嚴肅的大事件放在一起進行類比,個中的反差造成對大事的解構。

古希臘將國家稱之為「城邦」,是獨立自主的「小國寡民」,當城邦逐漸擴大之後,城邦中的原有小鎮便成了城市,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的城市與國家並立的概念。歐洲是將古城保存的最好的地方,其傳統的藝術精華和現代的時尚氛圍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人類文明的最好標誌。假如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這樣的城市也只有在歐洲存在,這是知識分子的現實烏托邦和藝術家的夢想天堂。伍迪•艾倫的歐洲城市系列挖掘了存在於這些著名城邦中的精神氣質,其價值不僅在於旅遊宣傳的作用,更在於啟迪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如何體悟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與城市的關係。(文/陳令孤)2012/10/16
評論